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呂布率領並州軍歸順的消息,董卓大為驚喜,他親自為呂布設宴,同時也厚賞徐榮,賜給徐榮數百黃金,綾羅綢緞,不計其數。[無限升級]
呂布與董卓都是武人出身,二人相處甚為親密,當日董卓便認呂布為義子,先封他為騎都尉,後來徐榮提醒董卓︰
「呂布武勇過人,在並州便號為飛將,當厚待之,以安並州軍心。」
董卓于是立刻遷呂布為中郎將,封都亭侯。
不數日,胡軫、李傕等人率領數萬涼州軍抵達京師。于是,董卓徹底掌握了雒陽內外的兵權,袁紹和曹操雖然還有其本部的兵馬不由董卓調遣,但要是與董卓為敵,無異于螳臂當車。董卓于是日益驕奢,俄而遷為太尉,假節鉞,領虎賁。為了表示對徐榮的感激,董卓加封徐榮為中郎將,與李蒙等人共領涼州軍,徐榮第一次真正掌握到了軍權。
董卓橫行無道,有侍御史擾龍宗指責董卓干政,入朝面聖居然不解劍,董卓听了以後,當著眾文武的面,立搥殺之,天下震動。
董卓于是將他那企圖廢帝的野心逐漸展露了出來,在涼州將校的一致贊同下,董卓听取了徐榮的建議,暗地里招來了袁紹等人商議此事。
袁紹是袁隗佷子,乃名門之後,又是雒陽城中年輕派的代表人物,董卓的打算是,如果取得這類年輕人的贊同,那麼,天下就再沒有能讓他擔憂的事情了。
然而,袁紹听了董卓打算廢帝的話以後,臉色大變,這個一直隱忍的年輕人終于忍不下去了,他委婉的反對道︰
「此事是大事,董公如此所為,難道就不怕天下人反對嗎?」
董卓立刻大怒,他拔劍怒喝道︰
「你這豎子!天下間的大事,如今豈不是都由我來決斷嗎?我如今就是要廢帝,天下誰敢不從?你以為我董卓的刀難道不鋒利?」
袁紹也勃然起身︰
「天下間健者難道只有董公一人?」
董卓大怒,當下便打算以劍刺殺袁紹,侍中周毖、議郎何禺等人連忙起身攔住董卓,以好言勸慰董卓,城門校尉伍瓊怒斥袁紹︰
「本初!如今這可是在太尉面前,竟敢如此胡言!還不速速給董太尉賠罪!」
伍瓊一面說著,一面悄悄給袁紹遞眼色。袁紹雖然怒氣沖沖,但頭腦並非粗放之人,董卓生性殘忍,就算是為了保命,此時與他硬踫硬對自己自然沒有好處。[全文字首發]
袁紹于是收回了怒容,只是沉悶的跪坐于地,對董卓拱了拱手︰
「……此事是微臣的過失,萬望太尉恕罪。」
語氣雖然並不很恭敬,但這其中已經表示袁紹服了軟。
徐榮此時已經離座,到了董卓耳邊,輕聲說道︰
「袁紹此人心懷叵測,今當殺之,否則後患無窮。」
董卓听了這話,當下臉上就閃過一絲殺意,袁紹眼見性命有危,連忙起身手引佩刀,做出了防範的架勢。袁紹勇武的姿態倒是博得了董卓的好感,此時伍瓊和周毖對視一眼,連忙在董卓身後勸說道︰
「袁紹年少沖動,太尉莫要與之計較。此人好歹系袁隗佷子,名門之後,又素有名望,殺之對太尉不利啊。」
伍瓊、周毖也都是名士,董卓雖然還是很信任徐榮,但他內心里對袁家還是有一份感激之情的,當年沒有袁家的栽培,他也不能在朝中任職。
最終,董卓決定放過袁紹,在最後,他對袁紹說道︰
「劉氏種,不足復遺。」
袁紹並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叩首回道︰
「此事,需得告知叔父。」
到底是個聰明人,徐榮暗地里為董卓不听她的話殺了袁紹感到有些可惜。袁紹如果再進一步激怒董卓的話,肯定會使得脾氣暴躁的董卓當場殺死他的。不過看來袁紹並非是個只知沖動的年輕人,他做事還是很會把握力度的。
袁紹橫揖引刀而出,他這一次離開太尉府便星夜逃離了雒陽。
次日,董卓大會群臣于朝堂,對文武百官說道︰
「大者天地,此者君臣,所以為治。今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卓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陳留王,眾位以為如何?」
天下名士、素有「鴻儒」之稱的尚書盧植言道︰
「案《尚書》,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過千余,故霍光廢之。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
這意思就是天子並非有大錯在身,董卓如何能廢之?
盧植毫不在意董卓的顏面,令董卓大為惱怒,他當下便站起身來,怒罵道︰
「天子暗弱,今不趁早另立新君,莫非要等到他犯下滔天罪過,令天下蒙塵再廢之,豈不悔之晚矣?」
盧植冷哼一聲︰
「太尉好眼力,天子秉政尚未足年,便敢言此大逆不道之事!」
「你!」
董卓大怒,當下便打算誅殺盧植。
侍中蔡鬯連忙起身好言相勸,董卓最終沒有動手殺死盧植,只是罷免了盧植的尚書官位,此後盧植隨即也逃隱于上谷。
董卓又問袁隗,袁隗汗濕衣襟,不敢直視董卓,只是回答道︰
「如議。」
董卓冷笑著不再言語。
漢昭寧元年九月甲戌,董卓終究還是脅迫太後廢了劉辯,他再次大會群臣,這一次連何太後都被請到了場,董卓曰︰
「太後逼迫永樂太後,令以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節。天子幼質,軟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著在典籍,僉以為善。今太後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陳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
于是尚書丁宮讀冊雲︰
「先帝不究高宗眉壽之祚,早棄臣子。皇帝承紹,海內側望,而帝天姿輕佻,威儀不恪,在喪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婬穢發聞,損辱神器,忝污宗廟。皇太後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後暴崩,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而乃有闕,罪之大者。陳留王協,聖德偉茂,規矩邈然,豐下兌上,有堯圖之表;居喪哀戚,言不及邪,岐嶷之性,有周成之懿。休聲美稱,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可以承宗廟。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後還政!」
尚書念完,太後哽咽泣涕,群臣驚懼悲憤,卻沒有一人敢開口。
于是丁宮又曰︰
「天禍漢室,喪亂弘多。昔祭仲廢忽立突,春秋大其權。今大臣量宜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
大事既定,天子劉辯被廢為弘農王,陳留王劉協成為新帝。改年號為「永漢」,董卓又升為相國,封郿侯,至此以後,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又封董卓的母親為池陽君,董氏一族盡皆封賞。
董卓于是又以丁宮讀冊中的內容指責何太後逼迫死永樂太後之事,當即令新帝賜鴆酒毒殺何太後,何太後滿臉含淚,她悲憤的對董卓說道︰「妾身死不足惜,如今相國獨攬大權,專政社稷,萬望相國能饒妾身孩兒一命!」
說完,何太後飲鴆而死,董卓雖然沒有立刻殺死劉辯,卻將他與其妻唐妃一起軟禁于宮中,從此劉辯徹底失去了權勢。
董卓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又下旨殺死了何太後與何苗的生母舞陽君,並棄尸于苑枳落中;還破開何苗的棺材,將那具無頭的尸身肢解棄市,令人望之膽寒。此前攻殺何苗而投奔董卓的吳匡也沒有落下好處,吳匡久在軍中,素有威望,董卓為了徹底掌控御林軍,以吳匡以下犯上為由,將吳匡三族盡滅。只有吳匡的次子吳班在友人游殷、張既、司馬朗的幫助下,逃出雒陽,投奔其在蜀中的親戚去了。
董卓原本打算捕殺司馬朗等人,但司馬朗年少聰穎,容貌很是乖巧可人,董卓見了他以後,起了惻隱之心︰原來董卓並非只有一個女兒,還有一個孩兒,只可惜前些年死于熱病,所以他見到司馬朗以後,嘆了口氣︰
「我那小兒若是還活著,當與你同歲。」
于是董卓並沒有責罰司馬朗。
袁紹、曹操等人逃出雒陽以後,董卓原本不想放過他們,下令通緝捉拿,購求甚急。伍瓊、何禺等名士再次為袁紹等人說情︰
「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這些年輕之輩不識大體,因心懷恐懼而出逃,並非有他志也。如今相國若購之急促,勢必生變。袁家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若收攬豪杰、聚合徒眾,只怕四海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董公所有也。不如赦免他們,拜一郡守,則袁紹等人必然因為免罪而喜出望外,此必可無憂也。」
徐榮雖然故請陳詞,希望董卓能夠追殺曹操、袁紹等人,永絕後患。但相比于徐榮的計策,名士伍瓊等人的話自然是柔能克剛,董卓雖然是武勇之人,但他也明白以暴易暴並非長久之計,所以這幾次都沒有再听從徐榮的計策。
徐榮並沒有沮喪,她早就明白,隨著董卓地位的日益提升,在他眼中,自己的地位會越來越低微,反而那些天下名士,那些善于說話的人更能得到董卓的賞識。不過也罷,天下若是不亂,她反而沒有機會報仇。于是,徐榮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探听李旻、張安、劉瑛等人的所在之處。
董卓認命袁紹為渤海太守,袁術擢升為後將軍,曹操授以驍騎校尉,鮑信則為濟北相。于是,支持董卓的人盡皆被封賞,而反對董卓的人也沒有遭到明顯的迫害,似乎天下祥和,四海升平。
只是,徐榮暗地里明白︰討伐董卓的熊熊戰火,恐怕很快便要燃起了。
******
因為劇情鋪墊,所以這一回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史實記載的內容,有些枯燥,還望各位諒解,馬上就要到精彩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