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妙祥長老先前的早課講過禪宗。大悲寺歸屬禪宗。
單單這一宗派,可窺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傳說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學或修禪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曾譯出多種禪經,禪學成為相當重要的流派。
相傳菩提達摩于六朝齊、梁間從印度渡海東來,後到洛陽弘揚禪法。因其禪法不為當時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觀,以「二入四行」禪法教導弟子慧可、道育等。
慧可師從達摩六年,達摩授以《楞伽經》四卷。後隱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東北),傳法于僧璨。
僧璨受法後又隱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蕭然靜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有道信侍奉僧璨九年,得其衣法。後傳法道俗,後住湖北黃梅雙峰山多年,主張「坐禪守一」,並傳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牛頭山傳牛頭禪。
弘忍得法後即至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名東山寺,時稱其禪學為「東山法門」。其「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的作風,開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對後來禪宗發展影響甚大。著名弟子有禪秀、惠能、惠安、智詵等。
相傳弘忍為選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時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拭,勿使惹惹塵埃。」弘忍認為「未見本性」。
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可,並秘密傳以衣法,為第六代祖。惠能得法後南歸,隱居十五年,後來到曹溪住持寶林寺。
後來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為《六祖壇經》,是為南宗。
神秀于弘忍寂後至荊州當陽山玉泉寺弘禪,20余年中門人雲集,是為北宗。
神會先後在南陽、洛陽大弘禪法,南宗遂成禪宗正統,惠能宗風獨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則門庭寂寞,傳不數代即衰亡。
禪宗所依經典,先是《楞伽經》,後為《金剛經》,《六祖壇經》是其代表作。
禪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四行」學說。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
理入是憑借經教的啟示,深信眾生同一真如本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蓋,不能顯露,所以要令其舍妄歸真,修一種心如牆壁堅定不移的觀法,掃蕩一切差別相,與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無為。
這是該宗的理論基礎。
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屬于修行實踐部分。
惠能繼承這一學說,認為「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
惠能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頓悟」思想。其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慧即「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從「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經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學微旨。
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義引申擴充而來。
惠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禪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岳下數傳形成溈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
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五家七宗」。
溈仰宗。溈山靈佑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其修行理論繼承和發揚道一、懷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認為萬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見性,即可成佛。
臨濟宗。義玄創立。因義玄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臨濟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種原則)、「三要」(三種要點)、「四料簡」(四種簡別)、「四照用」(四種方法)等接引學人。因其機鋒峭峻,別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價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說,從理事、體用關系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
雲門宗。文偃創立。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在今廣東乳源縣北)光泰禪院而得名。其禪風被稱為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常用「顧」、「鑒」、「咦」三種表示,接引學人,表現出」剛勁」的宗風。
法眼宗。文益創立。南唐中主李璟賜謚其為「**眼禪師」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貴在圓融」和「不著他求,盡由心造」的主張。以「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概括其宗風。
黃龍派。慧南創立。因其住黃龍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門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禪不假學,貴在息心」。
楊岐派。創始人方會。因住楊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鄉縣北)而得名。時人稱其兼百丈懷海、黃檗希運之長,得馬祖道一大機、大用,渾無圭角,宗風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