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最開始接觸到《西州曲》時,是初中的時候,源于朱老的《荷塘月色》,當時只是感嘆朱老真是無書不讀,心里很是羨慕,而且我覺得朱老把它單單的提出來,放在自己的美文里,我想定有這首詩文特別出彩的地方,沒想以後還有它邂逅的機會,這一晃就是幾十年,這次看見這篇詩文,就有故人的感覺,心里就突然有幾分親近感。
這首《西州曲》按細致一點的劃分,應該屬南朝樂府,南朝樂府「執筆如執扇,輕盈而多姿,是女兒之歌,水之歌,戀愛之歌」。這應是地理位置不同造就的差異,「南重文,北尚武,南重情,北重義,南柔北剛,南綺北質」,我都喜歡,樂府詩「粒粒都是珠璣」,我喜歡漢樂府,也喜歡南北朝樂府,所以,把這首《西州曲》拎出來細品。
這首詩歷來就有很多疑點。
首先,這篇詩文作者到底是誰,當然因年代太久遠,已是失落無憑,這是個很遺憾的事,但樂府詩大都如此,只能是見怪不怪啊!這種情況就像觀眾席上有人喝彩,獎台上卻空無一人,這是不是很尷尬,很無趣啊!
其次,這首詩是古辭還是民歌,也是頗費一番考證,據現有資料分析,最後定為經過文人加工後的民歌。
全詩描寫一個可愛的女子對其情侶的長相思,表現了她熾熱純潔的愛情。
所以有人說這首《西州曲》是「一梅相思,一曲天涯」。這句話說的實在是好,我不敢掠美,這幾個字概括的情思也細膩,于是把她留在這里,可以細品。
這首詩像組合的三幅畫。
第一副畫是少女折梅傳情圖。
她聞著輕溢的幽香,徘徊于梅林之中,觸景生情,便生出無限的思念,于是折一只春梅遙寄,希望把自己相同的情感傳遞給自己的心上人,也是「君心換我心,方知相憶深」的意思。這詩開頭就極美,極富爛漫色彩,她塑造了一個多情的女子形象。見其文可以觸及這位女子的美麗,可以听到她那曲折委婉的心聲。
這位女子長的也很美,有一頭烏黑的秀發,也很會打扮自己,穿著一襲杏子紅的衣服,這個杏子紅應該有點像今年的流行色,今年不是流行橙色嗎!總之這個顏色應該是艷而不俗,很清新雅致的色澤,
少女的心上人在江北西州,「西州在何處?」可能不遠,劃著槳就可以到,所以後面她說「兩槳橋頭渡」,可是為什麼這麼近,卻沒常常在一起廝守呢?這就不得而知了。因為詩中沒交待,不過詩不是故事,這里主要是表達一種思念之情。
雖在咫尺卻似天涯,女子是欲往而不能!于是下面就很自然的說女子的思念之情了,詩最怕直露,于是詩中借日暮的歸鳥落在少女門前的烏 樹,這個典型的景色來刻畫少女的心情,日暮和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都是極能勾起人傷感的典型景物,于是少女頓生淒涼之感,更加想自己的心上人。
于是接下來,她必須開門遠望了,門外自然是沒有心上人,于是她更坐立不安,只有想辦法來打發自己的思念,不然可能會一直陷入這種無法排遣的思念糾結中。于是她就想到了去采蓮,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幅「采蓮圖」。
這幅「采蓮圖」就是朱老引用的四句「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這「蓮子」也通「憐子」,少女的心思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此情是無計消除的,于是詩中有了少女一個特寫鏡頭,一個動作「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這個動作是惜人還是惜蓮子,自然是毋庸多言,大家都心知肚明,還有一點,讀到這里,大家一定都發現了,開首以「梅」遙寄,其後又采蓮,這個「梅」就是「媒」,這在詩經《摽有梅》里就有明確的相同的表達,這就是少女的心思,也是心酸之處。采蓮實際上是示愛的一種表示。這其間的曲折動人,是不是讓人心生搖曳,感動不已呢!
這是「采蓮圖」,下面就是「秋思圖」。
最後一幅畫是點楮之畫,是一個代表尾聲的畫,古人作詩也許有起承轉合的意思,這最後一段就是合。
少女很悵惘的「仰首望飛鴻」,古代有飛鴻傳書的神話,這里是借用,明知不可能,而盼望之,其心酸可見。她望穿秋水,倚遍欄桿,不見心上人,這當然是不可能見到的,飛鴻傳書是個神話嘛!可是對少女來說,她如何可以消除這份相思,欲往而不能,沒有辦法啊!只有「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這又是一個特寫,少女的手潔白如玉,垂手而孤立,這不是傻,這是無可奈何之舉動。
「此恨綿綿無絕期」,少女的相思,何時才能到頭啊!
最後用「海水夢悠悠」來加強這種無望的思念,很有感染力,會面無望,只能托夢于海水,只有和心上人夢中相會吧!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多用「接字」和「勾句」。接字是在兩句之間,用同樣的字把兩句連接起來。如「風吹烏 樹——樹下即門前」、「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鉤句是用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把前後兩句或兩章接起來。如「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等,如此勾連,句式便流走連貫,過渡自然,細膩纏綿。還有就是同音雙關,「如蓮諧憐」、以「梅諧媒」實在是「聲情搖曳而迂回」,把這份相思表達的婉轉含蓄,不落塵埃。還有色彩的明艷動人,婉約清麗,古代就有評說「言情之絕唱」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