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知死活的小孽障居然起了這樣的心思,若是連張挺都能看出來,皇帝哪有察覺不了的。何況還有個宰相大人在邊關督軍!
拜鷲鳥閃靈的強健和迅捷,這消息張挺是第一個得到的。皇甫老將軍還沒得到家信。
皇甫心驚肉跳的擺手道︰「老都督不必多慮,我現在就寫信告誡小兒,萬不可為難梅大人和張將軍。請老都督放心,此子再若有什麼不當之舉,皇甫必親去邊關提他回來面聖。」
張挺還要再解釋自己不是這個意思,是真的想叫自己的兒子回西北。皇甫卻不擺手制止了他,取過筆墨,就著案上的薄簽奮筆急書。
不過片刻一封措辭嚴厲、威脅語氣十足的信函就寫好了。小心的遞與張挺道︰「還煩老都督送與我兒。」他心里急啊,兒子要是得罪了這位梅大人估計不會有他好果子吃的。再說這樣的思想對戰局不利。做為將軍當一切以戰事為重,個人的恩怨情仇都該拋棄在外。
兩人直到放走了鷲鳥才安心落了座,平心靜氣的分析起大興這數鬼犯邊的亂局來。本來兩人是有分工的,他們也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些自信。可自從看了戰報中梅大人的作戰記錄之後,除了驚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決定互相交流情況聯手布局了。
兩位老將軍再不敢托大,每有決定必招眾人同議,生怕有什麼遺漏和疏忽。雖然是總督軍務卻也對兵部各員客客氣氣很是尊敬。
兵部魯尚書知道此非常時刻,萬萬大意不得,帶著全班人馬每日兢兢業業,南調北行,忙碌了這幾個月總算大局勢趨于平穩。還顯出點游刃有余的架勢。剩下的就看前方將士的表現了,他們要是打不贏神仙來了也沒救。
皇甫看的是有關情況的細述,其中並沒有提起梅大人給張正彪的那個紙條。張挺也沒跟他提這事,是以皇甫老將軍並不知道梅大人早有準備,如果知道他不會擔心。
張挺領兵多年,雖然打仗是為了百姓平安卻沒跟百姓有過多的瓜葛。他對做老百姓工作向來不通。看來看去也沒看出個什麼名堂來。他的兵都是他一刀一槍訓出來的,像兒子這種空降將軍的情況還真沒遇到過,對梅大人的那兩句話他是真的沒法理解。
不過他們的一舉一動還有梅大人的字條不過兩日之後就送到了皇帝的案頭。
此時的御書房中,皇帝和他的九皇帝除了看到那張字條,還有來自邊關的軍報,御醫的報告,還有密探的口頭匯報。
在封建帝王統治時期,階級等級森嚴,梅香儒那句視百姓如親絕對算得上是反動言論。是以皇帝看後兩條眉毛瞬間起,臉色黑沉。
帝王們雖然也標榜過要愛民如子,可這句和那視百姓如親是有本質區別的。
子者,兒也,父為子綱,子是要絕對服從父的,子與父是有高下,等級之分的。愛你像兒子,你也得像兒子一樣听話。親,親人。這個範圍就大了,而且這只是說明給予方和接受方之間給的多少,對像之間卻是平等的沒有什麼上下、等級之分。
官員對百姓再好也是要分清階級,沒听官員們說自己是百姓的父母官,有人說百姓是自己的父母嗎?沒有。梅大人這話絕對是犯了大忌諱的。
皇帝生氣那是必然,可是梅大人自己根本就沒什麼階級意識。幸好這只是他的一個便條,皇帝很快就放過了這糾結。可讀來讀去也沒發現高深、靈妙之處。
他當然無法理解了,除了他所處高高在上位置,還有封建思想的燻陶下,歷史的局限性哪里能看到百姓才是一切歷史變革的根源。就是張正彪本人,也是在實際執行中才慢慢體會其中的深意,償到甜頭之後才知這樣做的好處。
倒是桌上擺的隨軍報一起送來的隨行御醫的數十頁有關梅大人衣食住行和身體狀況的詳盡報告更有看頭。
知道御醫們要給陛下交差不讓檢查就跟定了他,梅大人自從進了蕭山關就非常配合,每旬御醫對他進行一次全身的檢查。他的日常起居,飲食飯量也讓小廝記得詳細,交予御醫。
梅大人的身體雖然不濟,到邊關卻沒病過。如果體弱、不適刨除在外的話。連大畚和淳熙都還發過兩回燒,他卻完全無恙。除了失眠和暈轎之外他好像沒得過任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