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朝的幾則故事選輯︰
元帝戒酒王導隨司馬睿及北方士族南渡來建業後,團結江東土著,協助司馬睿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為方針,建立了東晉政權,保持東晉的安定局面。但是,晉人酷愛飲酒,常常酒後失德。為此,王導曾因晉元帝司馬睿喜好飲酒而流淚苦諫,「帝乃命左右進觴,飲而覆之,自是遂不復飲。」據說晉元帝將杯中酒倒入池中,不再復飲。那個水池遂被名為「覆杯池」。據「清一統志五十,建康志︰‘覆杯池,在上元縣北三里。晉元帝以酒廢事,王導諫之,帝覆杯池中以為戒。因名。’」這里說的「上元」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話說回來,晉元帝司馬睿稱王導為「仲父」,所以司馬睿才會听取王導的勸說,如果換了其他人,誰敢勸皇帝戒酒?
天然雙闕王導在輔佐晉元帝期間,積極提倡勤儉建國。當年,晉元帝司馬睿要在建康城南建豪華雙闕,王導則指著牛首山的雙峰說︰「這是‘天然雙闕’(意為天然「華表」),婉轉地勸使晉元帝放棄了在建康都城正南門建立雙闕、擺威風的主張。因他扶持晉室功勛卓著,所以朝野傾心,號為仲父。晉元帝把他比作管仲,親自對他說︰「卿,吾之蕭何也。」王導死後賜葬幕府山西南麓。
少有重名據說,謝安4歲時,譙郡(今安徽蒙城縣)的名士桓彝(桓溫之父)見而嘆曰︰「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意思是,譙郡的桓彝看見他後很是驚奇,說這孩子的精神面貌與氣質非常不錯,以後一定不會亞于王東海(王承,當時很出名的人物,為官清廉,很受百姓愛戴,並且極有風度),王導也很器重謝安。因此從小他的名氣就很大,故有︰「少有重名」之稱。
東山再起此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安原本是中原人,西晉滅亡後,中原的士族紛紛南遷,他家也遷到了會稽(今浙江紹興)。謝安年輕時很有才識,曾經當過一個月的官,但很快以生病為由辭職,隱居在家鄉會稽的東山,開始了他近20年的隱士生涯。一直到他40歲才出來做官,從一個小小的司馬,干到了執政宰相,一干就是26年,成功地指揮了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並且改革內政,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最後死在北伐任上。謝安隱居的時候,被喻為當時的「第一風流名士」。後人將他出仕、隱居東山、再出仕稱之為東山再起。
君子好逑謝安的夫人劉氏對丈夫管束很嚴。《世說新語-賢媛》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謝公夫人幃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謝安)暫見,便下幃。太傅索更開,夫人雲︰「恐傷盛德。」意思是,謝安的妻子掛起帷幕圍著眾婢女,叫她們在自己面前表演歌舞,也讓謝安看了一會,便放下了帷幕。謝安要求再拉開帷幕,夫人說︰恐怕會損害你的美德。你看,劉氏連謝安多看美女一眼都不允許。怎能允許丈夫納妾呢?
盡管如此,謝安還是想納妾,但又礙于臉面不便向劉氏開口,就讓手下和一些親戚朋友當說客,去做夫人的工作。這些人纏著夫人,你一言我一語給夫人講解《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解釋說外面有「窈窕淑女」,謝安想去「逑」一個。夫人正色道︰「這詩是誰寫的?」有人告訴她說︰是聖人「周公」寫的。夫人說︰「難怪呢,要是「周婆」,就不會這麼寫了。」
言傳身教謝安的夫人在教導兒子時問謝安︰「怎麼從來沒有見您教導過兒子?」謝安回答說︰「我經常以自身言行教導兒子。」謝安話的意思是,你教導兒子只是「言傳」,而我教導兒子是「言傳身教」兼而有之,我為人處事的一言一行,兒子都能听到、看到,都可以效仿。
驚世嘆言桓溫長期掌握大權,素有不臣之志,頗羨王敦之舉。有一次,他撫枕而嘆︰「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遺臭萬載耶?」乍听起來有點像當年曹操的口吻。曹操的名言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但事實上曹操在政治上的高明之處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至死也沒有稱帝。桓溫處事則更加穩健,他雖然對謝安和王坦之阻撓他篡位,深惡痛絕;但還是以大局為重,既沒有殺謝安和王坦之,也沒有公開叛亂,直至病死。曹操、桓溫的嘆言,應該是為實現自我價值,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異乎尋常的強烈渴望。
自戀成癖據說,桓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當時的名士劉惔就慨嘆︰「(桓)溫眼如紫石稜,須作蝟毛磔,孫仲謀、晉宣王(司馬懿)之流亞也」。可見,魏晉之時,人們對相貌、風度都非常重視。桓溫風流倜儻、相貌堂堂的國字臉上長有7顆雀斑,也能被名士們尊稱為「七星」。
桓溫曾經自以雄姿風氣比司馬懿、劉琨(相貌俊朗,溫潤儒雅,才華出眾,神采奕奕。少年時即有「俊朗」之美譽,以雄豪著名),但卻有人拿他和王敦(東晉叛將)相比,桓溫對此十分不滿。
在一次北伐還師途中,桓溫遇見一位婦人,她原是劉琨的侍女。婦人見到桓溫,話還未講,就潸然淚下。桓溫見此情形大吃一驚,趕忙把她叫到跟前問她為何如此,婦人曰︰「公甚似劉司空(劉琨)」。桓溫大悅,急忙重新整理一下衣冠,得意洋洋地讓婦人再仔細觀瞧。問道︰「哪些地方象劉琨?」婦人觀瞧了一會,不再吭聲,桓溫再三追問,婦人曰︰「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晉書桓溫傳》)。桓溫听了失望至極,回去後褫冠解帶,昏然而睡,數日不樂。那婦人說的是︰臉很像,可惜瘦了一點;眼楮很像,可惜小了一點;胡須很像,可惜紅了一些;體形很像,可惜矮了一點;聲音很像,可惜高了一點。一連5個可惜,把桓溫的自戀情緒徹底摧毀了。氣得桓溫馬上月兌掉了一身漂亮的行頭,倒頭就睡,一連幾天都沒有起床。
導游說︰沒想到1000多年前,東晉時的女人就那麼會審美,東晉的男人就那麼有風度,那麼自戀,甚至還出現了「模仿」、「追星」的萌芽,幸虧那婦人沒有說桓溫臉上有7顆雀斑,否則,他不是一連幾天不起床了,可能永遠不用起床了。
何況老奴這則故事版本很多,綜合幾種版本大致情況是︰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將軍桓溫滅成漢國,收復蜀地,將國主李勢(十六國成漢皇帝,後封歸義侯)的妹妹(一說是李勢的女兒)搶來做妾,瞞著妻子南康長公主(晉明帝司馬紹之女)住在別的院子里。南康公主,是一個凶悍的妒婦,起先不知道,後來知道了,便帶著十幾個奴婢拿著刀杖沖向李女住處,準備殺了她。進去一看,見李女正在窗前梳頭,長發一直拖到腳踝,容貌美麗端莊,慢慢地梳理頭發,斂著手對著公主,神色平和一點不慌張。很淒琬地說︰「國破家亡,父母被殺,被迫給人做妾,今天死在你手里也是榮幸,你就動手吧。」長公主看到這個狀況,一下子感動得把刀杖扔了,上前抱住李女說︰「阿子,連我看你都心神淒愴,忍不住要憐惜,何況我們家的那個老家伙。」這句話後來演變為︰「我見猶憐,何況老奴。」
導游說︰第一,李女確實長得既漂亮又可人,可人到連凶悍的妒婦見了都產生了憐憫之心;第二,這位所謂凶悍的公主也真是夠仁慈的,居然扔了刀杖,收了殺心,以後竟相安無事。要是放在今天是簡直不可思議。丈夫瞞著妻子在外面包養「二女乃」,妻子又是「首長」的女兒,還被逮了個現場,不讓你吃不了兜著走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