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黎明 第一卷 構思關于夏國的一些設定(可能會有變化)

作者 ︰ 鼓元吉

一、四十個軍團分布如下,設定安東、安西、安北三大軍司各下轄有五個軍團,其中安東軍司對付東面宋國和遼國,安北軍司對付漠北部落和遼國,安西軍司對付西面的羅斯人、突厥人和一切來自歐洲的強盜。在西面河中地除了安西軍司下轄的五個軍團之外,還有五個直屬大將軍府的軍團,河中方面總駐軍為5萬人,關中也是一樣,除了五個安東軍司直轄的軍團外,還駐扎著五個大將軍府直屬軍團,關中方面總駐軍也是五萬人,關中和河中都是設定為500萬人口以上,步騎軍各佔一半,北方草原因為承載能力弱,設定夏國只控制了100萬游牧人口,所以安北軍司五個軍團的編制已經是極限了,全部是騎軍,而夏國後方的蜀地雖然有500萬人口以上,但沒有敵人,蜀人也不好戰,所以只有五個軍團,全部是步軍,河西隴右河湟和西域一帶全都是直屬大將軍府的軍團,共有二十個軍團,步騎各佔一半,包括直轄于大將軍府的五個常備軍團。此外還有一個大將軍府設立的威遠鎮位于烏拉爾山口,封鎖歐洲人進入西伯利亞的通道,就在張仲曜的封地旁邊,這里駐扎這一個直轄于大將軍府的步兵軍騎兵軍各一支。這樣各方面的防御力都還可以了。以後我會把宋國、遼國和西方國家形的設定寫出來,讓,不過各位也大概知道夏國四面受敵的情況,應該會合理的。

就是很早期那種,連夏國自己都不敢普及使用的原始火銃,這百年科技樹發展的慢的合理解釋是,為了相互制衡,上一個穿越者陳德屬于一個三人小組,他是專門負責軍事的,而負責政治和技術的另外兩人都沒有穿越過來,所以陳德根本不擅長爬科技樹啊,呵呵

夏國應該是在致力于那種很精良的長炮和真正實用的槍的制造,而遼國直接上的是容易制造而適用于攻城的臼炮,宋國兩者皆有,率先裝備那種木柄火銃(or早期火繩槍),因為火器在冷熱兵器換代時期還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三個國家的火器發展應該是各有千秋,夏國的前途大一些,是正確的方向,但戰場效果還不至于完全壓倒對方。

不過宋國因為把火器放在官辦的工場制造,質量上會有些問題,而且為了防止炸膛,會有火器營的官兵在實戰中故意減少裝藥導致威力不足的問題,這個會在實戰中吃虧的。

二、夏國的國鳥︰信鴿

第三代皇帝曾今說過,是劍、商人、宗教裁判所和信鴿使夏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夏國遍布著信鴿驛站,軍用鴿驛是由軍情司負責的,軍情司的標記就是信鴿。夏國的信鴿最初用來傳遞軍情,後來校尉會議和護民官會為了和全國各地的士人交流訊息,開始大規模的使用信鴿,再後來商人們通過信鴿傳遞從洛陽到君士但丁堡的商業信息,再後來飼養和比賽信鴿成為夏國人最普遍的愛好之一,全國保有的信鴿超過數百萬頭。當宋國的富人修園林玩歌姬的時候,夏國的富裕百姓則熱衷于馬術和賽信鴿。觀星是夏國的時尚,學士府觀星的記錄證明了西域奇書提到的萬有引力定律。

一百多年選育下來,夏國軍鴿耐熱,有善于夜航和飛躍高原的特殊品種。

因為夏國疆域遼闊,從開國皇帝陳德開始,就開始大規模的進行信鴿選種、繁殖,利用信鴿進行通信。夏國軍用的信鴿飛行速度達到了驚人的70公里/小時(現代中等距離信鴿速度為48-95公里/小時),每兩個鴿站間距離350公里,中等情況下每頭信鴿從一戰飛到下一站用5個小時,從國都到邊境不過10個鴿站,確保通常冬天信息可以在10天內傳到,20天內往返。在日照時間長的夏季,普通信鴿上午下午各到一站,信息可以在5天內送到,10天內往返,特殊的快鴿飛行速度可達90公里/每小時,還可以夜間飛翔,鴿驛換鴿飛行,從國都到邊境信息最快可在2~3天內到達,5~7天內往返。

最開始信鴿常常遭到人的捕殺和鷹隼的捕食,軍情司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解決手段,他們懸賞能夠捕捉到軍用信鴿的人,結果在短短三十年內,在信鴿接力中有低飛,中途休息多,對人類警惕性不夠的信鴿品種全部被淘汰,而一旦發現信鴿被鷹隼捕食的情況,軍情司會派出人手,搗毀出事鴿驛段方圓數百里內所有的鷹巢。後來夏國和基輔羅斯國開展的時候,好事者說,以鴿為象征的夏國和以鷹為象征的基輔羅斯國是天生的仇家。

在軍情司建立最初的軍用鴿驛網絡後,丞相府察奸曹不甘心借用軍情司的網絡,也建立了自己信鴿網絡,再後來浮海行建立了民用的信鴿網絡,再後來不少商人也建立起獨立的線路,而民間的愛好者更大行其道,夏國城市和鄉村的天空飛滿了鴿子,軍情司對此都持放任的態度,因為天空中的信鴿越多,就越容易掩護軍情司專用的信鴿。

鴿驛行當逐漸成為堪比後來信息業的一大產業,成本降低之後,文人們甚至信鴿來傳遞膾炙人口的詩詞,當年蘇軾一首名詞出來,五天之後,河中便有吟詠,就是為此。

順便提一句,夏國的版權保護,印刷文集是不需要取得作者同意的,但出版者要按照印量向官府繳納版稅,官府和作者三七分成。所以,詩文高度流行的柳家和蘇家都是因出版致富的作者。

在夏國吃鴿子肉一定要店家出示肉鴿原產的文書,因為吃信鴿是非法的,吃軍用信鴿是足以被送進勞役營的重罪。

三、輪流到國都議事的校尉和護民官,國庫、民庫、內庫

夏國有大約40個州,400個縣,每縣5萬到10萬人口不等,有一校尉、一學正、兩護民官、三教士(除了各自負責教區,組成三人合議制的宗教裁判所),七裁判官(一人、三人或七人合議制的審判),每個護民官有十名下屬,教士有兩名隨從,學正和裁判官分別有二十名隨從,除此以外,丞相府任命的縣令下面有二百人的地方胥吏,州牧有大約五百人的胥吏,全國胥吏人數為10萬多人(縣令和州牧需要士人身份,胥吏不需要),加上約20萬現役軍士,官民比例約1︰100。

其中校尉和護民官除了承擔地方軍政事務外,還承擔全國性立法機構的職能,每年各州大約有一半的校尉和護民官都在國都,校尉在國都時,軍中事務有他委任的百夫長代署,而地方護民事宜則由兩個護民官輪換承擔。

根據不斷豐富的護國誓約,通常情況下,位于的國都敦煌的護國議會和護民議會,根據事件的緊急和重要與否,分別提前半年、三個月、一個月將投票的議題通知在各地的校尉和護民官,以使他們有充分的機會和各自的軍士以及蔭戶交流意見,考慮投票選擇。在國都的校尉和護民官也可以通過鴿驛來地方上交流意見,還可以和其它同僚商討。

在極端緊急的時刻,夏國皇帝可以獨斷下旨,由在首都的兩百多名校尉和四百多名護民官同意執行,今後再取得尚在地方的校尉和護民官的補正。

在國都的校尉和護民官都是分期輪換制的,雖然任期一年,但每個月都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會輪換回原來的駐地,校尉和護民官可以在最短八個月的停留敦煌參會期間認識絕大部分其它校尉和護民官,他們之間可以發展出良好的私人關系。

一次投票是秘密投票還是公開投票,由校尉和護民官自己決定。

校尉在國都期間除了議事以外,還要接受軍校的培訓,大將軍府會安排高質量的軍事課程提高校尉的素質,並且通過觀察評估,結合校尉的戰功等情況任命將軍。校尉是晉升將軍的必經途徑,校尉一般都能積累功勛取得不世襲爵位中最高等級的徹侯爵位。將軍負責整個軍團和某個方面軍司,將軍中地位尊崇者授上將軍,但上將軍並不輕易授人。

校尉在夏國的地位已經很高,趙行德入夏五年後晉身校尉,27歲已經是當時校尉會議中最年輕者,而且他是近衛軍團之一承影軍的校尉,擁有投兩票的權力。

夏國從立國開始,種種法定的稅款進入國庫,而護民官會議為了國家、州、縣三級護民官會議本身的開銷,以及支持一些有必要不讓丞相府下屬的行政系統來開展的特殊項目,建立了三級民庫,如果行政系統沒有效率的話,護民官會議就會不同意丞相府和州縣官提出的項目請求,而將預算撥給民庫,通過民庫招標或者建立非常機構來實現意圖。但校尉會議有權否決一切護民官會議的決議,因為武力在這個時代是有最終決定權的。皇帝登基需要校尉會議和護民會議共同的同意,但彈劾皇帝的權力只在校尉會議而不在護民會議。

夏國國庫每年固定撥一筆款項給皇室,各國王室也經常贈送給夏國皇室大筆錢財,皇家蔭戶當中,既有需要上交三成歲入的,也有如皇家稅吏這樣不需要上交收入的,視習慣和傳統而定。同時,從開國皇帝陳德開始,皇室就經營各種產業,陳德擁有很多專利,學徒錢產生了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滾動投資了上百年,形成了堪比浮海行的巨大內庫,皇室亦通過內庫的經濟力量對國家施加影響。皇室內庫接受外國和地方的贈送是要公布的,如果校尉會議和護民會議之一認為不合適則充入國庫,但皇室內庫的運轉則是不公開的,由陳氏皇族任命的財政內大臣負責。內廷大臣中有幾人和編制內的隨從是國庫支付薪俸的,而皇帝不經國會同意任命的大臣和招募隨從,需要自己支付薪俸。

四、夏國的軍事教育和貴族

在宋為太學生的趙行德,入夏後會經歷完整的軍事教育的再鍛造。

夏國的軍事教育是從家教和私學開始的。軍士的崇高地位使全國民眾尚武,男孩子從小會被教練騎術、劍術、槍術、弓箭等戰陣技藝,好的家教和軍事私塾會根據男孩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使他有更大的把握能夠超過同輩而躋身軍士,二十名夏國的男子當中,只有一人能夠成功通過軍士方式晉身士人,由于競爭性選拔的關系,招收軍士的標準一再提高,成功者固然是精英之選,被淘汰者也大都身具一定的軍事素質,不接受軍事教育的男丁在夏國是被人看不起的,大家的觀念是,即使自己成不了軍士,但這一代接受的教育多少會對子女的素質有一定影響,三代習武出一個軍士的成功例子不乏其人。

是否躋身軍士固然有家境的教育的原因,但在夏國軍士如此高強度的競爭下,個人的天賦和勤奮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富足人家沒有子嗣有這樣的天賦的話,他可以細心地發掘一個有希望晉身軍士的男孩,從小施以恩惠,然後在他晉身軍士之後成為他的蔭戶,如果不行就找一個軍士女婿,這樣會少很多麻煩。

私學軍事教育是夏國人軍事素質的基礎,而從軍以後的訓練則更加嚴格,軍士們要同樣優秀的同輩競爭十夫長的位置,還要學會嚴行紀律,學會過公民的政治生活,最後這點對十夫長往上爬升為百夫長乃至校尉至關重要。夏國軍隊認為,勇氣、紀律、和戰術都是軍隊制勝的法寶,重要程度依次為紀律、戰術和勇氣,戰略屬于更高層的問題。紀律能夠填補勇氣和戰術的不足,而後兩者則很難代替前者,所以夏國軍隊的軍士教育首重紀律,其次才是戰術。沒有勇氣面對戰斗的人根本就無法在夏國軍隊里混下去。

軍士晉身十夫長、百夫長後,會接受軍團和軍司安排的課程,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對戰術的理解,校尉的教育和考核則由大將軍府會同學士府負責,將軍和大學士親自授課,一個夏國的校尉能夠領兵打仗,提出極有針對時弊的議案,也能坐下來跟你討論博物學。

夏國主要還是一個士人當權的社會,校尉會議和護民官會議都對貴族參與權力分配抱著警惕的態度,所以夏國的世襲貴族還是以開國勛貴為主。夏國貴族的主體是軍事貴族,如果你在夏國听到有人稱呼另一個人為爵爺,他很可能是一位徹侯。反而是世襲貴族當中,除了真正的開國公侯,一般都不願意被人以爵位稱呼,很多世子甚至選擇放棄蔭爵。

但貴族還是有世代積累的影響力,最明顯的是擁有上上萬畝到十萬畝不等封地的開國公侯,他們用提供額外的授田的辦法招徠部屬和佃戶,開國皇帝陳德為了酬謝功臣,許多生財之法也拉他們入股,使很多開國公侯都發家致富。軍中積累的人脈、龐大的封地和財富、陳氏皇室對功臣的酬謝,以及夏國世襲貴族家中嚴格之極的軍事化教育,使許多開國功臣家族歷久而不衰。歷代皇帝和議會更是在開疆拓土過程中造就了一大批邊疆家族,這些人雖然沒有貴族爵位,卻是當地的世家和大地主。夏國的貴族往往同時具有大商人的身份,例如秦國公辛氏經營著全國首屈一指的漠北馬場,與之臨近的于伏家則是夏國與宋國之間的貂皮貿易的主宰。G!~!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的黎明最新章節 | 帝國的黎明全文閱讀 | 帝國的黎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