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八章 朝議

作者 ︰ 康保裔

第八章朝議

「安南的氣候不同于中原,分為雨、旱兩季,旱季大致起于立冬前後,終于立夏前後,陛下竟然早就知道了?」

這一聲感嘆,卻是在滋德殿中,由首相王著發出來的,當年教導皇帝研讀經史的三個朝官就有王著一個,他可以確信朝官們在使團送回情報之前是都不了解這一點的,而皇帝竟然早有所料,這自然很值得他驚嘆了。書m 群4∴い0 5

招諭安南的使節已經返回,而且從明暗兩方面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消息,當地酋帥也派出其親子入貢,這等事情就不能算小了,光是禮部等有司是不能擅自決斷對策的,所以在皇帝召見安南使者之前,幾個重臣和皇帝一起進行一次小朝議也就成了必然。

郭煒倒是不以為意,中南半島因為緯度與地形的關系,受到印度洋的強烈影響,氣候特點和中國核心j ng華部分所在的東亞大半島地區的東亞季風氣候大不相同,這只是後世初中地理部分教授的常識而已。不過能夠受到王著的稱賞,郭煒心里面還是有幾分高興的。

「知道安南旱季和雨季ji o替的時間,這並沒有什麼可炫耀的,朕只不過關心南洋海貿,平常多過問了一些當地的地理氣候而已。」郭煒的回應自然是輕描淡寫的,「然而當地旱季、雨季的具體特點如何,軍隊征戰、民夫轉運都會踫到哪些問題,卻非親歷者不能言之,朕也是做不到未卜先知的。」

次相兼兵部尚書呂胤嚴肅地點了點頭︰「安南丁氏不臣之心如此昭彰,僭號之舉已成實質,的確不能姑息以待。不過正如陛下所言,當地氣候與嶺南都頗有不同,更迥異于中原、江南,非遣人親歷勘查一番無以決定出征、轉運事宜,所以也不能輕舉妄動。」

「更要緊的是,安南平川之處與嶺南之間尚有群山阻隔,其間居住的都是受朝廷羈縻的溪d ng土蠻,而且儂十二等作lu n之徒也雜處其間,若是要走陸路從邕州進軍,這些土蠻是會協助王師還是會阻撓?雨、旱兩季的深山密林怎麼通行?能否找到一條從邕州穿越群山的穩定運道?若是主要依靠海路,那麼當地的船隊、水手是否足夠?廉州、欽州兩港的倉儲和轉運能不能保證接濟?安南丁氏屬下戶口、軍隊都有多少?朝廷需要出動多少軍隊,在安南征戰多久?只有把這些問題全部理清楚了,出兵出兵才能萬全啊……」

戶部尚書李昉更是皺著眉頭列出了一大串的問題,言中之意雖然並不是一定要阻止出兵,但是追求慎重的意思卻非常鮮明。

「嗯,這些困難朕都知道,所以朕才告誡王文寶等人不得泄漏消息。」郭煒右手輕輕地敲了敲扶手,大臣們的反應當真是不出意料啊,「安南本ji o州內

實吾藩鎮,丁氏如此不臣,y 借唐末繼lu n區內剖分之機為僭偽之邦,朕定然不能讓其如意!不過朕從不作無謀之舉,單純因怒而興兵,出師之日,必然是準備周全,挾大義而責之。」

說到這里,郭煒又面向軍咨部尚書張鐸叮囑道︰「安南當地的水文地理、民情軍情,自有偵諜司細細勘查,此事朕已經吩咐下去,後面卿盯緊一點就是了。丁氏僭號已有數年,既然朝廷並未在第一時間察覺並且遣使聲討,朕倒也不會急著立即出兵,偵諜司盡可以用一年的時間查清楚安南的兩季循環,若是一年時間還不夠,那就兩年、三年……一切都等偵諜司調查仔細之後,再ji o給運籌司研判定策。」

「臣理會得。」

面對皇帝的囑咐,張鐸連聲稱是。運籌司郎中曹翰和偵諜司郎中韓微都是皇帝的嫡系親信,這一次卻都沒有與會資格,可見朝議的規格,張鐸自然打起了十二分的j ng神,盡管對南邊的情況完全不了解,因而ch 不上什麼嘴,但是听皇帝的ji o代把事情落實下去卻是不存在難處的。

「陛下不是已經派了定遠軍的一支分船隊去嶺南清剿海寇麼?其實現在國家北疆無事,定遠軍除了在沙m n島朝夕c o練之外,只有為沿岸海運護航的任務,不過東海沿岸並無海寇出沒,護航無需太大的船隊,不如從漁政水運司多調一些軍隊去嶺南。盡管嶺南的氣候與安南多有不同,但是邕州管內羈縻州縣所在正是兩地ji o界處,而且臣看輿圖,似乎瓊州西部與安南甚為接近,或許氣候水文頗為接近也未可知,所以不妨讓漁政水運司的軍隊去那里提前熟悉一下。」

樞密副使王贊卻在此時ch 了一句話。

樞密使李崇矩聞言眼楮一亮,馬上就接上話頭︰「不錯!伏b 旅裝備比其他禁軍輕便,正適合船運登陸和各類山地行軍作戰,先期到瓊州西部c o練,或者去邕州管內羈縻州縣平lu n,既可以適應將來安南的氣候,又可以及早就近集結。就是定遠軍船隊也比臨時征用海商船隊、漁船指揮便捷,先期到嶺南適應一番當地的氣候、航道然後參戰,總勝過了屆時臨時征調民船。如今北疆防御固若金湯,向範陽軍、盧龍軍海運軍資糧草又沒有太大的風險,何況永濟渠十分通暢,漕運也可以代替一部分海運的運量,定遠軍實在不必謹守沙m n島。」

「嶺南海途遙遠,夏秋時b 濤難測,別說沙m n島、揚州等地的軍儲無法接濟,就是豐饒的吳越之地都不能保持常年接濟得上。定遠軍和伏b 旅若是大股南調,其軍資糧草必然僅能依靠泉州和嶺南當地解決,火器補充更是必須仰賴從京師經過荊、洪兩地的轉運,其間需要翻越五嶺,恐怕支持不了太多的軍隊。」

度支部尚書張崇訓卻在這個時候潑起了冷水。

「原來嶺南劉氏治民酷虐,圖籍州縣多而戶口少,窮盡搜刮方能供其養兵奢靡。朝廷據有其地之後,度其地里,並省以便民,廢去不少州縣,而且廢去許多捐納,嶺南反倒是民豐物阜,不過終究當地戶口不多,墾殖有限,以當地的糧餉確實支持不了太多的軍隊。」

判三司趙玭對這一塊屬于自己職權範圍內的情況自然是很熟悉的。

李昉看了趙玭一眼,然後才緩緩地問道︰「朝廷不是許可嶺南以新法煮鹽煉鐵以資軍民所闕,而且還能用鹽鐵返銷虔州等地購買糧食供給軍用麼?這樣還是不夠?」

「誠如李尚書所言,正是有了朝廷的這等德政,嶺南方能民豐物阜。」趙玭面對李昉笑了笑,「若非嶺南現在有了鹽鐵之利,以當地的戶口和墾田狀況也就僅能供給本地軍民。」

「眾卿無需再爭了……」

郭煒清了清嗓子,略微抬高了一點音調打斷了幾個人的爭議,然後環顧了殿內一眼,讓群臣徹底收聲,這才繼續說道︰「關于嶺南的民戶和出產問題,朕倒是有些辦法,不過這些辦法還解決不了燃眉之急。也就是考慮到了嶺南在糧餉方面的支持力度,還有長途轉運火器的困難,朕才沒有調動太多的定遠軍船隊和伏b 旅前往嶺南剿寇,此事就不必再爭了。將來征討安南不臣之戰,如果是在五至十年之後,朕相信以嶺南一地就足可以支持十萬大軍——當然,火器軍隊肯定沒有這麼多;如果是在五年之內,估計也就是再增加一兩萬定遠軍、伏b 旅到頂了,運籌司的作戰計劃當以此為限。」

「糧餉問題倒還好說。」張崇訓一邊思索著一邊慢慢地說道,「軍餉可以累積數月發放一次,相信船隊轉運得來;至于軍糧,即便有些缺口,安南也是物產豐饒,屆時完全可以因糧于敵,大城周邊平川之地水源f i力都無匱乏之虞,到時候開軍墾都足以補充不足。問題還在火器只有京師的軍器作坊出產,大軍的火器補給必須經過長途轉運,能夠支持的火器軍隊必然數量有限。」

听到這話,殿內一時間都靜了下來,這麼些年的戰爭打下來,其實就連文臣都已經習慣了大周的禁軍用火器去欺辱敵軍,現在一听到在征伐安南的時候火器的補給會出現問題,這些人都不禁感到有點犯難。

不過並沒有人因此就想到把能夠生產火器的軍器作坊擴展到其他州縣去,火器的厲害他們都是清楚的,當年南唐軍隊那麼粗糙的火器都給周軍帶來過不小的麻煩,可沒有誰願意讓這種大殺器分流到不可控的境地。

既然不能將火器作坊向外擴散,在遠方征戰出現補給困難就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了,對于這一點任誰都是心知肚明。

殿內因為這個問題安靜了半晌,才被張鐸的聲音打破︰「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嚴重。將來朝廷遣軍征討安南不臣,有個一兩萬的火器軍隊作為基干就足夠了,當初朝廷平定嶺南的時候不就是如此麼?以我之見,安南軍隊的戰力並不會強于嶺南,當年劉弘c o兵敗身死,只是因為安南佔了地利,而劉弘c o又過于輕敵罷了。將來朝廷出師盡可以從嶺南選調數萬兵配合禁軍作戰,以嶺南的鐵器出產支持非火器軍隊應該是綽綽有余了。」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