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九卷 金甌已缺總須補 第七章 匯報

作者 ︰ 康保裔

第七章匯報

「大王明見!」陳欽祚朗聲說道,「先前這些富戶都只向軍器監開發署捐資,在降低自家稅率梯度之余,還能結善陛下與朝廷,但是除了少數地方,富戶們多不願意捐資書院和慈善堂。不意大王最近的動向在兩京傳聞甚廣,有些富戶知道我和大王親近,于是就找上門來要求為大王的海外探險捐資!」

「我的事情居然能夠得到民間這般支持?!都僅次于軍器監開發署了……還勝過了書院和慈善堂?這些富戶既然都對書院、慈善堂缺乏熱情,怎麼又會對縹緲的海外仙山興致極高,須知他們對船隊的捐助一樣不能化為可能尋訪到的地方、物產的所有權啊……」

郭熙訓听了陳欽祚的話,心下就是一陣大喜,只不過他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終究是少了一點自信,不太敢相信自己這種常被幾個弟弟和貴冑子弟們笑話的志向竟然可以得到民間的支持,而且這種支持力度據說還超過了書院與慈善堂這一類明顯更正經的積德行善之所。

陳欽祚似乎早就料到了郭熙訓的反應,當下只是清了清嗓子就繼續說道︰「大王,他們的確知道這些,也並不尋求在大王的船隊找到海外仙山與物產之後據有該地該物,他們只是祈求大王允許共享航路,而且在大王尋訪到的物產移植到大周的時候有優先權。」

話也就只能說到這個地步了,更深的東西就要全憑郭熙訓去意會,陳欽祚盡管分析得出來事情的背景和其中的利害關系,也是不方便掰碎了一五一十地解釋給郭熙訓听的,一來是因為這種做法可能有輕視對方智慧的嫌疑,會抹了郭熙訓的面子,二來則是因為把這種暗地里的道道講得太清楚了,傳出去很不好,有可能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疑忌。

陳欽祚當然知道那些巨富之家不可能毫無所求,即便這種捐資可以降低他們的稅率水平,但總還是要拿出錢財來的,僅僅是他們實際付出的比郭熙訓收到的要少一些罷了。

像這些人家給軍器監開發署捐資,當然不可能奢望開發署弄出來的軍器會給他們分潤,但是光討好了皇帝和朝廷這一項,就可能給他們帶來難以想象的長遠利益。而且就像軍器監的作坊無力生產所有開發署創制的產品,因而有許多民用奢侈品都轉交給了文思院,將來說不定文思院的作坊都吃不下那些新產品呢?皇帝總還會優先考慮到這些捐資人吧?那麼只要從手指縫里面漏出來一點點,就算是拿出來給所有的捐資人一起生產,其利益恐怕就足以收回以前的投入了。

這也就是很多富戶對捐資給書院、慈善堂不夠積極的根本原因所在。

慈善堂且不提,那基本上就是買一個好名聲而已,對于富戶們來說幾乎就看不到真正的回報,還不如在家鄉修橋鋪路呢……即便是書院,其實把家鄉附近的書院辦好了,讓大儒名士經常到這些書院講學,對捐資的富戶子弟進學肯定是大有好處的,而且從這些書院讀出來之後應試及第的寒門子弟對捐資方多少都會心存感念,嗣後的無形利益也不會小了,但是很多富戶同樣看不見、等不得——當然,這也和大周方興、戰亂剛平科舉進入仕途尚未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有關。

然而給鄭王的遠洋探險捐資的效果就不同了。

這事情的確和書院、慈善堂一樣見不到直接的短期利益,但是巴結上鄭王總好過巴結某個書院的山長吧?民間傳言可是當今皇帝最喜歡鄭王這個弟弟呢,那麼討好了鄭王大概也能算討好了皇帝吧?而要說到稍遠一些的可預期收益,傳說中海外仙山的特產可不會差了,當今皇帝當初還是皇孫的時候著頡跌家從西域尋回來棉花的種子,頡跌家的收益如今可是擺在那里的,稍有一點見識門路的富戶們誰不眼紅?現在又有一條家族跟隨著皇家發財的大路敞開著,那還不趕緊的湊上前去啊……

總而言之,鄭王的遠洋探險事業成不成都可以,最次的結果,這些富戶總是湊趣巴結了鄭王,間接地總能得到皇帝的一點好感,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救命。而一旦探險有成,只要找到一樣和棉花收益差不多的物產,那就是大賺的前景,即使只能合起來與頡跌家斗富,分到一家一戶的利潤不夠顯眼,那也好過了沒有,但是多找到幾樣的話,每一家都富成頡跌家那樣也未必不可能。

再說還有通往海外仙山的航路呢……相信鄭王不可能在自家船隊抵達海外仙山的頭幾次就把傳說中的特產全部找到,那麼說不定誰家運氣好一點,都有可能獨享某種物產。

當然,這些捐資的富戶們心中打著什麼樣的小九九,陳欽祚並不在乎,反正再怎麼分潤,利益的大頭肯定屬于鄭王及其身邊的親信。多一些人捐資,出海的時間都能快一些,第一次出航的準備也能充分一些,成功的可能性就會高一些,由此增加的利益是屬于大家的。

「他們只有這種要求嗎?那是小事~我求的只是一償兒時夙願,再能增進大周百姓的福祉、為皇兄的勛業出點力氣那就已經是錦上添花了,讓他們分享航路與物產完全不是問題。」

郭熙訓倒是知道陳欽祚轉述的「祈求」其實就是要求,不過他真的是不在乎。他現在說的確實是心里話,除了沒有把皇兄許願的稷王之封拿出來說事,其他的打算差不多就是如此,至于通往海外仙山的航路、海外仙山的特產收益……這些當真沒有被郭熙訓放在眼里。

「大王如此慷慨,捐資的富戶一定會越來越多的,大王的船隊首次出航也就會更加順利,探險成功指日可待!」

陳欽祚還沒有回話,王繼勛已經搶著奉承起郭熙訓來了,因為鄭王的這種慷慨,得利的可不光是那些捐資的富戶,關系淺薄只是捐錢的民戶都能夠分潤了,他王家這樣早早地巴結上來的勛貴之家還能差了?

「承業說的是。」陳欽祚倒是沒有因為被王繼勛搶著說話而惱火,依然不緊不慢地說道,「大王的賢德已經讓富戶們欽仰了,現在更有這般慷慨,他們定然會趨之若鶩的,首次出航的資財越充足,能夠招募到的航海熟手就越多,探險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由此帶來的收益也就越好……呃,小子們已經把大王的行裝搬好了,大王這就入城?」

郭熙訓的眼神隨著陳欽祚的指點在周圍轉了一遍,點點頭說道︰「也好,趁著趙二郎他們還在忙著卸貨,我們繞行上東門入城,正好避開他們進城的熱鬧擁堵。不過汴洛間的事情我還有一點弄不清楚,兩位可願意與我同車而行?我們在車上慢慢聊。」

「恭敬不如從命,倒是讓我等僭越了……」

三人一邊謙讓著一邊上了車,然後趕在兩個使團卸好隨團物品之前出了碼頭,躲開擁堵在建春門外萊市橋左右的圍觀人群,繞往了東城靠北的上東門方向。

…………

「阿兄,頡跌彥貴看了阿兄的手書,已經在北京那邊安排下去了。皇莊會雇人到西山采伐巨木,然後放排至泥沽口,在軍糧城的造船廠蒸煮靜置一年後打造海船;另外還會著人與駐守高麗北境的侍衛親軍聯系,雇人入高麗山中與長白山采伐巨木,然後在浿水與鴨淥水入海口起港口、船廠。這般同時大規模伐樹造船雖然所費不貲,不過以北京等地的皇莊收益足以支應,畢竟朝廷還要為此給皇莊減稅呢……」

又是在永芳園的和慶殿內,郭熙訓欣喜地向郭煒匯報著自己北行的成果,盡管這事從一開始就肯定了成效——有郭煒的手書,頡跌彥貴當然得全盤遵從,就連知北平府李崇矩和範陽軍節度使高懷德都會盡力配合,此行根本就沒有一點難度,不過郭熙訓終究是第一次真正自己獨立辦事,而且還是為了自己的兒時夙願,感受當然大異于從前。

「嗯~不錯!熙訓辦事越來越牢靠,為兄也就放心了。」郭煒眼含笑意看著郭熙訓說道,「听說熙訓這些日子里收獲不小嘛~遠洋探險船隊居然會讓軍糧城、平壤城、保州城、南昌府和明州同時開造大海船,其實頡跌彥貴安排人手新伐巨木還在其次吧?為兄而是听說了,那些船廠已經用歷年積攢下來的木料優先給你動工了……」

「嘿嘿嘿……都是各位尊長幫襯,訓哥自己是沒有多少能為的。說到底還不是因為有阿兄全力支持,各位尊長這才信得過訓哥不是在胡鬧,又幸好現在朝廷沒有什麼造船的急務,各個船廠把民間船只的工期稍微往後挪一挪就夠了。」

郭熙訓有些憨憨地又有些羞怯地說道。自從辭去了東京留守、開封尹之後,組織船隊出海探險的想法又得到了郭煒的支持,郭熙訓的心態輕松了很多,原本就很信任孺慕皇兄的,現在就更不會有什麼令自己忐忑不安的想法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