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二十五章 水災又來了

作者 ︰ 康保裔

郭煒看著王溥悠然說道︰「唔這一次兩邊的使命都不輕,使者的確是要精挑細選……那麼左僕射有什麼人選推薦嗎?」

王溥是現在的三個宰相里面任職時間最長的,朝政經驗和閱人肯定自有一套,只是他一般很少挑頭發言,也很少有出風頭承擔責任的標新立異,多做一些拾遺補缺的事情,在三個宰相當中倒是最不顯眼的那一個。i

不過王溥分管了一部分禮部的事情,在外交方面推薦合適的人選卻是他的本職工作了,更何況這人好汲引後進,在朝中推薦的人不少,推薦得一向也是比較準確得當的,郭煒現在倒是真的很想听一听他的推薦名單。

「洛苑副使趙匡義前番作為招諭安南正使前往交州,雖然不見什麼慷慨激烈之舉,但是面折丁部領,勸諭丁璉赴闕,也可謂勞苦功高不辱使命。陛下準他三個月的休假,如今即將假滿復職,正可以去遼京再展雄才。」

王溥卻是沒有絲毫的顧忌,首先就推薦了趙匡義。這個推薦還真是讓郭煒感覺有些迷惑不解——王溥就不知道自己對趙匡義有嫌惡嗎?是他當真極有公心,在暗示皇帝要外舉不避仇來著;還是說自己的表演太過火,以致于讓王溥都產生誤會了,以為皇帝和趙家人早就盡釋前嫌了;又或者王溥終究和趙家人有些瓜葛?

郭煒在那里暗暗地思忖著,王溥卻在繼續著自己的推薦︰「至于出使高麗一事,去藩國總沒有去遼國那麼艱險,刑部都官員外郎劉崇諒乃忠臣之子,為人耿介,學有所成,正可以去歷練一番。」

听到王溥提起這個名字,郭煒在心中暗自點頭。劉崇諒是南唐的壽州守將劉仁瞻的幼子,的確稱得忠臣之子,盡管劉仁瞻忠心的對象並不是大周,不過郭煒是根本不會去計較這一點的,反正南唐都已經亡了多少年了,而且大周治理江南、淮南比南唐出色得多,推崇這樣的忠臣並不會讓人去懷念南唐,而只是會讓人欽佩其志節。

十多年前,郭榮親領周軍征伐淮南,當時堅守壽州一年多、屢屢牽制了周軍主力的就是劉仁瞻。當時陪在劉仁瞻身邊的有劉崇贊、劉崇諫兩個兒子,只有幼子劉崇諒因為年幼而留居金陵並未從軍。

劉仁瞻在守城的過程中為了嚴肅軍紀,還斬了自己的次子劉崇諫,最後只因為援軍斷絕主將病重,壽州守軍才不得不抬劉仁瞻至郭榮帳前投降,郭榮還授病中的劉仁瞻為天平軍節度使、兼中令,並且在其當日病故後將之追封為彭城郡王,其長子劉崇贊蔭懷州刺史。

當時戰爭中的另一方,南唐元宗听聞了劉仁瞻的死訊,也立即贈其太師、中令,隨即加封為衛王,劉崇諒在南唐作為死節大將之後,當然也有蔭封。等到南唐被滅,遺臣或死或亡,剩下的臣僚則都被周軍請去了東京,劉崇諒自然也在其列,對于這樣的忠臣之後,郭煒當然也是不吝惜官爵的,所以劉崇諒倒是南唐舊臣當中少有的很快就獲得了實職的人,同樣待遇的可只有韓熙載等寥寥數人。

不過……這樣的人讓他多多歷練幾回,固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在與高麗方面談判駐軍代防、佔用江華島之類的要事面,可不能光是用來歷練人的?大周再怎麼吃準了高麗的窘境,主持談判的也得有點實干經驗?

「陛下,臣以為這般安排頗有不妥。i」果然有人和郭煒的意見一致,薛居正馬就表示了異議,「此次出使,無論哪一處都不可輕忽,準備歷練之人只適合出任副使,正使還需要再行擇人擔任。」

王贊也是輕輕地唔了一聲︰「唔……根據陛下的方略,此次我朝遣使至遼國和高麗,去遼國的使團還好說,只需以尋常配置即可,因遼國勢強而鼎立,使者位分不可太低,不過卻不必安排太多偵諜司的人隨行,劉崇諒可以副使之職出使遼國以增加歷練,正使則可由西閣門使郝崇信擔任;高麗之行,涉及的兩件需要商談之事固然很重,偵諜司查勘當地的水卻也是重點,不如還是以原招諭安南使者一行繼任,臣看趙匡義與王文寶等人倒是能夠契合。」

「嗯」郭煒這才點了點頭,「如此安排倒是不錯!出使遼國當以宣揚國威為主,只需注意不要過度刺激對方即可,以郝崇信為正,輔以劉崇諒,規格不低,人才不差,應該可以勝任。至于原招諭安南使者一行,在安南頗立了一些功業,成員之間的配合也是相得益彰,再使高麗應當無誤。」

其實郭煒對這兩個使團都不是太在乎,前者,遼國現在還不至于膽肥到無視大周的警告而去公然欺壓高麗,只要使者能夠把郭煒明確的意思帶到,他相信耶律賢及其屬下會對此作出明智的選擇,使者因為耿介而惹怒對方最終招致殺身之禍的事情是不太可能會發生的;後者,大周現在是完全居于主動地位,高麗極度有求于大周,那些事高麗如果不願意答應,大周的保護傘就不必張開了,讓高麗去承受遼國的訛詐去!郭煒相信高麗人知道自己的正確選擇是什麼。

不過相對而言,去高麗的人還是需要有點實務能力的。趙匡義?在軍事方面肯定是不行的,這一點毫無疑問,不過他在行政和政務方面似乎還是不錯的,在安南那里盡管丁氏父子用花言巧語將趙匡義糊弄了過去,但他的水平終究還是在平均水準之,再有朝廷規定的那些談判底線限制著,想必他也壞不了事。既然幾個大臣都推薦了趙匡義,郭煒感覺自己也實在沒必要去枉做小人,就任趙匡義立些小功勞,稍稍升一點位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其實郭煒更器重的是王文寶這批人,這些從武學特別訓練出來的人,在偵諜司受過深度培訓之後,他們在安南之行中就干得很不錯的。相信在有過那一次的經驗之後,這些人到了高麗會干得更加出色的。

高麗北部的水和民情政情、高麗內部的政治派系、高麗的基本國力軍力,都會是他們搜集情報的目標,和安南那邊的情況差不多,只有掌握了這些,朝廷才真正有機會重新介入半島。

…………

預定中的外交月就這麼過去了,盡管都沒有什麼真正的大事要忙,郭煒在這一個多月里面還是比前兩個月要忙碌得多,比在軍器監、太醫局之類的地方晃悠著要操勞,等到君臣在朝議中商定了各項初步對策的時候,時間都已經到了四月的中旬。

四月十二日,郭煒正式頒詔,賜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王昭為推誠順化守節保義功臣,進奉使徐熙加檢校兵部尚,副使崔鄴加檢校司農卿並兼御史大夫,判官康禮試少府少監,錄事劉隱加檢校尚、金部郎中,並將高麗使團厚禮遣回。

同日,協辦駐軍高麗大使趙匡義與副使王文寶一行也入宮陛辭,在受領了一系列公開的和秘密的任務之後,他們將會和高麗使者同船赴高麗公干。

同日,西閣門使郝崇信出使遼國,刑部都官員外郎劉崇諒副之。

不過高麗使者進京的時候走的是黃河與汴水,再出京的時候卻只能選擇走陸路了,因為游遲來的春汛和平原初夏的霖雨湊到了一塊,黃河與汴水都是水位大漲、河流湍急,河中都已經不能行船,幾年不見的大洪水又來了。

不能乘船從汴水過斗門進黃河,不能通過黃河順流出海到登州換乘海船,兩隊人馬的行程大變,走得也是無比的艱難。

出使遼國的還好一些,畢竟不需要帶什麼貢品,只有郭煒的一封信和政事堂、樞密院通過的國,然後就是使團人員的隨身物品,行禮並不龐大沉重,何況永濟渠並沒有暴漲,他們還是可以在在滑州渡河之後一路行船到北平府,再由古北口或者渝關進入遼境。

返回的高麗使團和大周的協辦駐軍高麗使團就受累了,朝廷給高麗使團的回賜不薄,這時候都得裝車走陸路到登州,一兩千里的路,沿途還是婬雨霏霏,比乘船可辛苦多了。趙匡義、王文寶等人倒是和郝崇信、劉崇諒他們一樣沒有帶太多的零碎,不過他們得跟著高麗使團走,第一次去自然是熟人好帶路了,于是沒什麼行禮的一行人也得和高麗使團一樣在路慢慢爬。

打發了幾個使團之後,郭煒和朝臣們的心思已經放到了新近的水災方面,看著從沿河州縣紛至沓來的警訊,眾人這才在心中暗自慶幸,與遼國議和以後就及時啟動了大規模的治河工程,那是多麼的明智,而皇帝主張的束水攻沙之法與內外兩道堤防的設計,此時又是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