清山變 第一卷 第7節結交內侍(1)

作者 ︰ 嵩山坳

第7節結交內侍(1)

皇帝得意的微笑起來,「不簡單啊三阿哥能夠說出這番話來,實在是不簡單嗯,今日不提,回京之後,到戶部去吧。和閻敬銘學學度支之學,日後也好為朕分憂、出力。」

載大喜這成長起來的眾多阿哥中,以載瀅最得皇帝寵愛,不過他如今不在中國,還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從美國回來,所以在這數年之中,正是要盡力博取君恩的好時候。載澧不提,其余幾個,都是在暗中使勁;其實不但是他們,就是他們的母妃,也五一不在皇上面前委婉的有所表示。不過皇帝為人很古怪,對于自己的孩子的使用,始終不很放在心上,除了大阿哥幾次請旨,終于蒙其恩準,擔任出國接船差事之外,旁的眾人,依舊是每天在上書房讀書,差事是一點也不予交付。

廟堂之間有政令,朝廷有祖制,這樣的事情不能擅請,所以阿哥們幾個只好暗中著急。這一次听皇帝說要認命自己到戶部辦差,載知道,戶部在六部之中是皇帝心中第一重地,仍自重要過六部之首的吏部,憑自己皇子之尊,到部任職,下面的人還不得可勁巴結?到時候,辦好幾件差事,上邀帝寵,于日後好處不可枚舉哩

還不等他跪倒謝恩,皇帝已經收斂了笑容,「閻敬銘?」

「臣在。」

「三阿哥在私是你的主子,在公卻是你的部下。你要是敢以其人為皇子之尊,而多有因循回護,朕于這個孽障有所處置之外,第一個就饒不過你嗯?」說完又把視線投注到兒子身上,冷冷的聲音說道,「這番話不但是說給閻敬銘的,更是說給你的。戶部掌管天下度支大權,你不要以為是朕的兒子,到部之後就有任何驕矜之意。憑你的才學,十年之內,……」他的語句一頓,「回京之後,到部任職,別想著進門就做什麼官老爺,閻敬銘,讓他到福建司做一名筆帖式吧。」

「是。」

皇帝思考了片刻,忽然又搖搖頭,「這樣也不行,朕即便有旨,也難擋下面那些混賬行子拍馬逢迎。這樣吧,曾國藩,此事不必落于旨意,更加不必傳揚得盡人皆知。三阿哥,朕另外給你起個名字,字嘛,就不必改了,姓氏改姓甘。叫甘。戶部當差,就以此名入職。」

「兒子叩謝皇阿瑪。」

「你們幾個……」皇帝用手一指載湀和載沚,「也照三阿哥之例,改姓甘。分別到工部和刑部當差。都從最低級的筆帖式做起。要是給人舉發,讓朕知道你們仗著是朕的子嗣,在部中作威作福,仔細你們的皮」

載沚和載湀兄弟兩個自然奉命唯謹,踫頭謝恩,「皇阿瑪,那兒子呢?」載澧一頭霧水的問道,「兄弟們都有了差事,兒子也想為皇阿瑪出力啊」他大感委屈的說道,「皇阿瑪,您不能厚此薄彼啊」

「你也不必急,于你的使用,阿瑪另有處置。今日先不必提,等到了山東,朕再和你詳細解說吧。」

載澧高高的努起嘴巴,很是不高興的退了回去。

把幾個孩子揮退,皇帝和身邊親近的重臣展顏一笑,「朕當年誦讀《聖祖實錄》,只覺以仁皇帝之英明神武,生前身後尚幾乎有倫常之變,捫心自省,魂夢難安。朕的子嗣,僅在純皇帝之下,哎也不知道有沒有他老人家的福氣,得享天家之福。」

「皇上這樣說話,非臣下所敢置一詞。天下定于一尊。我皇上睿鑒萬里,聖明如天,幾位阿哥又是一般無二的純良友善,臣以為,必然不會有齊宣王身後之事的。」

「這樣的話,也就是曾國藩能夠和朕說。」皇帝慨然一嘆,搖搖頭把這種繁雜的情緒拋諸腦後,「還是議正事吧。」他說,「朕看過翁同書和瑞麟所上的奏折,在福建馬尾和廣東黃埔閩粵艦隊之事,朕想了很久,海軍之事,雖已經稍見眉目,但距離朕所需求的,相去還遠。特別是如今只有天津和安慶兩家造船廠,每年所產的兵船炮艦根本不敷使用——若是再在南省興建一支海軍,人才、器械從何而來?與其如此,不如暫時擱置其事,等到山東、直隸和遼寧數省的海防,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之後再說。」

曾國藩心中一動,立刻上前,「皇上之言,請恕臣不敢苟同。」

「你說。」

「臣此次隨皇上東巡,眼見天津、旅順兩地海防堅固,邊圉可稱萬無一失,臣愚見以為,北地各省防務,當已致盡善盡美,未可增益。而南國海防,如今全依仗長江水師及沿海諸省舊有水師岸防,又如何能夠收得拒敵于外之效?且東南數省,生計繁盛,百姓眾多,一旦有警,只憑陸上之師,抗拒無門,國土橫遭兵燹,臣恐百姓流離失所,有動搖國本之虞啊?」

「你這叫什麼話?什麼叫抗拒無門?咸豐七年的時候,我大清根本沒有海軍可以與敵接戰,任由英法聯軍深入月復心之地,最後還不是乖乖的都做了我大清的俘虜?還什麼橫遭兵燹?百姓有流離失所之苦?朕要不是看你年紀老邁,就先問一個動搖君心之罪。」

「皇上要問罪老臣,臣無可辯駁,但臣請問皇上,閩粵幾省,難道就不是我大清的國土嗎?若是的話,為什麼不能興辦海軍?」

「大膽」皇帝的臉色立刻轉冷,「曾國藩,自你入仕以來,朕看你為人雖多有愚鈍,但侍主尚稱勤勉,故而多加容納,在你看來,朕便是可欺之主了嗎?」

「臣不敢,皇上待老臣天高地厚之恩,老臣又豈敢有不誠之心?只是,皇上,南地各省,都是我大清賦稅重地,萬萬不能有一朝之失。興辦海軍,永固邊圉,是皇上一再申令的國策,可為什麼……」

「曾國藩,你少和朕來這一套你以為你那點小心思,可以瞞得過朕嗎?李鴻章是你的學生,翁同書論及情分,與你也是多年至好。他們兩個人輪番上折子,還不就是看著海軍操辦,多有可圖,有心借此利藪,為一己謀求私利?你當朕不知道嗎?就以剛才載所言的舊事吧,清流上章攻擊船政大事,以為靡費太重,沈葆楨不提,李鴻章也曾多有上書言事,表面上是贊同朕所頒上諭,實際上呢?在和王凱泰交往的書信中他說,‘鄙人早知不足御侮,徒增靡費,今已成事而欲善其後,不亦難乎’?只不過見到朝廷一以貫之的推行船政,便順風使舵,附和奏陳,這樣的小人之輩,朕留他在安徽巡撫的任上一呆就幾近十年,你們師弟兩個就不想想為什麼?」

曾國藩臉色雪白這件事連他都不知道,皇帝又是怎麼知道的?听他言之鑿鑿,不像是空穴來風,但……李鴻章和王凱泰書信往來之事,皇帝是怎麼知道的?一呆之下,趕忙跪倒,「臣……糊涂,臣糊涂」

「咸豐十五年的時候,沈葆楨為安慶造船廠新建炮船兵艦,征用軍中,以為海軍學堂生員操練之用,李鴻章陽奉陰違,所給予的都是一些老舊破船,還有甚至是當年安山湖繳獲的英法兵船,新建的好船、快船都交給長江水師,這件事若不是老五向朕舉發,還一點也不知道等到後來,朕將沈葆楨招到御前,親自向他問及此事,沈葆楨兀自為李鴻章遮掩——這其中固然有沈葆楨君子坦蕩,不議人非,但其中,也少不得你從中轉頰,朕有沒有說錯你?」

「這,臣天膽也不敢有以樞庭之重,干預外官言行之處啊,皇上明鑒。」

「朕諒你也沒有這樣的膽子」皇帝冷冷的哼了幾聲,「還有你們……」他用手一指,「軍機處,好大的名頭人人都說,進到軍機處,方算得有相業之名。卻不料,如今的軍機處,早成朝中南北清流對峙之所成天就想著一己的功名利祿,怕是早將當初為朕訓教之語,丟到腦後去了。」

皇帝越說火氣越大,把個朝堂上下,中外群臣毫不留情的一通臭罵,嚇得眾人連連踫頭不止,「……長江水師又是什麼好東西了?仗著自己從軍多年,屢立戰功,根本就是呆在營中當大爺李成謀、李朝斌、彭楚漢等,只知道長龍、舢板,而絲毫不通輪船,而且年過五十,又自負威望,既不能經受海上風浪之苦,又不肯俯就西人繩墨,他們所統領的輪船,不過是隔數月,選擇風平浪靜的時候,在內河試煉槍炮而已」他哼唧了幾聲,嘲諷的說道,「以上種種,朕就不相信你們會一點也不知道?還要朕另外尋找途徑,方能知曉詳情?」

「燮理陰陽,訓養百官,責在首相。臣弟身為軍機首輔,未能恪盡職守,有失皇上重托,臣弟第一個要自請處分,請皇上責罰。」說完,奕第一個摘下暖帽,伏地踫頭請罪。

「朕今天和你們說這些,不是要追究你們任何人的責任。」他頹然嘆息著,在座位上落來,「你們都是和朕數十年的君臣情誼,朕的為人你們也知道,但凡能夠給你們留一分情面的,也斷不肯如此出以重責之語。只是,和海防、海軍建設比較起來,吏治才是我大清第一痼疾所在。否則,即便是朝廷拿出再多的錢來,建造更多的艦艇,卻根本找不到幾個可以稱得上德行優良的人才,又有什麼用?」

「皇上……」

「都下去吧,朕有點累了,今天不想說話。」

眾人看他心情很壞,不敢多說,原地踫了個頭,躬身退了出去。

九月十九日,皇帝乘定遠號鐵甲艦從旅順口出發南下煙台,海面上有英法等國的軍艦炮船、民用商船各自鳴笛鳴號,以為致敬,這都是兩國交往間的禮儀,也是經由各國公使館和總署衙門事先報備過的,倒不至于引起什麼驚慌失措的笑話來。

這一次隨船南下的,有一個人名叫盛宣懷,他是常州人,乃父盛康是庚子年間的進士,後來官至湖北武昌鹽法道,這是個非常有名的肥缺,盛康長袖善舞,在任上多年,積攢了極大的一筆身家。

道光二十七年,李鴻章入北闈鄉試,大約是水土不服的緣故,首次「制藝」結束後突發疾病,全靠同號舍的楊菊仙為之料理湯藥,直到三場考試結束,才扶掖出闈,遂同捷南宮——兩人同時金榜題名,所以在同年中,他們兩人交情最篤。李鴻章感念同年幫襯之德,對楊氏自然感激不盡,愛屋及烏,在楊菊仙去世之後,對楊菊仙的三個兒子楊宗濂、楊宗翰、楊以迴三兄弟多有提攜。到後來,還經由老師曾國藩的關系,讓楊氏兄弟中的楊宗濂派往在直隸練兵的劉銘傳麾下,總管糧台——這也是一個相當肥美的缺份,因為這樣的緣故,楊家和李氏私交非常好。

後來李鴻章改調安徽,楊宗瀛深感老父執身邊缺少人才,便將盛宣懷舉薦進入到李鴻章的幕府之中。

盛宣懷應付科舉考試不是很入門,但是日常公牘還是很能應付的,當年在他父親的衙署內就曾協助老人家處理過事情。他辦事機靈,是個干才,來到李鴻章的麾下不負厚望,吃苦耐勞,精明練達,克勤克儉,很快獲得李鴻章的好感。初派委府內文案兼充營務處會辦,是秘書、兼總務處副處長的角色,直接對李鴻章負責。

李鴻章給派到安徽,任職安慶知府,府內所轄,正有安慶造船廠,他很知道皇帝對于安慶造船廠的重視,故而上任之後,不辭辛勞,建造輪船之外,多與各國往來中華的商人商談購船之事,雖然多不得畢其事,但也給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這之中,盛宣懷出力匪淺。

若是按照道光年間的規矩,以盛宣懷的家財、在李鴻章幕中多年經營,捐上一個候補道,不能算很困難,但咸豐之後,捐納之門早已經關閉,根本走不通,所以,盛宣懷只好仍舊做他的府內文案,兼造船廠營務處的差事。後來成立海軍學院,李鴻章舉薦他到學院中,做了學院營務處總辦。

從咸豐十七年之後,閩、浙、粵等省籌辦海軍的呼聲越來越高,李鴻章等人幾次上條陳,奈何皇帝始終不肯答應,卻從來不曾明說緣故,弄得各省官員疑竇叢生,卻又無從發問。

這一次皇帝東巡,閱看海軍建設之事,盛宣懷以學院營務處總辦,同時也是大沽、旅順、煙台等地海防軍中所用炮艦兵船制造一方的總辦大臣之身,隨同東巡了。

以他的品秩,根本到不得御前,只好隨眾而行,不過盛宣懷腦子非常好,加以有李鴻章數年來的多番上下打點,給了他一封書信,以接近皇帝身邊的總管太監楊三,于是在旅順事畢,航向煙台途中,盛宣懷便盡量找機會跟楊三接近。他們素有交往,而直接見面的機會不多,加以楊三是皇帝身邊很重要的太監,幾乎寸步不離左右。遇到皇帝要休息時,便避入護衛起坐的房艙,大小官員想要單獨見他一面,真個難如登天。

然而,盛宣懷亦不是沒有收獲。楊三雖見不著面,卻跟他隨帶的蘇拉打上了交道。這個蘇拉名叫瑞錦山,其實是楊三的耳目。當然,為人很厲害,是不消說得的。

因此,盛宣懷拉關系套近乎的用意,在他洞若觀火,好在他的身分比他主人差得太多,無人注目,所以不妨就勢借勢,跟盛宣懷接近。然而,有其主,必有其僕,在盛宣懷面前,他亦不敢平起平坐,並且口口聲聲盛大人,盛大人,叫得恭敬而親熱。

頭一次是結識,彼此都不便深談,不過周旋盡禮而已,但從旅順回到天津,情形就不同了。因為皇帝此行,還要在天津要查閱炮台,看操看學堂,一共有五天的勾留,不但時間從容,而且盛宣懷在天津有公館,招邀到私寓歡敘,便可以避人耳目,無話不談了。

那天是由盛宣懷口頭邀約到家吃晚飯。可是過午不久,便派車將瑞錦山接了來。主客都是便衣,又是在起坐的花廳中相見,因而少了許多拘束,由此行的見聞談起,很快地談到了楊三。

「錦山,」盛宣懷很親切地喊著名字,是那種舊友重逢的語氣,「你跟楊總管幾年了?」

「四年。」

「四年?那是……楊總管到皇上身邊不久,你就跟他了。難怪他拿你當親信。」

「也不敢說是楊總管的親信。不過,有什麼事,他總是對我說就是。」

「這樣說,你也天天進宮?」

「是的。」

「那麼,皇上也是天天見的羅?」

這些地方,就見得瑞錦山有分寸,不敢瞎吹︰「我們那到得了萬歲爺跟前?」他說,「就是有頂戴的人,不奉呼喚,也不敢走過去呀」

「說得是」盛宣懷用關切的聲音說︰「皇上就相信楊總管一個,不定什麼時候召喚,從早到晚侍候在那里,真要有龍馬精神才對付得下來。」

「是不要說總管,就是我們,也夠受的。」瑞錦山說,「御藥房倒多的是補藥,不過性子熱,也不敢亂吃。」。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