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對泣西晉覆滅之後,司馬睿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王朝,中原土族相隨南下,集于建康。每到天氣晴朗的日子,就相互約請在新亭(今南京城西南菊花台附近)聚會,坐在草地上飲酒會餐。周侯顗在席間嘆息說︰「這里的風景跟洛陽的沒什麼不同,只是山河國土起了變化!」大家都相互對視,流淚不止。只有王導臉色驟變說︰「我們大家應當同心協力來效忠朝廷,收復中原,哪至于像亡國的囚徒一樣相對哭泣呢。後來,人們便用「新亭對泣」來比喻亡國的悲恨及憂國傷時的郁憤之情。
聞雞起舞祖逖(266—321年),字士稚,範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听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听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後听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曾被晉元帝司馬睿任命為徐州刺史、奮威將軍,並進行北伐,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3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後來以聞雞起舞來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梁祝傳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是與我國流傳最廣的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齊名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具有「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元代戲曲作家、詞人白樸(1226—1306年)他曾經編成過最早的「梁祝」故事。一般認為,故事發生在東晉年間,並從此流傳開來。這個故事的版本很多,據晚唐張讀(唐大中年間進士)的《宣室志》,大致情節如下︰
「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m o)城西(今浙江鄞縣東)。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祝英台大約生于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是上虞祝家莊祝員外之女,女扮男裝外出游學。邂逅了同樣游學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梁山伯。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結拜兄弟。這對「兄弟」朝夕相處,同窗共學。英台先回家盡孝,山伯繼續求學。臨別,二人依依不舍,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折扇,親書「碧鮮」二字。在與山伯分手時,英台18里相送,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最後,英台假言做媒以家中小妹許于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
英台回家後,其父母將英台許配馬公子。後來,山伯為鄞(今浙江鄞縣)令到祝家相訪求婚,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出門相見,山伯始知英台是女子,立即悵然如有所失。當得知英台已許配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對成雙。
兩人淚別之後,山伯憂郁成疾,不久病故,安葬在村西胡橋邊。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吊,痛哭失聲,感動天地。忽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大地裂陷,她就勢跳入墓中,和梁山伯同葬在一處。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只見從墓中飛出兩只蝴蝶,相依而去,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
這一奇事傳到東晉丞相謝安那里,他從建業(今南京),到鄮城查明事實,在墓前立了一塊「義婦冢」的新碑。
也有人說,祝英台本是明代俠女,梁山伯是前朝書生,兩人本來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為民造福,死後人們為她安葬,挖掘墓穴時發現下有梁山伯墓,遂為之合葬,才流傳出「梁祝」故事來的。
導游說︰如今,不管祝英台是晉代淑女也好,明代女俠也罷;也不管這個故事究竟發生在那個朝代,誰是真正的主角,有多少真實性,都絲毫不能影響這個美好愛情故事在民間,世世代代傳播下去。
瑯邪王氏據說,目前全世界約有1億人姓王。而王姓中最突出的一支——瑯邪王氏起源于山東臨沂。東晉時,王姓的精英幾乎全都集聚到了南京。
歷史上,瑯邪王氏成為顯赫的家族,始于東晉朝的王導。他輔持晉元帝渡江,在建業建立了東晉王朝,並且接連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現在南京還有不少瑯邪王氏活動的遺跡。如王導故居、幕府山等等。幕府山之名的由來,據說是當年王導在這里設過幕府而得名。
有人統計,千百年來瑯邪王氏一共出了180多位宰相、30多個皇後、30多個駙馬。當然,也出過一個叫王莽的皇帝(不定是瑯邪王氏),不過是個短命的王朝。像瑯邪王氏一門出了這麼多宰相、皇後和名人在其他姓氏中雖然絕無僅有,但絕非「迷信」的原因,既是歷史的巧合,也是歷史的必然。
一代書聖王羲之生于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379年。一說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生活在晉元帝到晉哀帝時期(歷6位皇帝),其父王曠當過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家。7歲那年,王羲之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他臨摹衛書一直到12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听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以至于他的字有入木三分之說。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農歷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就起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其中有20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集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于昭陵。
書換白鵝王羲之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舟游覽紹興山水,船到一個村莊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東床坦月復王羲之20歲時,太尉郗鑒想選女婿。郗鑒知道王導家族的孩子都是俊才,便想從中選一個做他的乘龍快婿,便寫了一函給王導。王導復信,讓郗鑒派人來選,並叫幾個孩兒做些準備。幾個小斯著實打扮了一番,準備迎接挑選,惟王羲之沒有打扮,依舊坦月復躺在東邊的竹榻上吃胡餅,根本不當一回事(狂傲)。選婿的人來了,一一過目後,回稟郗鑒。郗鑒听後便說,「吃胡餅者,此正吾佳婿也!」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現在我們使用的成語「東床坦月復」就來自王羲之。
田園詩人陶淵明(365—427年)東晉文學家,詩人。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尋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末、南朝宋期間的杰出詩人。少好讀書,兼諳玄佛。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2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8歲喪父,12歲母病逝,與母妹3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義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81天,踫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晉書-陶潛傳》)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息絕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資,飲酒賦詩,自娛心志。
他29歲出仕,經歷了13年時宦時隱的生活,後辭官回鄉22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62歲的陶淵明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作詩文多描寫農村景色,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歸田園居》、《飲酒》、《桃花源記》等,今存《陶淵明集》。如,歸園田居(其二)︰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他高潔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的理想,以及詩意化的生活情趣,對後世文人士大夫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東晉以後,宋(419—479年)60年、齊(479—502年)24年、梁(502—557年)56年、陳(557—589年)33年,史稱南朝,相繼在南京建都,南朝與此前的東吳、東晉合稱「六朝」。難怪清人鄭板橋在《六朝》詩中嘆道︰「一國興來一國亡,六朝興廢太匆忙。南人愛說長江水,此水從來不見長。」直白的詩句揭示出六朝歷史明顯的特征。一朝接一朝的偏安朝廷,一個又一個的無能皇帝,給世人留下了東南半壁、魏晉風度、後庭玉樹、南朝石刻的慘淡回憶。
孫吳江東草創,東晉偏安江南艱苦經營100多年,到了南朝,建康的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了一個大發展,贏得了「六代豪華」的贊譽。
公元419年,劉裕「受晉禪」,史稱宋武帝,為南朝之開端。南北朝對峙長達170年,在此期間,建康一直是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號稱「京輦神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