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二十三章 對高麗策

作者 ︰ 康保裔

第二十三章對高麗策

「高麗踐修職貢,遼國但有僭越即刻來告,拳拳效順之心誠可嘉也~然則遼國與大周已經議和,兩國且已通商數年,遼主當不至于甘冒朝廷震怒而興師逞凶于高麗,其妄指高麗納貢之事多半出于僥幸之心,只要陛下遣使切責,臣料那遼主定然只有告罪收手,派軍進駐高麗北境之舉似大可不必。彩滋德殿,首相王著首先開聲,在這一次關于最近國中大事的朝議當中對郭煒的一些選擇表示了異議。

果然,不光是高麗為皇帝選秀女這件事在大臣們看來無足輕重,就連耶律賢對王昭的威脅,大周的朝臣也沒有看得多重,王著理所當然地覺得,遼國從兩國的和平與通商之中獲得的好處相當大,不可能通過壓榨高麗獲得與之相當的利益,所以只要大周表示一下維護高麗的姿態,遼主就會乖乖地收手。

對于周、遼兩國的國力和軍力對比,王著現在倒是很有信心的。

次相王溥接著慢道︰「高麗謹守臣道,朝廷全力維護自無不可,若是遼主執意行險,或者高麗國王心下不安,遣一旅遠戍高麗北境,有高麗當地供應糧餉,倒是比在幽薊地區集結大軍威嚇遼國更省費用,也是更為直接有效的弭兵之策。只是陛下有意征用高麗的江華島,恐非天朝國對待恭順藩邦之道。」

「此事不好這麼說……」樞密使李崇矩立即接下王溥的話頭,「昔日陛下北征幽薊,之所以在整個燕山以南都游刃有余,可不光是靠了河北州縣與永濟渠的供應,沙門島儲備的軍資糧草,還有定遠軍在渤海的來去自由,卻是伏波旅襲取渝關、溯燕山山麓西進封閉多道山口的關鍵所在。高麗遠在渤海外,與登州有滄海之隔,沙門島的軍儲便不足為恃,盡管高麗可以為駐軍供應糧餉,禁軍所用的火器卻必須依靠國內,若是能夠取得江華島作為軍儲與定遠軍在高麗方向的基地,于保障高麗的駐軍極為有益。」

「左僕射說的是君臣正道,李樞密講的用兵之機卻也有理。不過那江華島近在高麗的開京肘腋之間,若是以定遠軍駐扎在那里,高麗國王內不自安也是難免,兩全其美之策,倒不如在靠近高麗西京的外海重新尋一個島嶼。」

出來打圓場的卻是吏部尚薛居正。

「外海的島嶼卻不是那麼好找的……首先,此島須得能避大風狂浪,以免一到夏秋時便被迫停運;其次,此島須有適合的港口碼頭,至少需要很快就建得起足夠支持運輸船隊的港口碼頭;最後,此島必須自有水源與糧食補給,不能讓軍儲和港口的守軍空耗倉儲。在高麗西部外海,像沙門島這樣有登萊為其阻擋海風的島嶼並不好找,江華島確實是其中的首選。」

樞密副使王贊從專業支持了自己的主官。

「嗯……若是一定要派兵遠戍高麗北境,軍中諸事當然必須計劃萬全,盡管糧餉可以著高麗予以解決,糧道的通暢卻必須得到保證。」次相兼兵部尚呂胤沉吟了一會兒,見樞密院的兩個主官有如此類似的意見,當下也就作出了自己的決斷,「若是必須取得江華島才能保證駐軍的糧道,那麼就應該去爭取,至于說高麗國王內不自安,只要其誠心效順朝廷,卻又何必無由自擾!」

郭煒饒有趣味地看著屬下的這些不見煙火氣的爭執,心中有些感喟,這也就是自己這個皇帝足夠強勢,而且還有錦衣衛巡檢司、皇城司等機構查探京師動向,再一個選擇臣僚也盡量保證平衡和選優,朝臣們才不至于結成太明顯的朋黨,朝議的時候盡管意見不一,卻都能站在正經處理軍政大事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要是皇位再傳幾代,大臣們都是久歷官場的老油條,而皇帝都是長于宮中女子之手,權柄基必然下移到朝臣的手里邊,頭缺乏足夠的遏制,到時候各種利益集團橫行,朝議的時候怕是狗腦子都打得出來,朋黨更是必然出現的。

可惜郭煒對此也尋不出太好的解決辦法,眼下只有靠更忍心的太子教育來延緩這種發展趨勢了……

只是稍微走神了一下,郭煒輕咳一聲插話了︰「朕打算派兵進駐高麗北境,除了遏制遼國的野心之外,其實也是想同時遏制高麗的北進,所以派兵進駐肯定比在幽薊地區集結大軍要好。而要保證高麗北境的駐軍火器接濟不匱,在高麗西部取得一處軍儲之地是必須的,江華島則是這種地方的首選。」

王著詫異地一抬頭︰「遏制高麗的北進?」

「正是!」郭煒自信地笑了笑,「當年大唐與新羅曾經就半島之地立有界約,雙方以浿水、泥河今朝鮮龍興江為界,南面歸屬新羅,北面則是大唐的安東都護府轄地,現今高麗的西京,其實就是當年大唐安東都護府的治所平壤城。可惜立約不過數年,西邊吐蕃為禍,安東都護領兵西調,東北乏人經營,嗣後渤海興起、契丹作亂,東北州府相繼內徙,海東已經數百年未慕華風……」

這種自古以來的宣稱,當然得有足夠的依據,郭煒知道高麗人當著他的面不說,其實在國內以及和遼國、生女真交涉的時候卻始終都以高句麗的繼承人面目出現,這種傳統可是一直延續到了後世的。為了這個,郭煒就特意調閱了歷代的記載,明確了很多問題。

當然,古的箕子傳說就不必提了,听說高麗人能夠把他們的檀君和箕子兩個明顯沖突的傳說融洽地合在一起,也算是能夠讓歷史尊重高麗人的創舉了。

建立衛滿朝鮮的衛滿是燕國人,和半島南部的那些三韓人沒有任何關系,這一點是很明確的,然而高麗人似乎對衛滿也是追宗的,這個恐怕就和安南那些一心獨立的家伙們稱高駢為「高王」一樣,既是對北部中國遺民的安撫,也是為自己的領土野心張目。

至于漢武帝平衛氏朝鮮定遼東四郡,以及漢昭帝並四郡為樂浪、玄菟二郡,那就是明明白白的漢家郡縣了。

可惜西晉喪亂,別說是東北了,就連中原都顧不,于是這塊地方就淪落到當地興起的扶余別種高氏所建的高句麗,也就是以後隋唐兩朝連續征伐的東北地方割據政權,一直到唐初才最終建功。

現在的這個高麗王國,其始祖王建或許當真是高句麗的遺民,但是他起家的根基卻鑿實是那個興起于半島南部的新羅,是那個和大唐簽訂了界約的新羅,這個國家哪里來的資格宣稱對高句麗的繼承權?總不能奧巴馬當了美國總統,美國就可以對非洲宣布主權了?

就算是不考慮統一和割據的問題,單講民族源流和地方性,繼承高句麗的也應該是另一支扶余別種大氏建立的渤海國?高句麗的王族基本被唐朝內遷了,中唐名將高仙芝就是其遺民;新羅則搶了一批高句麗的商人等中等人家,王建有可能就是移居新羅松岳郡的高句麗遺民後代;而留在東北當地的人口也有不少,後來渤海國的三大姓——大氏、高氏、夏氏都是。契丹在武則天時期攻陷大唐的營州老營州治所柳城,最初的平盧軍所在地,即今遼寧省朝陽市,居住在那的高句麗遺民大祚榮走保遼東建立渤海國,王族和居民甚至地望都和高句麗相仿佛。

所以不管王建及其子孫怎麼宣稱,高麗的大臣怎麼堅持,他們都只能繼承新羅而不是高句麗。只可惜新羅的北進雖然被渤海國打斷了,但是渤海國卻亡于契丹,隨後耶律德光為了削弱東丹王耶律倍的勢力,又將原先的渤海國居民大舉內遷,使得契丹對鴨綠江東岸的控制力極度衰弱,才使得高麗的北進政策大獲成功,不僅取得平壤城建立西京,還一舉將北線推進到了鴨綠江口至薩水今朝鮮清川江中游一帶。

郭煒的想法就是,高麗王國統治的人群主體是半島南部的三韓,他們和中國雖然自古就有密切的經濟與文化往來,但是缺乏接受中國政府統治的經驗,大唐在滅亡了百濟之後雖然一度建立過熊津都督府今韓國公州,但是根本就沒有站穩腳,所以大周未來是否兼並高麗尚待考慮,不過大同江北面的漢唐故地卻不能再任由高麗王國滲透蠶食了。

在原先的歷史,宋朝根本就沒有力量收復遼東——它連幽燕都收不回來呢,卻何談收復遼東了——所以出于文明相似度、朝貢關系等方面的考慮,支持了高麗王國繼承高句麗的主張,為的是和遼國對抗,現在的郭煒可沒有必要作出這樣屈辱的選擇。

不支持高麗王國對鴨綠江兩岸的土地要求,可不等于就支持了遼國,從遼東到平壤這些易于耕種的土地,顯然是華夏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現在趕了遼國恐嚇訛詐高麗,高麗倉皇之下求助于己的時候,正是漢家軍隊重返故地的契機,郭煒怎麼肯輕易放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