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率軍一路急行,為的是及時趕到開封,以增援先行殺入城內的方孝玉,終于在到達開封城時,時候剛剛好,三千大明騎兵已經將東門奪下,于是永歷親自指揮明軍步兵,派出三路人馬,趕往另外的西、南、北三個城門,將其攻佔。
而方孝玉返回東門後,與永歷見了一面,接著又帶兵前往北城,在一條街道上與反撲的清軍遭遇,巷戰開始,兩萬人混戰在一起,附近的民宅和商戶也被波及。
大明第一軍團的戰力本來就比綠營兵強出數倍,而且還有火槍和手榴彈等強火器助陣,清軍卻來不及調來大炮,故此交戰之後,很快明軍就掌握了主動權,將清軍打的鬼哭狼嚎,連連後退,就算是有八旗兵壓陣,斬殺後退的綠營官兵,也難以禁止綠營潰逃。
一場激烈的巷戰之後,開封城的北城一片狼藉,有很多民宅被毀,更是有不少無辜百姓死在亂軍之中,甚至一家死絕,連收尸的人都沒有,慘不忍睹。
永歷知道這件事後,親自下旨昭告城內的百姓,對城內死難的百姓進行撫恤,給死者安葬,對傷者補錢,還有那些可憐的孤兒,則準備派人專程帶回南京,將來由朝廷撫養長大。
開封府被明軍迅速攻破,城守尉蘇禮察被擊斃,河南巡撫顧鐘帶著殘兵從北門逃跑,可能逃往西邊的鄭州或者洛陽。
此外永歷還從俘虜口中得知了一個重要的情況,那就是八旗主力進入河南以後,接連攻下豫東數個府縣,但是在鄭州受挫,連攻三天,死傷無數後,他們放棄了鄭州,繞道向洛陽去了。
「鄭州竟然還是大明的掌握之中!」
听到這個消息後,永歷又驚又喜,鄭州地處河南月復心,連接著黃河兩岸,東西南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今豫東又重回大明手中,而鄭州並未被清軍攻破,河南大部分區域還是在大明的掌握之中,接下來與清軍交戰就會有一定的主動。如果將黃河封鎖,使清軍難以從北岸得到糧草供應,那麼清軍久戰不決的情形下,兵力疲敝,明軍便有了勝機!
永歷和方孝玉商議一下,決定先派出信使趕往鄭州,聯絡那里的守軍,而後在開封休整一天,派出巡邏隊去四鄉八野搜捕潰逃的亂兵。
五月二十這一天,永歷下旨留下三千明軍守衛開封,然後率領其余的一萬五千人馬繼續西進,于三日之後,來到了鄭州城下。
鄭州知府譚慶宗早就從信使那里得知大明皇帝御駕親征的事情,而且馬上就要抵達鄭州,于是趕緊著手準備,將自己的知府衙門清理一遍,再派人維護城內治安,然後等待皇上的御駕進入鄭州地界。
此時清軍還有一部分留在鄭州以西的滎陽,兵力在五千人左右,負責監視鄭州明軍的動向,他們听說徐州的明軍進入河南,已經攻破開封的消息後,並沒有留在滎陽城等死,而是在永歷到達鄭州的前一天晚上撤出了滎陽,向西邊撤退了。
譚慶宗早早地率人等在鄭州城東門之外十里之處,身後還有上千人的迎接隊伍,大部分都是鄭州的文武官員和有名望的紳士。
其實按照以往的規矩,皇帝出巡,地方官員應該等在自己的轄區邊界,恭候皇帝的御駕,但是永歷已經讓信使帶話給譚慶宗,讓他不得離開鄭州城,一切以鄭州城的防務為重,至于迎接聖駕的事,只需派出幾個向導便可以了。
可是話雖說如此,但譚慶宗老于算計,有些精明過頭,他知道現在畢竟是非常時期,但皇帝御駕親征,自己如今為大明朝廷的地方官員,如果不出城迎接,恐怕會在皇帝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後來思來想去,譚慶宗還是決定出城迎接,但是他可不敢出城太遠,否則清軍真的殺一個回馬槍,城內又沒有官員坐鎮,那可就糟糕了。
于是譚慶宗率領鄭州的官員們出城十里,同時還有數百鄭州的名望士紳,他們也跟隨而來,如果能一睹大明皇帝的風采,受到皇帝的接見,那可是一輩子最榮耀的事情了。
永歷騎著戰馬,左右稍後是方孝玉和毛八重兩員大將,前邊有方美玉率領兩千多騎兵開道,後邊是上萬的明軍步兵,邁著整齊的步伐向鄭州緩緩而來。
離的很遠,永歷就看到前方官道上站著黑壓壓的一片人,而且道路兩旁已被鄭州明軍設防,監視著趕來圍觀的百姓。
永歷眉頭一皺,心中有些不悅,本來不讓譚慶宗出城迎接的,可是他還是出來迎接自己,這要是鄭州被清軍偷襲,城內沒有人指揮防守,如何是好?
當方美玉率領騎兵經過,譚慶宗趕緊下令自己的人把路讓開,然後在遠遠的看見身穿明黃色九龍團服的大明皇帝後,馬上就跪在地上。
等永歷騎著馬來到譚慶宗前方三十步的地方,譚慶宗高聲呼道︰「臣鄭州知府譚慶宗恭迎大明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其他人也跟著高呼「萬歲」,然後頭點地,恭恭敬敬地磕了數個響頭,有的士紳甚至是用力過猛,將自己的腦門都磕出了幾個大包。
永歷知道自己高高在上,黎民百姓,芸芸眾生,都需要像仰視高山一般對對自己畢恭畢敬,不敢有半點差池。
盡管心中對譚慶宗有些不悅,但是永歷看在鄭州士紳的面子上,還有他死守鄭州的功勞,決定不再責難他。
「諸位都平身,鄭州還在大明的治下,諸位都是有功之人,朕決定等戰後,要在鄭州東門立一座記功石坊,為你們,還有戰死的將士記述功勞!」永歷如此說道。
「啊——」鄭州士紳一陣驚呼,也不管皇帝就在近前,竟然相互議論起來,全都面帶喜色,他們都如此想道︰這可是大喜事啊,將來如果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牌坊上,供後人敬仰,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
譚慶宗一看亂套了,便有些心急,急忙大呼道︰「臣代鄭州將士和百姓,謝主隆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時士紳們才聞言停止議論,明白自己剛才失禮了,這是知府大人在提醒他們,趕緊謝恩,別再議論,否則就是大不敬了。
于是士紳們也全都再次跪下,跟著高呼「謝主隆恩!」
永歷伸下手,讓他們再次「平身」,而後對譚慶宗說道︰「譚知府,朕要入城,你上轎,頭前帶路!」
譚慶宗一听,哪敢在皇上面前乘轎,急忙說道︰「陛下,還是臣為你牽馬進城?」
永歷笑道︰「呵呵,譚知府這些日子辛苦你了,為朕守住了鄭州,朕賜你乘轎與朕同行!」
听到皇上如此講,譚慶宗心中樂開花了,這句「朕賜你乘轎與朕同行」,能與皇上並行,而且還是坐在轎子中,那可是天大的榮耀,而且別人只有羨慕的份,卻不能說三道四,畢竟這是皇上欽賜的,是不能違背的。
所以譚慶宗不再推辭,再次謝恩後,走回自己的轎子,進去以後,由轎夫抬著,來到永歷身邊。
就這樣,永歷騎馬,鄭州知府譚慶宗乘轎,不過譚慶宗的轎子稍稍後撤一點,身後是上萬大明精銳,繼續前進,向鄭州城走去。
來到鄭州知府衙門,永歷先休息了一會兒,接著在方孝玉和毛八重的陪伴下,用過了午飯,再讓衙門內的僕人準備好浴室,永歷去里邊洗了一個澡,洗去身上的風塵,然後舒服地午睡了將近兩個時辰。
永歷真的是太累了,一連十天,由徐州進軍河南,行程七八百里,而且多是急行軍,就算他是皇帝,也得騎在戰馬上顛簸,不敢耽誤時間,以免貽誤軍情。
將近傍晚,永歷才睡醒,這才想起還有很多軍務需要處理,于是下旨請方孝玉、毛八重、方美玉和鄭州知府譚慶宗及守城副將來衙門內堂,一起商議軍務。
眾人參拜完畢,永歷先問向譚慶宗,問道︰「譚知府,八旗主力突襲河南,連取豫東府縣,可是在鄭州卻攻城受挫,你是如何守住的鄭州啊?」
聞听皇上問自己,譚慶宗趕緊躬身施禮,而後答道︰「回陛下,開封被清軍偷襲攻克後,臣及時的得到了消息,在八旗騎兵趕來鄭州之前,就開始布置防守,故此在他們想要故技重施,奪門攻城的時候,臣已經布置完防御,而後將進攻的八旗騎兵擊退!」
永歷點點頭,說道︰「做的很好,未雨綢繆!清軍未能攻下鄭州,現在八旗主力是不是去了洛陽?」
「是的,臣就在昨天還收到消息,數萬滿蒙騎兵已經趕到洛陽外圍,已經在孟津與數萬綠營會合,正準備進攻廖大人守衛的洛陽城。」譚慶宗答道。
「那麼朕的第四軍團可有消息?潼關的劉體純現在如何?還有王輔臣的動向,你知道嗎?」永歷連續問了三個問題,可見心中急切。
「回陛下,軍團參軍廖大人率領數萬第四軍團精銳鎮守洛陽,與孟津的清軍形成對峙;孤軍深入的劉國公,卻被王輔臣率軍圍困在潼關,處境危險,不過巡撫張大人已經率領兩萬明軍趕去救援。」譚慶宗一口氣說完。
「嗯?張英帶兵去潼關啦?」永歷不可置信地問道。
「是的,就在七天前,因為現在陸路交通斷絕,而且有清軍騎兵活動,消息傳遞不是很快,不知道現在張大人領兵到了那里?」譚慶宗說道。
「哎呀,張英怎麼可以去潼關呢?廖文希為什麼不去?」永歷像是自問,又像是在問譚慶宗。
可是其中內情,鄭州知府譚慶宗那里能知道。
就在這時,忽然從外邊跑進來一個御前侍衛,手里拿著一封信,在內堂外跪下,高聲道︰「啟稟陛下,洛陽方面送來急報!」
永歷一听,招手道︰「快呈上來,送給朕看!」
侍衛將信呈給永歷,永歷接過來,拆開朱漆印封,打開信紙讀了起來。
「啊——」永歷剛看了一段,就大叫一聲,好像被信中的內容所震驚。
河南巡撫張英率領兩萬河南本地明軍奔赴潼關,在義馬縣臥虎嶺遇襲,全軍被王輔臣的陝軍和河北綠營包圍,在突圍中,張英中箭收傷,全軍損失慘重,只有五千余人突圍出來,逃到宜陽縣城,又被王輔臣領軍堵住,危在旦夕。
(感謝十年兄打賞!這是白天第一更,晚上還有,今天拼了!求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