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蓮娜在心中已經不知道將她的元首詛咒過多少次了,即便最惡毒的語言也無法完美體現出她此刻心中的憤怒。[我搜小說網]從最初接到命令將戰斗機大隊向戈烏爾貝尼轉移的時候,就產生的擔憂現在終于化為現實了。愛沙尼亞境內的蘇軍只要擊潰德軍防線,那用不了一天時間就能沖進戈烏爾貝尼。將整個戰斗機大隊一窩端掉。
為了保護機場,海蓮娜不得不一整天站在機場指揮塔內,將手中的戰斗機分成數個小隊,一批接一批起飛以便在空中形成一個不間斷的完美防空網。而轟炸機編隊則日夜不停飛抵邊境,支援下方的第18集團軍進行防御。這使得海蓮娜即便連吃飯也是在指揮塔內完成的。
戰斗機駕駛員們、地勤工作人員們,甚至是海蓮娜的那群副官們有輪換,有休息的機會。唯獨這個女孩沒有,對這個女孩來說唯一休息的機會就只有日落之後。不過即便日落之後,她也依然要擔心來自蘇聯空軍的夜間轟炸。
听某人說︰海蓮娜上廁所都是跑著去的。
听某人說︰海蓮娜連上個廁所頭上都戴著無線電通訊耳麥。
還听某人說︰廁所內時常能听見海蓮娜通過耳麥大罵下屬的吼聲。
最後還听某人說︰海蓮娜不止一次在廁所內大罵元首愚蠢。
以上這些流言都沒有得到證實。人家一女孩子在廁所內做什麼,一群大男人知道個屁。
位于戈烏爾貝尼的元首直屬航空隊獨自一人就承受了蘇聯空軍近一半的壓力。如果不是海蓮娜沉著冷靜的指揮與調度,戈烏爾貝尼早就化為一片廢墟。而轟炸機編隊則完全承擔起對前線部隊的支援任務。以至于在邊境線上的第18集團軍的士兵們一提到空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海蓮娜與他的元首直屬航空隊。而原本負責支援北方集團軍群的克勒爾將軍的第一航空隊反而被這群最前線的士兵們給遺忘了。
地面上負責防御邊境線第一道防線的第18集團軍打得也異常艱苦。
一天前,德國陸軍最高指揮部見愛沙尼亞的蘇軍攻勢過猛,強令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勒布必須將他的指揮部向西轉移到立陶宛境內。
集團軍群總司令向後撤退,這無可厚非。指揮官有指揮官的責任,士兵也有士兵的責任。
第18集團軍知道自己身後雖是整個拉月兌維亞,然而自己卻無路可退。[全文字首發]一旦自己退卻,進攻列寧格勒的部隊補給就將被蘇軍完全切斷。蘇軍更有可能依靠波羅的海三國完善的交通線直接威脅東普魯士與中央集團軍群後方。所以第18集團軍絕不能後退一步。
在邊境線上的蘇軍分別以薩卡拉高地和奧泰派高地為出發點,向著哈尼亞高地上的德軍發起一輪又一輪沖鋒。
負責進攻哈尼亞高地的是蘇聯第4集團軍,而哈尼亞高地西側至里加灣的叢林地帶則由第8集團軍負責,而作為第8集團軍尖刀的則是第一近衛坦克師。
5月16日,蘇軍在一天之內就向哈尼亞高地發起了十七次沖鋒。
41年幸存下來的蘇軍老兵們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在炮擊過後立刻沖向哈尼亞高地。德軍在高地下方的第一道防線在15分鐘內便宣告失守。幸存的德軍被迫向後轉移至第二道防線。在第二道防線上,蘇軍攻勢遭到阻礙。德軍佔據著有利地形,靠著MG42的凶猛火力一時間壓制住了蘇軍的瘋狂攻勢。隨後蘇軍再次呼叫火炮支援,德軍第二道防線再次遭到蘇軍凶猛炮擊。就在蘇軍以為可以像對付第一條防線那樣輕松突破的時候,MG42那連續撕裂油布的射擊聲再次響起。毫無停歇的射擊聲將蘇軍死死壓制在地面上。激戰到當天下午,元首直屬航空的終于在Ta152的掩護下帶著1800公斤炸彈飛抵戰場。蘇軍攻勢再度被遏止。到當天夜晚,蘇軍也沒能攻佔德軍第二條防線。
5月16日夜晚,蘇軍發動夜襲。蘇聯紅軍曾一度逼近德軍防線50米處,最後在德軍狂扔手雷的戰術下後撤。
5月17日凌晨,蘇軍火炮再度怒吼。在IL-2強擊機的對地支援下,蘇軍再次向著德軍第二防線發起攻擊。
IL-2強擊機是蘇軍在整個2戰期間生產最多的飛機。甚至有可能是整個2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飛機。這種飛機最大的特點是整個機身框架是由木板制成。而對于駕駛艙、油箱和發動機這些重要部位更是使用大量裝甲,從而有效保護了飛行員。
IL-2的飛行速度很慢,最高的飛行速度讓它看起來更像是在空中爬行。不過對于一架負責對地攻擊的飛機來說,這種飛行速度足夠了。而對于地面德軍來說,這種飛機就和他們的Ju87一樣,簡直就是個飛行死神。
IL-2可以攜帶最大的炸彈,這些對德軍來說算不上什麼。真正讓德軍頭疼的是掛在兩側機翼下方的8枚火箭彈。
Ju87的俯沖式攻擊只有一次,可IL-2在將攜帶的彈藥全部發射完之前可做多次盤旋俯沖攻擊。5架IL-2就能在低空形成完美的對地攻擊支援鏈。IL-2以環形飛行,在目標上空輪番俯沖,攻擊。直到擊毀目標後才向下個目標前進。
進入俯沖攻擊後,IL-2先是在中距離發射火箭彈,隨後在近距離用機槍掃射,最後如果有必要再投下炸彈。一架飛機三段連續攻擊打得下方的德軍士兵沒脾氣。而適合高空做戰的Ta152在進行俯沖攻擊時面對5架IL-2的自衛機槍,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在IL-2強擊機強有力的對地支援攻擊下,蘇軍用了整整一個上午終于在德軍第二防線上殺出了一個缺口。而殺紅了眼的德軍面對在頭頂盤旋的IL-2,甚至有人扛起MG42的支架,另一人操縱MG42做對空射擊。
到下午2點,第二防線上的德軍被完全驅逐。蘇軍稍作停頓後便向著德軍第三條防線,也就是哈尼亞高地頂端前的最後一條德軍防線展開試探性攻擊。
在第三條防線上,蘇軍遭到德軍拼死抵抗。蘇聯紅軍的士兵們在火炮與IL-2的低空盤旋的支援下發起進攻,而他們對面的德軍則在這條防線上除了囤積了大量MG42機槍,各種口徑的迫擊炮,以及4聯裝的對空機槍。
5月18日,蘇軍發起了6次沖鋒,全部被德軍擊退。戰況最慘烈的時候,蘇軍曾一度沖進德軍陣地的戰壕內,與德軍展開白刃戰。結果在付出數百人的代價後又被德軍趕了出去。整整一天,陣地上MG42的響聲沒有停過。滾燙的槍管被扔得滿地都是。橙黃色彈殼幾乎填滿了整個戰壕。
5月19日,蘇軍依然寸步未進,寸土未得。猛烈的炮擊沒能擊碎德軍抵抗的決心,IL-2的空中攻擊在Ta152與Bf109的攻擊下終于被遏止住了。只靠步兵的蘇軍沒能在德軍機槍封鎖下前進一步。
5月19日黃昏,一名蘇軍士官舉著白旗來德軍陣地交涉,希望德軍能允許他們救助傷者,同時將陣亡者的尸體運回去。雙方短暫交涉後,德軍同意了蘇軍的請求。不過明令蘇軍不準接近距離陣地200米處,在這片區域的蘇軍傷員與尸體將有德軍負責收攏後交給蘇軍。
負責進攻的蘇軍士兵在德軍挖出的戰壕內見到對面德軍負責的區域內,一名身穿神職人員長袍的德國男子左手捧著聖經,又手握著十字架在滿是尸體的戰場上走動著。每進過一具蘇軍尸體旁,他都會先親吻手中的十字架,再彎腰將十字架貼在尸體上。嘴中念叨一番後,跟在他後面的德軍士兵才會開始收拾那具尸體。
哈尼亞高地上的戰斗終于走向平衡,只是苦了德軍的後勤補給隊。盡管早就在拉月兌維亞囤積了大量物資,可要將這些物資送上哈尼亞高地,德軍後勤部隊靠卡車,靠軍馬,甚至靠兩條腿往返于高地與後方城市。整條公路都快被德軍運輸隊佔據了。
見哈尼亞高地上的戰斗終于穩定下來,布勞希奇終于有時間將戰況送交給在前線的任海濟了。當然在他的報告中不可能提到在防線上的德軍士兵整排,整連甚至是整營消失的報告。在短短4天的戰斗中,第18集團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哈尼亞高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沾滿了交戰雙方的鮮血。
負責防守哈尼亞高地西側叢林的第18集團軍士兵的處境與高地上的同胞相差無幾。雖然躲在叢林中的他們不用擔心來自空中的襲擊。不過他們需要面對的是蘇軍第一近衛坦克師的沖擊。
與德國「武裝黨衛軍」這個稱號不同,能得到「近衛軍」這個稱號的蘇軍部隊沒有一支是普通角色。
「武裝黨衛軍」魚龍混雜,部隊素質參差不齊。能算上「王牌」的數來數去也就那幾支。
但蘇軍的「近衛軍」這個稱號是一種集體榮耀。只有作戰表現英勇的蘇軍部隊才能得到。它代表著對獲得這個稱號部隊戰績的肯定,也證明這支部隊的英勇。它是一種榮耀同時也是一種責任。
近衛軍能得到優先補給,武器裝備也比同級部隊要多。在武器更新時,近衛軍也是第一考慮對象。當然在前線戰況危機時,他們也是第一支調動至前線的部隊。硬要說的話,在德國也只有「瓦露基利」的地位與蘇聯的「近衛軍」部隊相同。
換句話說,負責防守叢林地帶的第18集團軍士兵們將要面對的就是「瓦露基利」。嗯……可能在實力上會差上一點。不過在斗志與團隊精神上絕對相差無幾。還有什麼比一支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隊伍更讓人望而生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