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三國傳 第一卷 輾轉流離在中原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六回 順手牽“鹿”

作者 ︰ 水瓶座杰

東漢興平元年(194),孫策當時還投奔在袁術的麾下,于時奉命攻克了長江北岸重鎮廬江,並斬殺了廬江太守陸康。之後沒多久,孫策就采納了周瑜的建議,用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前往江東另謀發展。

這種事在亂世中實在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倒霉的卻是可憐的陸康。不過陸康作為「吳之四姓」中的陸氏當主,臨戰之前就已經有所覺悟,及時的將族人遣返老家吳郡。另外由于陸康之子陸績的年紀太小,所以是讓從孫陸議暫代陸氏當主以「綱紀門戶」。是年,陸議改名為「遜」……其實那一年的陸遜也才不過十五歲而已,陸績才十一。

陸遜帶領著陸康的這一支陸氏主宗回到吳郡後,本來是想安安穩穩的種田讀書過日子,等到合適的時候再尋求出仕為官的機會,但孫策對江東的攻伐戰卻著實令陸氏一族大吃苦頭。

陸氏一族可不比得其他三個大族,因為陸康是死于孫策之手,所以可以說孫策與陸氏有著深仇大恨,即便是陸氏不想報仇,孫策也格外的提防陸氏一族。因此孫策在攻佔吳郡之後,對陸氏明面暗里的打壓相當的重。幾年下來,陸氏一族的族人死走逃亡的不計其數,到建安四年中時,堂堂的吳之四姓之一,仍舊留居鄉土的陸氏族人竟然只剩下了不到兩百戶,人丁數目不足千人。嚴格的來說,這時的陸氏都要從吳之四姓中除名了……

————

陸幽當初追隨蔡邕離開吳郡故居時才不過十來歲,一晃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陸幽今年都三十四歲了。以前一直沒機會回故居看看,這次率領船隊因為天候的關系暫時在吳郡靠岸,思鄉之情頓起,把船隊的雜事暫交給副手之手,自己帶了十來個人頂著風雨回到了吳郡故居看看。

可是當陸幽回到陸氏故居的時候,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楮——這還是自己記憶中的陸氏故居?當初自己離開陸氏故居的時候,陸氏一族在吳縣約有近七百戶的人家,人丁數量在五千左右,可現在卻破敗成了什麼樣子?多少的房舍已經崩塌,多少的農田已滿是雜草?以前隨便走幾步就能踫上人的,可現在陸幽已經走了好幾分鐘了,硬是一個人都沒有踫上過!

人在簑衣之中,陸幽的眉頭都擰到一塊兒去了,口中不住的喃喃道︰「不可能的,不可能的啊!中原一帶固然是戰亂不斷,可江東這邊卻少有被戰事波及的,怎麼這里卻……」

當時的消息流通不良,陸幽又一直跟著姜游呆在連雲灘,與江東那邊的通信,中間被袁術給隔斷了,所以江東地帶發生過的事,陸幽並不知道。

依著兒時的記憶,陸幽向陸氏的宗祠走去。又走了一陣,陸幽終于看到了有人居住的居院與炊煙,當下便拍開了一戶人家詢問。幾句話這麼一說,陸幽才得知了江東境地近幾年的近況。

另一方面,對方在得知陸幽是陸氏族人之後,盡管陸幽是旁枝末系,但仍然勸陸幽去重登族譜。畢竟陸幽離開陸氏宗族也太久了,二十年,這可不是個開玩笑的數字,搞不好被陸氏宗族從族譜中除了名的可能都有。各位也別以為重登族譜就是寫個名子上去那麼簡單,單就當時人們心里的觀念來說,登入族譜就表示這個人有祖宗、有根,而一個人如果沒有根,那可是相當悲慘的事,甚至會被人認為是來歷不明的野種而不為人所認可。

于是乎,陸幽在這戶人家的帶領下,找到了陸氏宗族現任的當主陸績——今年才十六歲,連冠禮都還沒行的少年。

陸績雖然是現任的陸氏當主,但由于冠禮都還未行,所以現在真正主事的仍然是陸遜。陸幽在見到這二位之後,先是報上了父輩祖輩的姓名,再由陸遜著人去查閱族譜,也沒用多久就確定陸幽的確是陸氏旁系族人,論輩份則是與陸績同輩,也就是說陸遜還得管陸幽叫叔伯。接下來陸幽就要依禮向祖宗靈位參拜,算是認祖歸宗。

旁枝末系又怎麼樣?以陸氏一族現時點的狀態,幾乎就只有往外跑的卻沒有往回認的。因此陸幽的認祖歸宗,陸氏中人都看得很重。再說了,看陸幽的樣子好像混得很不錯,隨從居然帶了十多個,亂七八糟的禮物也帶了一些,真論起來陸幽這算得上是衣錦還鄉、光宗耀族,因此盡管是旁枝末系,陸績與陸遜仍然是親自出面接待。

酒菜什麼的設下開吃,陸績與陸遜自然也少不了要問一問陸幽的現狀如何。而陸幽先前已經從別人的口中得知了一些陸氏宗族的現狀,現在則從陸遜的口中得知了較為詳細的情況。

古人的鄉土宗族觀都很重,陸幽也不例外。與陸績、陸遜談論了一陣之後,陸幽便不無憂慮的向二人道︰「而今江東六郡業已盡入孫伯符之手,其聲威之盛吳越之地無人可與之匹敵,江東得此等英雄人物坐鎮保民本為幸事。但孫伯符與我陸氏有世仇,近年來亦對我陸氏威逼日盛,二君若不早思退路,只怕我陸氏一族將有夷族之禍。」

陸績與陸遜對望了一眼,各自無奈的點點頭。這二位又不是笨蛋,哪里會看不出陸氏一族現在的情況非常之不妙?如果按照歷史原有的進程,要不是孫策次年就死翹翹了,陸氏一族會是什麼下場誰都說不清楚。再以孫策那種「不服就殺」的強硬作派,陸氏一族真的被孫策殺得干干淨淨的可能都有。

再換一個角度來看,陸氏當時能夠保全下來也只能說是命大。因為孫策遇刺身亡的時候,孫氏家族的基業尚且不穩,孫權都是硬頂上去的。史料上都說孫權坐領江東時「惟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也就是說,孫權繼位的時候,頭一個大問題就是要盡可能的化解當初孫策與諸多江東豪族之間結下的矛盾。

在這種前題之下,孫權想穩固江山就必須得對諸多的豪族采取懷柔政策,以期爭取到足夠的支持。而陸氏與孫氏之間有仇,孫權卻任用了陸氏的族人為吏,無疑就會啟到一個非常好的廣告效果。也正是在這種局勢之下,陸遜才得以出仕孫家,算是保住了陸氏宗族。

但這些事如果不出現什麼分岐的話,還得在一年多以後才會發生,現在這個時間點正是陸氏一族最為困難的時候,也是陸遜與陸績最憂心重重的時候。按說踫上這種情況,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舉族遷居避往他處,可是陸績與陸遜卻根本就想不出能去的地方。往北的兩淮之地是袁術的地盤,而袁術卻正是陸氏的冤家對頭;往西是柴桑,鄱陽,孫氏的重兵可屯駐在那里,你孫氏一族萬一有個行差踏錯,正好就給了孫策滅掉你的借口;往南是會稽,孫策可就是會稽太守,即便是過了會稽,也都是山越蠻夷的地頭,更加的去不得;往東……陸氏族人集體下海啊?

陸幽見陸績、陸遜面露難色而沒有回應,自己則低下頭想了想,再抬頭看看左右無人,這才向陸績、陸遜悄聲道︰「二君不如帶領族中子弟,遷居去夷州吧?」

「夷州?」

陸績與陸遜同時一楞,繼而再次的相互對望。片刻過去,陸績才扯著有些嘶啞的嗓音(十二歲,正在變聲)道︰「我雖不知夷州在何處,但讀書時有曾看到過有關夷州的記載。那里是一片海外的蠻夷之地,荒涼不毛,我族人去得作甚?」

一旁的陸遜跟著點頭。

陸幽卻急忙搖頭道︰「非也非也,夷州絕非二君所知的那種蠻夷荒蕪之地……哎,怎麼說呢?如果是初登夷州,或許是會以為那里荒涼不毛,到處都是密林。不過現在的夷州卻並非如此,至少我家主公與郡主選出了一塊豐饒之地興城建鎮。那里的稻谷,一年可熟兩度,而且盛產各類珍稀鮮果,兼以臨海之便盛產魚蝦。總之別的在下是不敢說,但我族族人去了,豐衣足食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最最重要的,是那里隔著大海,遠離是非戰亂,清寧安定。」

陸績與陸遜又一次的對望,心中的疑惑之意也都寫滿在了臉上。陸遜沉吟道︰「此話當真?」

陸幽道︰「事關宗族前程,在下又豈敢欺瞞?之前不便明言,現在僅我等在此,我說出無妨。其實數年前我主姜游于徐州連雲為令時,就已看出徐州將有大亂,終非安身立命之地,于是借為令之便,與其妹李雪興造舟船往赴夷州。時至今日,夷州有城,名為淡水。城中戶有千余,人眾六千有余。淡水一地土地肥美,稻谷連年大豐,戶戶皆有經年積糧。另二君可知徐州糜氏?徐州糜氏便有一支已隨郡主遷居到了夷州而另起宗族枝葉。」

陸績呀然道︰「徐州糜氏?那可是徐州大族啊!怎麼他們居然也遷了一支去夷州?」

陸幽點頭︰「實不相瞞,糜家小姐便是我家主公夫人之一。據主公所言,糜氏與徐州陳氏勢成水火,而爭又不及,更兼兵亂連連,所以有另起枝葉之意。再觀糜氏之情,與我陸氏又何其相似。在下正是慮及于此,才會斗膽請二君率族人遷居夷州。」

老實說,由于相應的歷史局限性,陸遜對陸幽提出來的遷居夷州並不怎麼贊成。事實上在公元230年,孫權想攻佔夷州與朱崖時,已經完全成長了起來的陸遜也都是持以反對意見。不過現在的情況是陸遜才二十歲,見識與看法並不是那麼的堅定,二則是目前陸氏一族的情況實在是不容樂觀,所以陸遜現在即便是不怎麼贊成,卻又隱隱約約的覺得不妨一試。

想了許久之後,陸遜才試探著向陸績道︰「遷族一事,非同小可,而我陸氏宗族又勢同懸卵,聞有此地不當斷然而絕。公紀叔,愚意以為由我權領十數人,且隨陸幽往夷州一觀,若確如陸幽所言能安我宗族,那時再行回轉請公紀叔率族人遷居,如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草根三國傳最新章節 | 草根三國傳全文閱讀 | 草根三國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