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立刻響起了七嘴八舌的議論聲,更多的還是後悔︰早知道有這個訣竅,自己可能也早就拼出來了。工作人員收起木盒,伸手示意大家安靜。他又說︰「剛才大家拼圖費了不少腦筋,現在大家輕松一下,我給大家講個我朋友的故事吧!我有個朋友姓李,他是開私人偵探社的,遠近聞名。今天一大5點鐘,就有人敲他家房門,正巧那時我朋友內急上衛生間,他心想︰這個時候會是誰敲門?比送牛女乃的還早半個多小時。」
眾人听他真的在講故事,心情都放松了不少,有個急性子甚至插嘴說︰「可能是公安局的吧?」大家哄堂大笑。工作人員說︰「你別說,我這位朋友很有名氣,有時公安局破案還真找過他,但這次不是。那時我這位朋友正在衛生間洗手,是他妻子開的門,只听見那人說︰‘李先生在家嗎?’」
「我那位朋友剛洗完手出來,還沒看到那人的長相就開口說︰‘不用問,肯定是找我辦案的市民,你一夜沒睡,大清早就來了,事情肯定很棘手吧?’後來經仔細詢問才知道,來人真是個普通市民,昨天夜里他家發生了內盜案,他怕丟丑,當時沒敢報案,反復考慮了一宿,最後決定找私人偵探幫忙。」
听了工作人員的講述,又有人說︰「你那位朋友又不是神仙,他怎麼知道來的人一夜沒睡?是瞎猜的嗎?」其他人听了也都紛紛發問。
工作人員微笑道︰「你很聰明,這正是我要問的問題所在,為什麼我朋友在還沒有看到來人長相的情況下,就能斷定這人一夜沒睡?」
這時大家才知道,原來工作人員並不是在真跟他們講故事,這又是一個智力測驗。一個女孩說︰「肯定是那人說話的聲音很疲憊,從聲音听出他很累,所以一夜沒睡。」
工作人員說︰「可如果來的人說話的聲音很洪亮,中氣十足,那又該怎麼解釋呢?」女孩被問住了,另一個人發言說︰「可能來的人太早了,普通人不會起這麼早的。」工作人員又搖頭︰「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雖然那人敲門的時候早了點,可也不能完全證明就是一夜沒睡,因為有些人有晨練的習慣,他們經常在5點鐘左右就起床出去跑步。」
眾人大眼瞪小眼了一會兒,再沒人作聲。工作人員說︰「我給你們提個醒,從來人說的話中找答案。」
大家疑惑萬分,來的人只說過兩句話呀︰李先生在家嗎?我找他有點事情!難道這兩句話中還有什麼玄機不成?
正在大家絞盡腦汁時,田尋說︰「我知道為什麼。」
大家嘩然,都用不相信的眼神看著他。工作人員說︰「你知道,說來听听?」
田尋不緊不慢的說︰「按常理,我們在早起之後去找人,頭一句話大多數都會這麼問︰李先生起床了嗎?我找他有點事情。尤其是在5點鐘這麼早的時間更要這麼問了,因為大多數的人在5點鐘時還都是睡在床上的,並不是人人都喜歡出去晨練。」
工作人員饒有興趣的問︰「繼續說下去?」
田尋接著說︰「而來的這個人一宿沒合眼,換句話說,他從頭天白天到晚上就沒上床睡過覺,到了第二天大清早就去敲人家的門,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頭腦里暫時沒有了‘睡覺’這個概念,並且在潛意識中先入為主的認為別人也沒睡覺,所以他才會問主人‘在不在家’而不是‘起沒起床’,這也是李先生判斷他一夜沒睡的根據。」
他的話剛出口,屋里就吵開了鍋,有人直接質問︰「你這種解釋說得通嗎?」
田尋道︰「當然說得通。在1912年有位英國人類學家曾進行過一項實驗︰他讓一個高度近視的人摘掉眼鏡,然後讓另外十個視力正常的人輪流控制處于三米開外的、寫有文字的看板給他辨認,從三米處開始拉近距離,最後只有將看板移動到離他非常近的距離時,這個人才能夠看清看板上的字,一連十次都是如此;然後把眼鏡還給這個近視者,再讓他控制看板給那十個視力正常的人辨認,結果這個近視者下意識的把看板一開始就移到對方的鼻子底下,原來他經過十次超近距離的辨認之後,已經在潛意識中認為其他人也都是近視眼,所以才會有這種行為出現。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自身代替現象’或‘意識復制現象’,並不是憑空現象出來的。」
听了田尋的話,大家有些接受了,可還有些人不太服氣,有個人說︰「那也不對,假如來訪的那個人平時說話就是這種習慣,他就喜歡說‘某某先生在家嗎?’,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還沒等工作人員開口,田尋笑著說︰「這只不過是個推理題而已,王先生出題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檢驗一下我們的推理能力,不要太較真。」
這人不說話了。工作人員拍拍手說︰「田尋先生說的很對,這只是個簡單的測試題,請大家不要放在心上。」田尋又說︰「其實這個題也不算是我答的,因為我早就知道答案了。」
大家又皆嘩然。這下輪到工作人員吃驚了︰「你早就知道答案了?為什麼?」
田尋說︰「我相信這個題並不是由王先生你構思出來的,也不是貴公司任何一個人編出來的,它在七十年前就有了。三十年代中期
,中國著名偵探小說家程小青在他的代表作霍桑探案《青春之火》中就有過類似的描寫,所以我猜,這個測試題也應該是貴公司從小說中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