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齊,也稱蕭齊(479—502年),共約24年,歷7帝(2人死後被貶為王,1人貶為侯)。其中2人在位時被殺,3人禪讓後離奇死亡。而被殺的宗室則不計其數。有人說,南朝齊創造了後世王朝難以逾越的殺戮記錄。南齊是南朝中皇位更換最快、王朝壽命最短的一代。
南朝齊始于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終于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年)。是南北朝時期繼劉宋以後在南方割據的第二個朝代,南京六朝古都中的第四個朝代。齊高帝蕭道成是南朝齊的創立者,史稱南齊。因為皇帝姓蕭,故又稱蕭齊。蕭齊王朝統治的地區西至現在的四川,北到淮河、漢水,蕭鸞時期又擴展到淮河以南一些地方。其疆域名義上有23州、390郡,比劉宋朝的22個州、274個郡要稍多一些,但蕭齊實際控制的地盤並不很大,社會經濟發展也沒有超過劉宋水平。
當時同南齊對立的,是割據北方的北魏政權,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皇帝。拓跋珪為北魏開國皇帝,史稱太祖道武帝。北魏建國後,經過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嗣兩代人30多年的經營,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時,國勢已經非常強盛,太武帝經10多年的征戰,先後消滅了16國中的夏、北燕、北涼等割據勢力,到太延五年(439年),統一了北方,至此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南朝齊(479—502年),共23年,歷7帝(2人死後被貶為王,1人貶為侯)。其中2人在位時被殺,3人禪讓後離奇死亡。而被殺的宗室則不計其數。有人說,南朝齊創造了後世王朝難以逾越的殺戮記錄。南齊是南朝中皇位更換最快、王朝壽命最短的一代。502年春,齊和帝蕭寶融被迫禪位于蕭衍,蕭齊滅亡。
(一)高帝蕭道成
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427—482年),字紹伯,小名斗將,是西漢相國蕭何24世孫。南朝齊的創立者,即齊高帝,在位4年。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嶧城鎮東)。其高祖淮陰令蕭整(20世孫)于東晉初,避亂來到了江南,定居在晉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丹陽市東城村),東晉于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所以蕭道成被稱為南蘭陵人。
蕭整的後代在南朝(420—589年)近170年的歷史中,連續建立起了蕭齊、蕭梁兩個朝代近80年,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蕭道成父蕭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過人,宗人丹陽尹摹之、北兗州刺史源之並見知重。初為建威府參軍。東晉安帝義熙年間,蜀賊譙縱(東晉四川割據勢力首領,據蜀8年)初平,蕭承之遷揚武將軍、安固汶山二郡太守,善于綏撫。元嘉初,徙為武烈將軍、濟南太守。官至右軍將軍。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殂,年64歲。劉宋昇明二年(478年),順帝劉準追贈蕭承之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文官,這個官餃常作為將相大臣的加官)。蕭道成建立南齊後,追尊蕭承之為宣皇帝,葬永安陵(今江蘇丹陽胡橋鄉北張莊村東側農田中)。
蕭道成母陳道正(三國的名臣司徒陳矯的後代),父親陳肇之,曾舉郡孝廉。年少時,家境貧窮,後嫁給蕭承之。一天一相士對她說︰「您有一個兒子當大富貴,可惜您看不見那天。」陳道正感嘆說︰「我有三個兒子,究竟誰能應驗呢?」經過反復考察,最後她認定大富大貴的會是三子蕭道成。蕭道成廢宋立齊後,追贈其母為「孝宣皇後」。
(1)少有大志
蕭道成生于宋元嘉四年(427年),也就是宋文帝劉義隆統治的年代。相傳,蕭道成出生在今常州新北區孟河鎮萬綏村,原名「萬歲鎮」(一說是鎮江丹陽訪仙鎮)。萬綏村,因出了齊梁兩朝共15位帝王故有「齊梁故里」之稱,歷史上還有「蘭陵古墟」之稱。
因為,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分丹徒縣與曲阿縣的部分區域置武進縣,其境域大致為今常州市區西北部和丹陽市東北部,縣城便建在今萬綏一帶,所以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萬歲鎮,舊有皇業寺,即蕭道成的祖宅,原名「王基」,其後175步就是蘭陵故城。
史書上記載︰蕭道成「姿表英異,龍顙鐘聲,鱗文遍體。」一看就知道,這絕非凡人貌相。
傳說蕭道成小時候舊宅的門前,有一棵很大的桑樹,樹的形狀很像皇帝出巡時的華蓋。蕭道成喜歡在樹底下與小伙伴們玩耍,他的堂兄蕭敬宗跟他開玩笑,說︰「這棵樹就是為你長的。」意為你以後是要當皇帝的,這話雖然有些牽強,但後來卻成了事實。
大家不妨也都回去看看,自家門口是否也有一棵形同華蓋的大樹,如果有那你就不用煩心了,說不定你也有當皇帝的命,等著去享受榮華富貴吧。不過真要當皇帝,恐怕僅憑一棵形同華蓋的大樹還不行,還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一次,蕭道成與蕭順之(梁武帝蕭衍的父親,蕭道成的族弟)同游金牛山(胡橋經山,今鎮江丹陽),路上多枯骨,蕭道成感嘆道︰「周文王以來千百年,誰能掩埋山野尸骨呢?」蕭順之由此認為蕭道成有大志。
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劉義隆召雷次宗到京師(今南京),在雞籠山開學館,學生有百余人。雷次宗(386—448年),字仲倫,豫章南昌人,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教育家。宋文帝「東駕數幸次宗學館,資給甚豐」。又授給事中官職,雷次宗不受,還歸廬山,依然講學不倦。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宋文帝復強征至京師,築室稱「招隱館」于鐘山西岩下。雷次宗不入公門,每自華林園東門入延賢堂為太子諸王講經。是年卒于鐘山(今南京),享年63歲。
元嘉十七年(440年),蕭道成13歲時,就讀于儒師雷次宗開辦的雞籠山學館,學習治《禮》及《左氏春秋》。雷次宗曾稱贊︰「蕭道成內潤,良璞也。」
同年,宋文帝劉義隆與彭城(今江蘇徐州)大將軍劉義康兄弟二人因朝務發生激烈沖突,宋文帝一怒之下將劉義康貶為江州刺史,出鎮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派蕭道成的父親蕭承之率軍前去防範監控劉義康。13歲的蕭道成只好放棄學業隨父蕭承之南行。元嘉十九年(442年),竟陵(今湖北荊門東北)發生蠻動(中原地區古人對南方各族通稱),文帝劉義隆派遣15歲的蕭道成領偏軍討沔北(今陝西省北部)蠻。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北伐索虜(南北朝時,南朝對北朝人的蔑稱。索指發辮,古代北方民族多有發辮,故稱索虜),至丘檻山(一說今祁連山一帶),並破走。元嘉二十三年(446年),破沔北樊城、鄧州山蠻。初為左軍中兵參軍。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劉義隆使蕭道成宣旨,授節度。元嘉二十九年(452年),蕭道成率偏師征討仇池(甘肅南部)的氐人,梁州西境舊時置有武興戍(今陝西略陽),晉安帝隆安年間(397—401年)被氐人攻陷,武興西北又有蘭皋戍,距離仇池200里。蕭道成攻破了這兩個堡壘後,又率軍從谷口(今陝西禮泉東北)進入關中,進至距長安(今西安西)80里的地方,正逢劉宋梁州刺史劉秀之所遣司馬馬注率領的援軍,于是合力攻打武都郡(今甘肅武都東)的談堤城,攻克後,北魏河間公逃走。北魏高平鎮(今甘肅固原)鎮將苟莫于率精銳騎兵2千人救援,蕭道成兵疲人少,又得知建康發生政變,宋文帝被太子劉劭弒殺,于是燒城退出武都,返回南鄭(今陝西漢中)。後蕭道成承襲父爵加授晉興縣五等男(爵位)。
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左軍中兵參軍蕭道成等人率領氐、羌各部落進攻北魏的武都(甘肅隴南市)。北魏駐守高平的鎮將苟莫于率領驍勇騎兵2千人救援武都。蕭道成等人率兵退回到南鄭(陝西南鄭縣)。
孝建元年(454年),蕭道成出任江夏王劉義恭的大司馬參軍,遷員外郎、直閣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西陽王劉子尚的撫軍參軍、建康令(建康,今南京,建康令相當于今天的首都市市長),有能名。這年蕭道成剛剛27歲。當時的少府蕭惠開贊揚說︰「昔日魏武(曹操)為洛陽北部時,人服其英。今看蕭建康,但當過之耳。」就是說,蕭道成的英姿不在曹操之下。
泰始元年(465年),蕭道成任後軍將軍、右軍將軍。這時,四方反叛,會稽太守尋陽王劉子房反,晉陵之東郡縣皆叛。明帝(劉彧)任命蕭道成為輔國將軍,率軍討伐,郡縣恢復。蕭道成鎮壓反叛,屢立奇功,升為南兗、徐、青、冀4州都督,鎮守淮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