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八卷 濯足洞庭望八荒 第二十八章 秦淮河

作者 ︰ 康保裔

第二十八章秦淮河

岷江?大江的源頭?

原來在這個年月,大家還都以為長江源是岷江啊……從岷江源頭到長江口,這一段里程到底有沒有一萬里,郭煒並不打算去細究,不過這個長江的源頭嘛……

「雖然眾人皆以為大江之源是岷江,尤其是蜀人更是如此認識,不過朕卻是知道的,大江之源乃是金沙江。金沙江源自極西之雪山,比岷江可要長得多了,只是金沙江上源久為諸蠻所居,不服王化,朝廷恩信未能遠播,輿地記載不曾到達,故此前人不知道罷了。」

就在采石磯岸邊,郭煒轉過身來,順著長江眯著眼楮看向西邊,既像是說給劉廷翰听,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從這個地方往西看,當然是看不到長江源的,別說是長江源了,從采石磯岸邊向西看,就連東西梁山夾江而成的天門奇觀都看不到。東西梁山和采石磯雖然就只隔著幾十里,那也得登高遠眺才行的,當初李白在當涂看天門奇觀作詩,顯然是在登山之後的觀感。

不過郭煒從劉廷翰這只言片語產生的聯想,卻已經穿透了數千里的阻隔和上千年的歷史。

金沙江,現在就只有小小的一段是在蜀境吧,就是與岷江交匯之前的那一小段,也就是說大周目前的控制地域內確實是岷江更長,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就把長江源給換了啊……

郭煒又轉過頭來,看著劉廷翰說道︰「當日伐蜀功成,西川行營在獻上蜀地圖籍戶口之時,也曾經將前後兩蜀收集的南詔、大理圖籍民情奏聞于朕,並且請師乘勝以收大理,朕當時擱置不問……」

就像郭煒曾經學過的歷史當中那樣,平定了後蜀的西川行營將士贏得太輕松了,因此他們並不滿足于平定後蜀的功勛,正如得隴望蜀一樣,他們的目光很快就盯上了大唐時期的南詔,現在的大理國。

武將好戰,邊將尤其好起邊釁,這都是由他們的升遷渠道和上級的喜好共同決定的,就像地方官喜歡搞祥瑞、萬民表之類的東西一樣,清流諫官則往往喜歡賣直,這些弊病任皇帝怎麼警惕都消除不了。

不過比起武將、軍隊天天想著擁立一個節度使、皇帝什麼的來博取富貴,郭煒寧願他們成天想著靠開疆拓土的軍功來求升遷,哪怕因此有些邊將總是擅啟邊釁。

但是郭煒在那時候還沒有準備好。

這個沒有準備好,並不是說軍資糧草不夠,或者當時西川行營的兵力不足,而是整體的戰略布局不夠滿意,並不適合在那時候去平定大理國,再說大理國那邊軍事問題還在其次,打下來之後如何鎮守、如何治理的政治問題更加關鍵,而這些郭煒都還沒有準備好。

強如盛唐還不是在南詔那里連著栽跟頭?其實比起唐朝消滅的許多對手來說,南詔的國力軍力又未必有多麼強大。

不過郭煒雖然將西川行營的請戰奏章擱置不問了,卻也沒有像趙匡胤當年應付王全斌那樣在地圖上用玉斧順著大渡河虛劃一下,聲言大宋永遠不打大渡河以西之地的主意。

趙匡胤汲取唐朝在南詔折戟沉沙的教訓,結果就是不再經略西南了,郭煒可不會這樣因噎廢食,他的不打只是暫時的。

在郭煒的心中,星辰大海的遠大理想雖然很飄渺,制霸全球以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顯然也是開玩笑,不過把華夏兩條母親河的全流域納入掌中,怎麼也應該是一個基本目標吧?

不能據有大江大河全流域,算什麼大國?算什麼數千年的文明古國?

呃……好吧,在郭煒穿越之前的世界中,也沒有幾個國家做到了這一點,不過隔著太平洋基情勃發的兩個國家不都做到了麼?其中太平洋西岸的那個國家就是郭煒祖國,由大唐、大周發展而來的那個國家。

所以郭煒決心提前做到這一點,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做到。

然而當然不是現在。

「大理民情復雜,交通不便,山林密布,瘴氣四生,取之易而治之難,非有萬全之策不宜輕動,故而朕擱置不問。不過如今天下遠未一統,眼下這個唐國,還有嶺南與河東,有的是禁軍兒郎建功立業的機會。」

禁軍將領之間平常的閑聊,其中難保沒有功名利祿之類的話題,既然劉廷翰今天偶爾提到了他和征蜀將士的閑聊,不管當初西川行營的將士對于擱置征伐大理之議有沒有什麼議論和不滿,郭煒趁機吹吹風總是不會錯的。

「等到朕削平四境,北逐契丹,可以保得中原百姓安樂耕織,國家府庫充裕,那就是朕經略西南、西北的時候了。等到了那個時候,你們就可以去看一看大江真正的源頭有多長了。」

開玩笑麼,大理國也只是佔著金沙江的中間一段,前面一大截還在吐蕃各部族生活的地域呢,長江源頭北面不遠就是黃河的源頭,禁軍真的要用腳去丈量的話,可有得日子去努力的。

不過郭煒正需要他們的這種功名心。

「陛下明見萬里,見識超卓,就是在大江源頭這種小事上面,那見識都是遠勝前人,臣等能夠追隨陛下,實在是此生之幸!」

劉廷翰當然不會在長江源頭這種話題上和郭煒展開辯論了,無論他信還是不信,皇帝既然這麼說了,那就是!

而且皇帝給他展示的這一番功業前景,卻正是歷代武將孜孜以求的不世之功,在這種榮耀的誘『惑』面前,說自己不動心那是假的。

「呵呵,走!前面就是采石鎮,朕先去瞻仰一下一代詩仙李太白的衣冠冢去,嗣後再往前趕上昇州西南面行營的大軍。」

如願親征南唐,現在又如願渡江來到江南,郭煒的興致很高,這時候突然從腦海中浮現的一首詩聯想起來,李白的衣冠冢應該就是在這里,于是臨時起意就要去轉一轉。

至于親臨前線這種事情,其實既不急也不是必須,禁軍又不是靠著他的指揮來打仗的,鼓舞士氣的工作早一天晚一天的差別也不算大。

…………

新林寨大捷之後,柴貴迅速調集全軍上前,將采石鎮留給了和州的州郡兵守護,伏波旅接替錦衣衛親軍成為先鋒,錦衣衛親軍在稍事休整之後也分路出發,昇州西南面行營的十萬大軍兵分三路,橫掃了采石鎮至金陵之間的各個縣鎮軍寨。

定遠軍則始終在江面上保持著跟隨陸路大軍的速度,維護著進軍途中的水路安全和水上補給通道,阻截一切來自下游的船只,保障采石磯浮橋的絕對安全。

也許是新林寨一戰已經集中了南唐軍太多的力量,也許是新林寨一戰徹底擊碎了南唐軍抵抗的勇氣,自從十一月二十五日見到數萬層層疊疊的南唐軍之後,周軍一路上就再也看不到一個南唐軍的士卒了,從采石鎮到金陵的這***十里路,不管是沿著江岸還是深入內陸數十里,周軍沿途暢通無阻。

沿途的縣鎮軍寨,駐軍要麼已經逃散,要麼被撤入金陵城中,就連鄉兵都一走而空,各地的倉庫能搬的也都已經搬空了,不能搬的倒是沒有被付之一炬,不過可資周軍利用的東西卻已經留存不下多少了。

好在郭煒為此戰的準備極其充分,采石鎮集散的物資、定遠軍護衛的船隊都已經可以充分保證十萬大軍的長期駐扎和攻城了。

即便如此,柴貴依然小心謹慎地調度著全軍,遠遠地向四面放出斥候,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時刻保證著三路大軍的密切聯系與協同,在具備水路運輸的基本保障之外,依然用軍力保持了一條陸路轉運通道不會被南唐的游軍切斷。

這種隨時準備應戰的行軍而不是急行軍,一天也就是走個三十里的樣子,不過兩地相距甚近,周軍的這種緩步進『逼』也沒有給金陵城留下多久的安逸,到了十一月二十八日傍晚,沿著江岸推進的王審琦終于帶著他的伏波旅兩個軍抵達了金陵城西面的秦淮河,前面正對著的就是南唐金陵水軍的水寨。

與此同時,南路的郭守文帶著他的金槍軍自江岸以南百里深度迂回,來到了金陵城南面秦淮河的南岸。

而行營都監潘美和行營副都部署曹彬帶來的中路主力也于同日來到了金陵城的正西門,不過同樣是隔著一條秦淮河。

金陵城下,秦淮河邊,南唐軍營寨相連,與剛剛抵達的周軍隔河對峙。

定遠軍一路伴隨王審琦行軍,此時卻被南唐水軍的水寨阻隔,只能駐泊于長江岸邊,無法進入秦淮河為大軍提供渡河便利。

南唐軍雖然放棄了沿線小城和軍寨的爭奪,以全力保證金陵的守備,卻也沒有消極地退入金陵城坐等周軍撲城,秦淮河畢竟是金陵城的第一道防線,北面有水寨遮護,後面有金陵城高大的城牆倚靠,前面是寬闊的秦淮河,不在此阻擊一下周軍,那也實在太無能了。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