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本來是一個挺輕松的話題,它和合家歡樂,幸福祥和在一起,可是在興武年間,這些權利基本上都被剝奪了。
令狐記得小時候過年的時候,就是門上貼上點對聯,穿點新衣服,男孩就是一身學生蘭,女孩的衣服也都以紅色為主。大人們基本夠不著新衣服可穿,能吃頓水餃就不錯了。
再就是出去干活,村里的大喇叭成天咋呼著,過一個新氣象的春節,干到臘月二十九,吃了包子再下手。有人可能就問了,有那麼多活可干麼?當然有,無非就是修理地球是了。
過年這天,各人在自己家里吃完水餃,放完鞭炮,穿上點干淨衣服出來後,大人以及稍大一點的孩子們,都得拿上工具,掀呀钁呀什麼的,到村外的河溝里去平整土地,髒不拉嘰的,人人身上都得出一身臭汗。
過完年後,還不許你走親戚,有各村保衛人員在自己村口守著,凡有走親戚者,一律沒收所提禮物。不過保衛人員站崗歸站崗,不像城市的道路那樣就是那麼幾條,通往村里村外的道路有的是,還是斷不住老百姓走親戚的。這是說當時的形勢,雖然听起來有點可笑,那可都是真的。
其實那時候老百姓有啥禮物可提?就是按當地的風俗用包袱包上三十來個饅頭,到村小賣部,每包半斤的餅干稱上兩包,再買上一斤散裝白酒,都放到包袱里,這就是所謂的禮物。
到親戚家啦啦家常,喝點酒,吃點飯,親戚留下十來個饅頭,或者再留下一包餅干,剩下的你又提回來了。親戚家留下你的饅頭後,他們不舍得吃,再湊起數來,又去走別的親戚去了,說不定別的親戚過幾天又挎著來你家了。
就這麼周而復始的循環著,走到最後,到了初七、八,或者初九、十的,饅頭都一個個張著嘴笑了,它在笑你們人類搗鼓的這些好事。
說是令狐家里窮,買不起餅干,沒有辦法,走親戚的時候,他就在家里用木頭造了一包面條,樣子還挺像的,他就這麼著放到包袱里,你看提到誰家,誰家也不舍得吃,就在這些親戚之間輪流著轉圈,最後又轉回了令狐家里。這事雖然有點玄乎,可是由此可見那時候的物資是何等的匱乏。
過年,又叫過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一年之計在于春嘛,從過年開始,就意味著進入春天了,人們依此作為里程碑,使其成為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的加油站。
「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村。」以過年作為新的一年的起點,對于有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華民族的後裔們來說,意義非同凡響。
刀種石耕的原始部落時代雖然早已離我們而去,人類早已進入了文明的時代,那種靠天吃飯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正逐步被淘汰,國家逐步擺月兌受自然環境的束縛,正在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人們受季節的影響雖然越來越小,但是年還不能不過。
現在過年可完全不一樣了,國家的政策好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人民生活富裕了,過年的花樣變多了,只要不違法,誰也管不著。人們的生活天天都像過年一個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