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二十八章 解圍

作者 ︰ 康保裔

百書屋全文字第二十八章解圍

「我也不來和你儂十二比嘴皮子,我只相信,好人壞人,不光是要論心,也要論跡。百書屋(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範知州是不是好漢人,洞民們不要光听儂十二怎麼說,更不要听這個丟了官位的前朝漢人怎麼說,你們可以離開寨子單個找邕州城邊上的洞民問一問。至于被範知州用自己的俸祿買藥救活了的一千多洞民,他們到底是好人還是瀆神的壞人,你們同樣可以去一個個問!」

雖然並不知道「事實勝于雄辯」這句話,此時的韋紹光用的卻是一樣的策略,盡管流傳于民間的習俗傳說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然而實打實的為人一樣可以打動人的,韋紹光不怕這種檢驗。

更何況,只要這些被裹挾的洞民都冷靜下來,肯從這些寨子里走出去,去邕州城邊上走訪,那麼鄧存忠、儂十二的裹挾之策也就自然失敗了。沒有了大量被裹挾的洞民,只是儂十二這一個洞子加上鄧存忠身邊的少量兵力,可未必當得住邕州城內的守軍出城一擊,更別提什麼攻城了。

「哼哼~瀆神就是瀆神,花言巧語在祖神面前是不頂用的!你兒子生那樣的怪病,肯定就是得罪了祖神,只有漢人的古怪醫藥才能用他的靈魂換回他的一條命,你也就是因為這個才被漢人給收買了!不過面對祖神你也說不出更多的花巧來!」

見韋紹光不再與自己高聲辯論,而只是求助于居住在邕州城邊上的洞民的口碑和什麼事實,儂十二大感得意。只要這個在洞主當中都極有號召力的人啞口無言,無法動搖其他洞主的心思,他把本洞的人帶回去就帶回去算了,反正從他那個洞子里偷跑來的也不過千把人,在圍城大軍里面只佔了九牛一毛而已。

當然,儂十二這麼賣力地聯絡各洞主,組織人手圍攻邕州城,可不是為了什麼漢人的知州褻瀆了洞民的祖神,也不是被鄧存忠的一點虛頭許諾誘惑得昏頭轉向,他自然有自己的目的,只是這個目的並不足以為外人道。

鄧存忠想要借助儂十二的兵力復國,那是漢人之間的事情,儂十二才管不著鄧存忠能不能成功呢,他需要借重的只是鄧存忠對從邕州到廣州這一路的熟悉。百書屋全文字無廣告只要自己能夠在鄧存忠的向導下打破漢人的這些個州府,從州府庫藏和州民家中搶到足夠的兵器甲仗以及糧食錢帛,自己就有了稱雄諸洞的財勢和軍力,那時候鄧存忠成功了固然很好,即使失敗了也無關緊要——漢人朝廷的報復也只能落到鄧存忠身上,邕州西邊、南邊的那些大山可不是漢人軍隊輕易進得去的。

不過這種小心思就完全沒必要對其他人說明了,不是用討伐瀆神者這一類的言語煽動號召,別說其他的洞主的,就連本洞的洞民都未見得全會听從自己的安排。

韋紹光冷冷地盯了儂十二一眼︰「現在我也不與你多辯,只要你不阻我帶走部民就可以,至于其他的洞主,你們自己好生想一想,莫要被一些野心大的人給利用了!邕州城已經被你們圍攻了六七十天,城防可曾有松動的跡象?等到漢人朝廷出兵增援和報復的時候,你們就自求多福吧!」

說完這句話,韋紹光把手一甩,帶著身邊那十幾個隨從轉身就走,他的那些部民看了看圍觀眾,有的稍微遲疑了一下,還是跟著大隊人離開了軍寨。

儂十二說的話有幾分道理,褻瀆祖神的罪名可是不輕,用這種罪名去攻伐邕州城的漢人,他們並不覺得有什麼錯;不過韋紹光在洞民當中數十年的積威也不是假的,他的話照樣有幾分道理,少洞主確實不像因為瀆神得病的壞人,那個漢人大官治好了少洞主,對本部是有大恩的,跟著人去打他確實有些忘恩負義。

所以這些人最終也只能選擇跟著韋紹光走。

韋紹光听著身後的腳步聲,心頭略略一松,又有些無奈地嘆了一口氣。他對那個于本家本族有大恩的範知州,也就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了——直接帶走自己本部的洞民,並且在其他洞主的心頭埋下一顆動搖的種子——至于更多的,譬如立即引發圍城大軍的瓦解,或者率領本部去幫助守城,他還沒有能力做得到,儂十二沒有壯起膽子喝令手下把自己扣下來,就已經是自己數十年積威的極致了。

儂十二確實一度冒出了這個大膽的想法,只不過他對自己在其他洞主心中的威望缺乏底氣,不敢肯定自己做出扣留韋紹光的決定之後,到底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所以最終也就只能咬牙切齒地盯著韋紹光率人一步步走遠,兩手在身側攥得緊緊的。

算了……統共不過千把人,邕州城內的那個漢人知州幾次領兵出戰殺死的就不止這麼多,走了也就走了吧。只要其他洞主沒有動搖,繼續圍下去就總有破城的那一天,沒看這麼久了廣州的援兵還沒到麼?指不定城內的求援使者跑不出去呢,而且最近這些天守軍也不再出戰的,說不定他們已經沒有多少力量可言,洞民攻城不行,圍城圍到死總是做得到的。

當然,儂十二和鄧存忠都沒有想到,在韋紹光到來之前,他們曾經到達過這一次叛亂的頂峰,那就是圍困邕州城並且迫使守軍無力出戰,甚至重傷了邕州城內的最高指揮官。

然而他們的成就也就到此為止了。

韋紹光親臨主寨召回本部洞民,算得上儂十二、鄧存忠起兵的一個小小的轉折點,只不過千余名青壯的離去在兩萬多人的圍城隊伍當中實在不怎麼顯眼,幾乎就沒有人感覺到了這個轉折,哪怕是邕州的守軍都不知道。

真正讓圍城內外數萬人感受深刻的轉折點,還是發生在三天以後。

「漢兵來了!」

「好多漢兵啊!」

「漢兵的兵器狠厲啊!」

「漢兵真猛啊!」

…………

「廣州的援軍總算到了!」

「援軍打的是‘何’字大旗,是何大使親自領兵來援!」

「不枉了範公舍生忘死守城……以一介文臣之身領軍出入敵陣,箭傷之後還力疾督戰……」

「蠻兵數萬不過是欺我邕州兵實在太少,何大使麾下數千兵馬還不是如湯沃雪?!」

不管是圍困邕州城的土人洞民的驚恐呼號,還是城頭上守城周軍的欣喜涕泣,傳達的其實都是一個相同的信息——從廣州過來的援軍終于抵達了邕州城外。

不過因為兩邊的陣營、訓練與掌握的原始信息並不一樣,所以傳達的信息也小有差異。

原先儂十二等人一直是以邕州的守軍兵少、廣州方面很難及時出援來鼓動洞民的士氣,鄧存忠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圍住了邕州,廣州那邊很可能就得不到邕州被圍的消息,從而根本就不會派出援軍。于是在眼前驟然出現衣甲鮮明的周軍這個活生生的現實面前,叛軍的士氣頃刻間土崩瓦解,盡管兵力對比是兩萬多對數千,但是這些烏合之眾連邕州的千余名出擊兵力都圍不住,卻又哪里奈何得了從廣州過來的數千周軍精銳。

周軍的生猛就已經夠讓這些叛軍驚慌失措了,韋紹光之前在那些洞主心中埋下的釘子更是在這個時候發作出來,于是援軍只來了一個沖擊,許多洞主就率領本部紛紛逃遁,直接把儂十二和鄧存忠所在的中軍營寨給晾了出來。

而邕州的守軍在知州範旻的激勵下,一直堅壁固守苦候援軍,向廣州的求援使者也派出去了十多批,他們一直就是用「廣州必定會派兵來援」作為自己守城的精神支柱的,此時看到援軍大股而來,哪里還能不喜極而泣。至于廣州那邊只派過來數千兵馬?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且不提在這些援軍面前蠻兵是如何倉皇逃竄的,廣州那里本來就沒有多少駐軍,嶺南安撫制置使何繼筠能夠親率數千兵馬來援,足見對邕州方面的重視。

當然,能夠讓守軍作出「何繼筠親自率軍來援」這個結論的,其實僅僅是前軍的一面大旗而已,不過一面「何」字大旗已經足夠給他們安慰了。

直到援軍摧枯拉朽一般地橫掃整個圍城軍寨,將最後釘在戰場上的儂十二所部也徹底打崩,邕州城七十多天的圍城之戰宣告結束,援軍整隊入城的時候,守軍方才知道領兵的只不過是何繼筠的長子何承矩而已。

這也是嶺南周軍的時運不濟,就在邕州被叛軍圍困的時候,何繼筠在廣州舊傷復發,好在廣州地勢南偏非常溫暖,這一次舊傷發作才沒有危及何繼筠的性命,但是想要率軍出戰則是怎麼都不可能的了。

看著年紀還不滿三十的何承矩,黃斌以下邕州守軍將士無不暗呼僥幸,這也就是周軍滅南漢之戰的余威、何繼筠的大膽用人加上何承矩能堪重任,才能匯合出這樣一個幸運的結果。

!@#

百書屋(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