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心想︰這小喬也太歹毒了,自己謀殺親夫,卻要嫁禍于我,不行我得趕快月兌身(雖見死不救,但情有可原)。
小喬見棺材里動了幾下就沒有動靜了,知道周瑜命已歸陰,便想下令讓令刀斧手來殺諸葛亮。這時就听諸葛亮壓低聲音對她說︰「你穿著睡衣來守孝,你當我看不出來,你蓋嚴了棺材板,害死了周瑜,罪不容恕。」說完在趙子龍的護衛下揚長而去。
有關周瑜和小喬的詩詞主要有這樣兩首︰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念奴嬌-赤壁懷古(宋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周瑜在南京江寧區還有一處遺跡,即「周郎橋」。據明朝《萬歷上元縣志》載︰「周郎橋,在丹陽鄉。吳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經此,故名。」如今,南京市江寧區有一座簡陋平橋(俗稱土橋,即當年的「周郎橋」),後稱土橋市,宋改為土橋。元、明、清各代沿襲此名。後來的土橋鄉(土橋鎮)也是因為該橋而得名的。《江寧縣地名錄》(1984年版)說︰「周郎橋」是三國時周瑜協助孫策平定江東的一個遺跡。至今,周郎橋、周郎村地名尚存。
丹徒二喬相傳東漢末年,丹徒(今江蘇鎮江)出了個隱士焦光,漢獻帝曾派出使者請焦光出山,那個使者就是喬國老。喬國老沒有完成任務,又見漢獻帝大權旁落,軍政大權都掌握在曹操手里,他無法回京復命,于是就在丹徒安頓下來,他住的地方就叫喬家門。他最自豪的就是擁有一雙令世人羨慕的女兒,大喬和小喬。二喬出落得花容月貌,皆國色也。大喬配孫策,小喬嫁周瑜,一個是東吳之主,一個是執掌帥印的大都督。後來,孫策在丹徒汝山遭人伏擊,重傷後不治身亡,時年26歲,大喬約20歲。從此史料上就很少有大喬的記載,大喬在長山下撫育了孫策的三女一子。她言傳身教,三個子女均有建樹。大喬去世後,一說他的遺體與孫策合葬在橫山,民間流傳文革的時候橫山還有墓碑上書︰「東吳小霸王之墓」。可惜現在已無從查考。還有一說是大喬與父母同葬在十里長山。小喬一直與周瑜南征北戰,恩愛生活11年。赤壁之戰後,周瑜病死在湖南岳陽,小喬就在那兒終老。吳黃武二年(223年)小喬病逝,終年47歲。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人們對蘇軾的千古名句十分熟知,但知道周瑜大都督府在南京府西街一中所在地的不多。該府本為「討逆將軍府」。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當時孫吳政治中心尚在蘇州,孫權之兄孫策為征戰之需,「在秣陵(今南京)淮水北(指秦淮河北)建討逆將軍府」。周瑜因商討軍事之策,常往返于蘇州和荊湖(指荊江和洞庭湖)之間,途經南京即下榻于該府,並攜妻子小喬曾居住于此。因周瑜任「前部大都督」之職,故該府又稱大都督府。
孫權于公元211年,將政治中心遷到秣陵,改秣陵為建業。可惜的是,周瑜已于上一年去世。小喬隨之來到建業,住進周瑜曾下榻過的「大都督府」。50年代初,在一中校園東側有一座小山,約有3層樓高,山上植有梧桐樹,「小喬墓」即指此山,可惜現在已被推平。
小喬墓究竟在哪里,如今尚存在爭議。有的說,在安徽廬江;有的說在湖南岳陽,這兩地目前各有一座「小喬墓」。盡管沒有更多的史料佐證「小喬墓」就在南京,但即便是傳說,也會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思。
政治婚姻當年,在曹操欲掃平江南的時候,孫權出于無奈與劉備合作。劉備(161—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漢室宗親,三國蜀漢開國君王,蜀漢昭烈帝,亂世的梟雄。
那時人稱劉備為劉皇叔,但他沒有立足的地方,向東吳借荊州(今天湖北荊州)暫時棲身,約定以後歸還。赤壁之戰後孫權想討回荊州,劉備以各種理由再三推托。後來周瑜為孫權設計,趁劉備喪妻之機,以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作繼室為誘餌,將劉備引到東吳來舉辦婚禮。名為東吳與劉備連親,實則趁劉備過江之機加以拘禁,好逼諸葛亮拿荊州換回劉備。
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史書上這樣寫道︰「孫權把妹妹嫁給劉備。孫權的妹妹才思敏捷,性情剛猛,有她兄長們的風度。她的侍婢一百余人,都手執利刀在旁站著侍候。劉備每次進入內宅,心都很恐懼。」
劉備雖然年過半百,但身體魁梧,相貌堂堂,有龍鳳之姿與天日之表;而這個孫夫人只有20來歲,正值青春妙齡,神采奕奕,長得也很端正,即使這段婚姻摻雜了濃厚的政治成分,但是在溫馨的洞房花燭之夜,一切政治因素都被男女激情沖擊得一干二淨。有詩為證︰「刀光如雪洞房秋,信有人間作婿愁;燭影搖紅郎半醉,合歡床上夢荊州。」就這樣,劉備成了孫權的妹夫。
後來,劉備攜孫夫人逃出東府(在今南京市區),駕船直奔自己的根據地荊州而去。周瑜帶兵下船急急追時,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決一死戰!」黃蓋、韓當力阻。瑜自思曰︰「吾計不成,有何面目去見吳侯!」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于船上。眾將急救,卻早不省人事。後來,有句歇後語叫,東吳招親——弄假成真,指的就是這件事。
射虎英雄孫權喜歡打獵,常冒險射虎。按照今天的法律是絕對不允許的。據《吳志-吳主傳》︰「(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後來孫權發明了一種射虎車,既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又能滿足射虎的刺激。
後來,張昭曾勸諫道︰「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吳志-張昭傳》)對此孫權還惱怒過張昭,但作為一個開明的君主,孫權氣歸氣,同時也對張昭的指責感到羞愧,最後接受了他的勸諫。
孫權射虎這件事,被蘇軾(東坡居士)寫進了膾炙人口的《江城子》一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孫權受騙青龍元年(233年)正月,公孫淵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攜帶表章赴吳稱臣,孫權非常高興,為此大赦天下。三月,孫權不顧滿朝大臣的反對,派太常(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長官)張彌、執金吾(相當于現在的首都衛戍司令)許晏、將軍賀達率領軍1萬人,攜帶金銀財寶、奇珍異貸及九錫齊備,乘船渡海去遼東賞賜公孫淵,封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自知吳國相距遙遠難以信用靠,于是斬張彌、許晏等人首級,送到京城洛陽,呈獻給魏明帝曹睿。收編了吳國的士兵,吞並了全部金銀財寶。十二月,魏明帝曹睿頒詔任命公孫淵為大司馬,封為樂浪公。
孫權听到消息勃然大怒說︰「朕年已六十,人世間的艱難困苦,還有什麼沒經歷過,近來卻被鼠輩所戲弄,令人氣涌如山。如不親手斬掉鼠輩的腦袋扔進大海,就再也無顏君臨萬國,即令為此亡國顛沛,也決不怨恨!」
孫權不僅丟了兩位大員、萬余兵士被公孫淵收編了去,還賠了無數金銀財寶,甚至丟盡了臉面。孫權當時就想點齊兵馬,乘船去遼東與公孫淵拚個你死我活。在陸遜等人的極力勸說下,孫權才沒有出兵討伐公孫淵。
公孫淵自以為欺騙了遠在江東的孫權,白白佔了個便宜,他哪里知道,如此的背信棄義行為,被魏國君臣看得一清二楚,公孫淵既然能夠這樣待吳國,如何能相信他會忠于魏國?
孫權忍得住公孫淵的氣,魏國君臣卻看不下去了。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帶了大兵討伐公孫淵。公孫淵兵敗後與兒子公孫修帶了幾百人出逃,被司馬懿部下捉住殺掉。
周處除害周處(236—297年),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吳亡後周處仕西晉,時為新平太守、御史中丞,封為孝候。由于他剛正不阿,得罪權貴,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叛亂,最後浴血戰死疆場。
周處自幼父母雙亡,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義興(江蘇宜興)當地的三害之一。一為南山猛虎,二是長橋蛟龍,三是周處。三害當中周處最甚。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于是,周處打死了老虎,又去斬殺蛟龍。周處在水里與蛟龍搏斗了三天三夜,鄉里人都以為周處已經死了,輪流著對此表示慶賀。
誰知周處殺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听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時,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
于是,周處在秦淮河利涉橋南築台讀書(即今老虎頭44號的周處讀書台),又拜吳郡名人陸機、陸雲兄弟為師立志苦學。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听後決定改過自新,最後終于成為一名忠臣孝子,還寫出了《墨語》、《風土記》等書。
如今,在南京江寧路老虎頭44號,有一座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的老屋。在它的旁邊,有一處聳立著的石台,相傳就是周處的「讀書台」。(一說,在武定門與雨花門之間的「伏龜樓」基址才是真正的「周處台」。)《世說新語-自新》記載的這篇浪子回頭、終成大器的故事,成為人們教育後代的極好教材。
至此,第一座古城堡里的歷史基本瀏覽完畢。無論怎麼說,孫權是偉大的,他所建立的江南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畢竟延續了半個世紀,為南京的歷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東吳的最終滅亡也是歷史的必然。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千年的王朝,更沒有萬年的江山,這是歷史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