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高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牛。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後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于皖西、豫東三年,歷經磨難。此次外出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時值紅巾軍大起義爆發,紅巾風暴席卷江淮平原。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興的領導的紅巾軍起義軍。由于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為了郭子興的心月復,並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一只真正屬于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就很輕易的取得了對整個軍隊的控制權。
此後,朱元璋利用劉福通在北方抗擊元軍之際,擴充隊伍,領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授為左副元帥。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並被宋政權授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稱吳國公。並采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以應天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為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363至1367年間,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徹底擊潰比自己勢力強大的陳友諒,自稱吳王。後又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滅韓林兒,雄據長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大將徐達、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年號為「洪武」,以應天為都城。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將元順帝趕回蒙古大漠,元朝滅亡。此後,明太祖朱元璋又用十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全國。
朱元璋出身貧民,因此對百姓的疾苦記憶猶新。他在位期間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戶口,清丈土地,建魚鱗圖冊,興修水利,推行屯田,獎勵農耕,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使疲憊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利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使得國家的租稅額比元朝時增加了三倍之多。
明太祖朱元璋親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敗、官貪吏殘的情形。深恨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國之後,他大力整頓吏治,制定嚴刑峻法,對貪官污吏的懲治采取了空前絕後的嚴酷手段。當時法令規定,凡是發現有貪贓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師。若是有敢阻擋者,即行滅家滅族。凡是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等物者,若贓至六十兩銀子以上者,一律斬首示眾,並處以剝皮之刑。他把府、州、縣衙門左面的土地廟作為剝人皮的場所,稱為皮場廟。又在官府公座的兩側各懸掛一個塞滿草的人皮袋,使辦公的官員隨時提心吊膽,不敢再犯法。朱元璋稱帝三十余年間,先後懲辦了不少貪官污吏。僅在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將有罪官吏發往明中都安微鳳陽屯田者,即至萬余人。在其所處理的一系列貪污案件中,最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戶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糧貪贓枉法,大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發,結果被追贓糧七百萬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處死,供詞牽連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殺者又有數萬人,追贓還牽連到全國許多富戶,以致中產之家大抵皆破產。像這樣地使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污吏和如此大規模地誅殺貪官污吏,可以說從古以來所未有。明太祖朱元璋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重懲貪吏,這對于殺減貪風,改良吏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繼,明太祖朱元璋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設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權;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分相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都察院監察百官,設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又實行與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諸皇子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實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強對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奪皇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同時為防止諸王跋扈難制,朱元璋又允許以後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從而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困,稱帝後的生活還是較為樸素、節檢,不喜歡飲酒。江南行省的長官將陳友諒的一張鏤金床送給他,他發怒說︰「這和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何區別?」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寫折子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萬言書,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後還未听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頓時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讀到16500字以後才涉及本題,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項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指出這折子只要寫500多字就夠了,卻寫得這麼冗長,但又承認自己厭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對,並贊揚茹太素是忠臣。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宮廷政變的教訓,在稱吳王時,就立了長子朱標為世子,稱帝後立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導他。太子成年後,就讓他處理政事,學習治國,還常常教訓他要仁、明、勤、斷,這樣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標卻溫文爾雅,儼然是個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贊同父親殺功臣。每當朱元璋要殺功臣時,他總是要加以勸阻,要求父親以仁慈為本,顧及親戚情誼和兄弟友愛。為此父子經常發生爭執。據說一次朱元璋要懲處太子的老師宋濂,朱標哭著求情。朱元璋發怒說等你做了皇帝赦他,皇太子听後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殺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標勸諫父親。朱元璋不言語,第二天故意將一條棘條扔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朱標因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朱標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後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過去,嚇得朱標逃入內室,從此驚嚇成病,抑抑而終。
由于整日忙于國政,朱元璋五十歲以後就感體力不支,心動過速,又常發高熱,作怪夢,有時喜怒無常。太子一死。他又傷心過度,身體愈益衰弱,發須全變白了。他立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亡),十六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又怕皇太孫駕馭不了重臣宿將,便再次誅殺功臣,將傅友德、馮勝等幾位開國元勛借故殺了。他又怕兒子們與太孫爭奪皇位,特地編了《皇明祖訓》,要子孫們遵守宗法制,並規定誰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論處,格殺匆論,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從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終于病倒。病勢轉危,便立遺詔說他稱帝31年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寫出了他辛勞的一生,也寫出了他處于統治階級內部激烈斗爭之中的心境。遺詔中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諸子各自鎮守藩國,不必赴京奔喪,以防變亂。不久病崩于南京西宮。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卒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大明嘉靖年間改謚開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南京明孝陵。
明惠宗
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77-?),明太祖朱元璋長孫,太祖病後繼位,在位4年,京城被叔父朱棣攻破後不知所終。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太子朱標次子。大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于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長子朱標早逝)。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號為建文。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于柔弱,過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駕御不住眾臣。
朱允炆即位之後,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崇尚禮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同時又選派廷臣二十四人為采訪使,分巡天下,觀風俗,燭幽隱,興辦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賦役。減免歷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建文帝特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對于佛道勢力多佔良田的情況加以限制。在朝廷內,建文帝對宦官管教甚嚴,同時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現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加以嚴懲。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後靖難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為內應。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間,撤消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可以說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
正當建文帝行新政之際,大明王朝卻禍起蕭牆。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後,見于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擁重兵,多不法」的狀況,擔心會造成西漢時的七國之亂,采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並沒有先削實力最為強勁的燕王朱棣,而是從其他藩王下手,先後廢了周王朱肅、齊王朱福等五王為庶人,這樣即引起了藩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當朱允炆決定向朱棣開刀時,卻為時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準備後,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用「恢復祖宗舊制」為旗號,揮師南下,爭奪帝位。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奮力平叛。在最初的戰斗中朝廷的兵力佔絕對優勢,不過由于大將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盡管燕軍氣勢洶洶,並曾攻下城邑,但卻旋得旋失,所以鏖戰三年,燕軍僅據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爭出現僵持局面。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這時一些被建文帝處罰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並表示願充當燕軍內應,朱棣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隊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南京,成為一國之君後,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于是朱棣改變以往攻城奪地的戰略,率軍直搗南京。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城下。此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齊泰、黃子澄借募兵為由,離京奔廣德、蘇州。左都督徐增壽密謀私通朱棣作為內應,被朱允炆察知,親手將他砍死。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穗和大將李景隆私自開門降燕,讓燕軍殺入城內。朱允炆聞報,流淚說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們竟在緊要關頭背叛于朕。」忠于建文帝的御史連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殺。朱允炆听說後嘆道︰「如此忠臣,朕卻不重用,這是朕的過錯,悔之不及,朕還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嗎。」說完拔刀就要自殺,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無奈,又見警報迭傳,下令縱火焚毀皇宮,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馬皇後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殘骸說成是建文帝的尸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
此時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號永樂。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作皇帝不一樣,皇帝注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關于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發,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
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間追崇為惠宗讓皇帝,後金乾隆年間,被追謚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稱明惠帝。
明太宗——《永樂大帝》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母為孝慈高皇後馬氏。攻敗佷兒建文帝後稱帝位,在位22年,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終年65歲,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肇基了「永宣盛世」,正如舊史家所說︰「高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因此朱棣也和其父朱元璋一樣,是個值個肯定的人物。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為燕王,並于二十一歲就藩于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公元1390年,朱棣出兵攻伐元朝殘余勢力乃兒不花而獲得全勝,得到朱元璋的嘉獎,命其節制北部邊境兵馬,使朱棣的軍事實力大大加強。並屢次統帥諸將出征,威名大振。到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鎮諸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朱棣竭力反對,當建文帝的矛頭直指自己時。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並援引《皇明祖訓》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論處,」的條文,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起兵靖難。由于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待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僵持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于他的一些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導南京策略的成功,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
朱棣即位後,為清除建文余黨采取了血腥的政策。他首先下令清宮三日,殺死了皇宮中大部分的宮人、女官和太監。接著,大肆虐殺不肯降服的建文帝舊臣。齊泰、黃子澄先後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體)。兵部尚書鐵鉉被捕後押到京城,見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辯不屈。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朱棣又命人當場將他一刀一刀地割死。文學博士方孝孺穿上一身孝服,哭入宮中,被朱棣命人投入大牢。幾天後,朱棣命他為自己登極草擬詔書,方孝孺將筆扔在地上哭罵道︰「要殺就殺,詔書我是絕不會寫的。」朱棣說︰「即使你不怕死,難道連你的九族也不顧了嗎?」方孝孺大聲說就是滅我十族,我也不怕。說完拾起筆寫了幾個大字,朱棣一看,竟是「燕賊篡位」,氣得下令將方孝孺磔殺,同時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親友和門生共十族873人全部殺死。對于願意降服的建文帝舊臣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朱棣卻又能既往不咎,量才錄用。
朱棣雖然對建文帝的削藩決定不滿,但他執政後也認為藩王勢力太盛,尾大不掉,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也決定削藩。朱棣憑持重兵在手,將眾藩王或遷南方,或廢為庶人,分別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權。鞏固了中央集權。朱棣又設置了奴兒干都指揮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弟河、庫頁島等地。使上述地區歸屬于明中央政府。
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明成祖朱棣首創了東廠等特務機構比西方的007機構還早了近五百年,但這也埋下了以後宦官專政的禍根。明成祖朱棣派譴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掃除了禁海閉關的痼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為當時有人傳說建文帝從海上逃跑了,朱棣擔心建文帝會卷土重來,就派自己的心月復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應該來朝賀,因此他派鄭和下西洋去接各國的國王來朝賀,以揚大明國威于海外。
同時朱棣開始營建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今故宮),重修磚構萬里長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並重新修築了磚構萬里長城,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長城大都是明代長城。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滿清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因為清朝「文字獄」很力害,有很多內容被刪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嚴重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于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如此一本經典之集可惜在清末毀于英法聯軍。
明永樂十年以後,明成祖朱棣開始了御駕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爭的頻率越來越快。永樂大帝朱棣一生共發動了五次御駕北征,五次親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勢力的威脅。
公元1424年,永樂大帝朱棣第五次北征,雖然他已65歲,且久病風痹,但仍堅持親征于人煙稀少的荒漠中,不過此次並沒有尋找到韃靼軍的蹤影。只利返程。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縣西北),死前召見英國公張輔囑咐後事,並命傳位于皇太子朱高熾。
帝故還京後,被謚為孝文皇帝,葬北京昌平長陵。謚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謚曰︰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成祖。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長子,成祖病逝後繼位,在位一年,病崩,終年47歲。葬于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熾,公元1395年被冊封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于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于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太喜歡這個兒子。
明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後由于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听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之役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于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于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于下定了決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皇太子。
次子朱高煦並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後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番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于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大明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于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改年號為洪熙,是為大明仁宗皇帝,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熾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博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為了削減財政,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空前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仁宗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仁宗非常善于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除皇後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後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受;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謚為昭容恭禧順妃。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于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滿清。
公元1425年(明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熾由于心髒病突發猝死于宮內欽安殿。死後被謚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僅一年,因此對于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的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作為一代仁君的稱號當之無魂。
體弱多病的大明洪熙皇帝,登極後從政僅八個月,就一病不起,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崩于欽安殿。卒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葬北京昌平獻陵.
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熾長子,仁宗病故後繼位,在位十年,病崩,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皇孫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有一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以後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冊封為皇太孫。並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後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了。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當日他動身北歸,曾听說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然後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範。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後,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是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于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于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準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網開一面,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朱瞻基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間的極盛時期。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明永樂時期,由于安南國內部的爭斗,使得安南國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並在安南正式建衙,並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佔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從長遠來看,此舉減輕了人民負擔,節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于安南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但宣宗朝的廢後風波是他的一個錯誤,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學家稱之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開創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這些稱號對于宣宗皇帝來講都並不夸張。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癥,病危之時命左右起草遺詔,由皇太子繼位,所有軍國大事均須稟告皇太後方能決定。不久病故于乾德宮。一代明主就這樣撒手人寰,享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
大明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病故于乾清宮,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