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的地方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接近的,不過看來門前的守衛得到了指示,當林越進入的時候並沒有阻攔。
林越走進莊嚴輝煌的朝堂時,恰巧听到執事太監高呼上朝的聲音,林越不知道上朝的規矩,只見永樂帝已端坐在龍椅之上,只是向自己揮了一下手並指了一下自己左下方,林越看到執事太監在他的右邊,于是左手緊握腰間的刀柄,面對大堂站到了永樂帝的左前方。
朝中的文武百官齊向龍椅上的永樂帝跪拜,高呼「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和電視里看到的沒多大區別,身後傳來永樂帝的聲音,「眾卿平身。」
接下來就是朝議了,只見不時有人出列啟奏,但只是些什麼官員職務的任免,再者就是什麼地方受災需要賑濟等等,林越雖是第一次站在朝堂之上,但對這些听著不感興趣,忍不住左右打量起來。
正在這時,就听到下面有人奏道︰「啟奏皇上,自丘國公北征失利後,現在韃靼騎兵又開始逐步南下,並不斷騷擾邊境,在很多地方進行燒殺劫掠,請皇上早作定奪。」
永樂帝請大臣們在朝中商議,很快不少大臣出班奏請,並且很快展開了不同意見的爭論。其中有主戰的竟也有主和的,但主和的只提了一句就被高高在上的朱棣給訓斥回去了,而且口氣相當的嚴厲。「難道想讓我們大明和腐敗的宋朝一樣年年向他們送錢送物乞討安定,你們就不想想,這既滿足不了他們,而且他們會變本加厲,再者其它如瓦剌等豈不也會以為我們軟弱共同來侵略,這是養虎為患!」
主和的幾人滿臉通紅地退下,可是主戰派很快分為兩方,他們對敵的策略雖都是主戰,但卻有分主動與被動,雙方都有各自充分的理由,就是林越這個知曉歷史的現代人听著雙方也都有理,一時間自己也有些迷茫起來。
主張對韃靼的侵略進行被動防御的人陸續提出自己的理由並引經據典同時也說明備戰的方法。他們認為,由于剛不久派出的十萬精兵不但沒有奏效,而且韃靼輕易地就將其全殲,如在派兵則要動用更多的以致幾十萬部隊,這就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是要深入草原作戰,其糧草運送必不易完成,加上蒙古騎兵機動迅速不易撲捉,很容易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對于這些林越听了倒沒放在心上,打如此規模的戰爭那會容易,而且這些也都是可以解決的,不過後面人提出的林越也听得有理了。提出不易動兵的人以漢武帝的作為舉出反對的理由,漢武帝多次對北方的匈奴用兵,雖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也使的匈奴分裂為三方,但是卻是漢建立以來豐殷的國庫變得空虛,國力隨之下降。現在也一樣,誰能保證一次用兵就能完全消除北患,如需連續多年的用兵豈不是走漢武帝的老路。
以他們的意思是,已長城為界,加大對長城的修繕,以長城作屏障做長期防御,甚至提出將長城以外的居民撤回遷回,讓韃靼無處劫掠。
他們的一席話使得主張調集重兵一舉深入草原,徹底消滅韃靼,從而永遠解除禍患的主站者無言以對,是的,此時他們誰也不能保證能一舉取得全勝,朝堂之上一時靜了下來。
朱棣的面色雖看不出什麼,人們也不知道他到底支持那邊的意見,其實在他內心里早就打算好了,他是要親自帶兵御駕親征韃靼的,不過他一直沒有表態,朝中大臣也已有所耳聞,不過朱棣沒有料到,朝堂的議事會變成這樣,居然大都主張防御。
他一時不便表態定下用兵,眼看大臣們等他決斷,正思量間一眼看到了一旁的林越,林越曾對用兵作出完善的計劃,而且對韃靼騎兵的特點也有所了解,看得出他是主張深入作戰,不然不會計劃的如此詳盡。
朱棣開口說道︰「我身邊的林侍衛是參加過上次北征的,而且就是他帶領運糧隊安然撤退,讓我們听听他的意見吧,畢竟他是從前方回來的,對情況更熟悉。」
林越根本沒想到朱棣會點自己的將,自己一個無名的年輕人,而現在又是在朝廷重臣們的朝堂之上,不過他已明白朱棣的意思,說真的,要不是自己了解歷史,說不定也會反對出兵。
但歷史就是歷史,它不容改變,同時林越對這場古代的戰爭也有自己的看法,與現代的一些評論家不同,他們也是看到五次出征並沒有消滅反復的阿魯台,而明朝多次用兵使得國力下降,此後也由進攻轉為防御,但這畢竟是後人的評論。就像是對抗美援朝戰爭,很多人現在認為戰爭使國家推遲了經濟發展,也失去了解放台灣的機會,老說什麼當初如果不打會怎麼樣,他們就沒多想想當初如果不打的後果會怎麼樣。人家就能把大炮架到你門口了,你還能安心經濟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