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 第二卷《權柄》第六集《哲夫成城》 第三節下

作者 ︰ 阿越

西夏軍數量佔優,卻是久戰之師,兼又屢屢受折,一番猛攻後,猛然發覺眼前的宋軍蕃騎數量雖少,裝備雖差,但戰斗力卻非同小可,便立生怯戰之意,漸漸露出不支之象。

而狄詠與包順與神衛營第四營都指揮使石行友,在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炸炮」這種新式武器,卻沒有料到遇上的對手,居然這般的沉著冷靜——在炸炮的威力之下,居然還能迅速的重整陣形,組織起反擊。

這「炸炮」本是兵器研究院研制出來的新式火器之一,實是一種踏發式地雷,乃用生鐵鑄造,有如碗大,內裝火藥與鐵砂,上留一指粗的小口,以小竹管穿線于內。專用來挖坑埋設于敵人必經之地,將幾十個炸炮都連接在一個叫「鋼輪發火機」(在木匣內裝鋼輪與燧石,用繩卷在鋼輪的鐵軸上,從匣內引出,橫拴于道路上。人馬拌繩或拉繩,牽動鋼輪磨擦燧石發生火花,使引信燃燒)的火槽上,以土掩蓋。一旦敵人踏動鋼輪機,立時發火爆炸,威力無比。這種武器是沈括與趙岩的得意之作,一經試制成功,文彥博立時便意識到這種武器的巨大作用,樞密院很快決定在西線試用,觀察實戰效果。因此不惜提前向西線派遣了神四營攜此利器前來,兵器研究院還派了專門的研究人員隨同前來,收集資料。

狄詠與包順、石行友遠遠就發現了東大營的戰斗,本來他們的任務是保護神衛營第四營,但是狄詠與石行友皆是初生牛犢,包順又是蕃人,素來把紀律看得甚輕,三人一拍即合,竟然擅作主張,悄悄在西夏人的行軍線路上埋設「炸炮」。但是又怕萬一不效,折了神四營,且怕炸聲驚了馬匹,竟是把大軍遠遠的藏了起來,只怕幾個斥侯在此查看,若然炸炮奏效,方才進攻;若是無效,自然不敢去捋西夏人之虎須。只是卻不知戰場之上,時機須臾即逝,如此作為,雖然謹慎,卻也錯失了良機。

狄詠與包順引兵來此,與西夏軍交手幾合,便知西夏人已有準備,二人竟也再無戀戰之意。如此雙方虛情假意的交手幾合,各自送了幾十條人命,竟是愈打愈遠,一個南轅,一個北轍,一場戰斗,就這麼草草收場。

李清莫名其妙的接了這一仗,更是無心停留,回到南面戰場之時,見宋軍大陣已經退到東大營弩箭的射程之內,又見己方軍隊,從自己的中軍以下,都是人疲馬憊,士氣低落,南戰場的部屬本來就听到巨響之聲,已是驚疑不定,此時見到中軍同袍不少人都是滿頭滿臉的塵土,形容狼狽,兼又死傷慘重,軍心更加動搖。李清知道這種情勢,難以再戰,當下便著人收拾了戰死者的尸體,引兵退回石門峽。

東大營的戰斗既然結束,在西大營僵持的夏軍一收到傳訊,也退回了沒煙峽。

這一日惡戰,西夏軍屢次受挫,損兵折將。李清回到石門峽後點兵,發現大小首領戰死受傷者數以十計,死亡失蹤的士兵高達六千余眾,受傷的更是多達八九千余人,堪稱西夏近年以來少有的大敗。一念及此,李清不由心情郁郁。只是他卻不知道,宋軍在此戰役之中,付出的代價,也堪稱慘重!

劉昌祚的神銳軍第二軍第一營,戰斗結束後,只有三百余人存活,也是人人帶傷,此外,更損失了全部的戰馬,營副都指揮使薛文臣殉國!營都虞侯王儻身中十余箭殉國!此外包括指揮使高倫以內,指揮使、副指揮使一級的軍官,有半數以上戰死,武狀元文煥更是失蹤了。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第一營的軍旗因為掣旗戰死,竟被西夏人繳獲了!先不論丟失軍旗要領受多大的罪責,按照大宋新修訂的軍法,丟失軍旗,便意味著神銳軍第二軍,將永遠不會有第一營這個編制存在!

神銳軍第二軍第一營,只打了一仗,就不再存在于大宋禁軍侍衛步軍司的編制之中!這對于心高氣傲的劉昌祚、吳安國等人來,實在是無法忍受的恥辱。

除此之外,種誼派出去的四千沿邊弓箭手,只有不到七百人生還,其余悉數戰死。加上其他的戰死者、受傷者,宋軍的傷亡人數,其實也只是比西夏軍略少而已。

當然,這不會是戰報的寫法。雖然軍法官們有自己的報告渠道,使得虛報戰功更加困難,但是這並不妨礙書記文書們,在戰報上玩弄文字游戲,畢竟上司也不會當真為這種「小事」來斥責他們。

但是不論他們的戰報如何寫法,也不論雙方在平夏城的首次交鋒誰勝誰敗,戰爭,不過是剛剛拉開序幕而已。

***京兆府長安。

新建的陝西路安撫使衙門。

「公子,豐參議求見。」傷愈的侍劍,神態間更多了幾分成穩。

「喔。請他進來吧。」石越輕輕吹了吹墨跡,擱下手中的毛筆,又看了一眼自己所寫的奏折。這是他第三份請罷鄉兵的折子了。

未多時,豐稷便大步走了進來。石越觀看他神態,卻見他眉宇之間,有掩飾不住的喜悅。

「帥台大喜!」果然,豐稷剛剛進門,便連忙作揖賀喜。

石越微微一笑,道︰「何喜之有?」

「高遵裕大敗西夏軍!」豐稷一面說,一面從袖中抽出一份戰報,雙手遞給石越。

石越不由微覺愕然,忙接過戰報,細細讀來。戰報所敘,無非是在高遵裕的指揮下,平夏城宋軍如何力挫強敵,殺傷敵人數萬。隨戰報附上的,更有一串長長的有功人員的名單,與陣亡將領名單。石越讀完之後,將戰報放在案上,沉吟道︰「相之,陣亡戰士的名單呢?」

「已徑遞樞府,請求撫恤並奉入忠烈祠受祀。」

「有多少人戰死?」

「一共是五千另二十三人。其中軍階最高者,是翊麾校尉薛文臣、王儻。」

「戰死五千余人,受傷的只怕更多。劉昌祚的第一營更是撤消編制……」石越不由站了起來,背著雙手,踱步思考。

「神銳軍第一軍軍都虞侯根據劉昌祚部幸存的軍法官的報告,彈劾劉昌祚失落軍旗金鼓,指揮使吳安國驕橫跋扈,二人都已經被暫時監禁起來,準備押送回京兆府審訊。」豐稷小心翼翼地說道,「劉昌祚姑且不論,吳安國的表兄康大同最近剛剛增補入侍衛班直……」豐稷一面說,一面悄悄覷探石越的臉色,卻見石越始終如同萬年之花崗岩一般,沒有任何表示,他心中不知為何,突然一驚,竟是不敢再說。

「吳安國這個人,本府是知道的,料來少不了要得罪不少人。但這是衛尉寺的事情,我等最好不要多管。」石越在心里笑了笑,讓吳安國受點挫折,並不是壞事,但是他的臉上,卻依然是一臉的「剛毅木訥」。「劉昌祚失落旗鼓,按軍法要如何處置?」

「論法當斬。」

「哦?!」

「但是劉昌祚此番頗立功勛,以功折過,下官猜測,應當是降職的處分。至于究竟降到哪一級,非止是衛尉寺的事情,與兵部也有關系。」

「如此,待他受處分之後,不必再回神銳軍,調到龍衛軍去吧。」

豐稷震驚的望了石越一眼,不知道劉昌祚與石越是什麼關系。龍衛軍隸屬侍衛馬軍司,是一支裝備精良的純騎兵部隊,此時龍衛軍的軍官、節級基本上都已經從講武學堂、驍勝軍返回陝西路,並且早已完成了士卒的挑選工作,在慶州整編訓練已有幾個月,再有半年,就可以整編完畢。把劉昌祚從神銳軍調入龍衛軍,根本就是有意栽培。豐稷也不敢多問,忙答道︰「是。」

一面又說道︰「按朝廷的章程,渭州經略使有權直接向樞密院報告戰果。安撫使司的戰報,不過是存檔而已。但是這次高遵裕刻意將戰報先遞送帥司,再轉遞樞府。下官想來,這是高遵裕故作姿態,向帥台示好。劉昌祚本是高遵裕之部屬,屆時若要調動,下官以為,須得向高遵裕打個招呼才好。」

「相之言之有理。此事便交你去辦妥。」石越贊賞的點點頭。

「平夏城有此捷報,朝中便有反對之人,氣勢也自然會小了下去。然而下官所慮者,是怕朝廷有人得意忘形,竟然要求向西夏全面開戰,反累國家。帥台何不拜表說明此事,且修書與文相公、呂相公及吳武部,言及利害,道平夏之役,不過特為為國家建藩蘺,以戰止戰,使陝西略得休息,而非為挑釁敵國。若諸公能為之然,庶幾亦為朝廷之幸。」

石越听到此言,心中不由一動,他與文彥博之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不好不壞。縱然是石越傾心結納,文彥博卻始終是愛理不理,對石越並沒有特別的好感,反倒是對唐康這個孫女婿青眼有加。而呂惠卿更是口蜜月復劍之李林甫,更不必言。惟獨吳充,二人很早就在朝堂之上,互相聲援,平時也頗有交往。石越更是听說,吳充曾經有意將一個孫女許給石起之長子,只不過宋人招婿,首重進士,吳夫人疼愛此孫女,不欲太早許人,非要擇一榜進士不可,方才作罷。此時自己遠離京師,朝中無得力之人,萬事不便,不若將此人情,專賣給吳充,既讓吳充有機會在皇帝面表露一把,又是去一隱憂,豈非公私兩便?他主意既定,便即笑道︰「此事本府自有計較。」

當下又與豐稷商議,如何奏功,如何撫恤,如何補給……卻是渾然不知,高遵裕的戰報之中,已是將種誼之功奪為己功。

二人商議完畢後,豐稷無意識的向書案瞥了一眼,看見「鄉兵」二字,不由笑道︰「帥台又在為鄉兵之事操勞?」

石越點點頭,喟然嘆道︰「鄉兵一日不罷,陝西一日不能恢復。」

「朝廷諸公不能及此。」豐稷略一欠身,微微笑道︰「然則帥台操之過急也。」

「救民于水火,焉能不急?」

「欲速則不達。帥台為政,雖然不憚革新,卻向以持重著稱,豈不明是理?本朝之制,雖宰相不能專權。一令之下,政事堂、樞密院、諸部寺台、給事中,行文移牒,反復辯議,旬月不決,亦是常事。陝西鄉兵,數以十萬計,一朝罷之,朝廷焉能不疑惑?帥台策至之日,聖意固難測,而政事堂諸公則已各執己見。諸相真正帥台者,以下官之陋見,實不過司馬君實、馮當世二參政而已。恕下官直言,帥台便是寫再多的奏折,只恐亦無濟于事。」

石越苦笑數聲,道︰「李潛光先生亦曾為我言之。然義所當為……哎!」

「帥台何不折衷緩緩圖之?」

「苦無良策!」

豐稷起身,輕踱數步,皺眉沉思,忽然停步,俯身向石越說道︰「帥台欲罷廢鄉兵,何不從役法上著手?」

「從役法著手?!」石越反問一句,霍然眼楮一亮,騰地起身,擊掌笑道︰「相之所言甚妙!」他在房中反復踱了數步,苦苦思索,究竟要從何處尋一個借口,來改革這個弊政。

豐稷站在那里,望著石越,突然想起一事,忙說道︰「免役法不可以再行。」說罷又覺得自己不免杞人憂天,當下不由自失地一笑。

石越聞听此言,猛然一驚,只覺眼前豁然開朗,不由哈哈大笑,伸手指著豐稷,笑道︰「相之!相之!」

豐稷被石越一陣大笑,頓覺莫名其妙,又覺尷尬,只得隨著石越哈哈干笑了幾聲。

卻听石越笑道︰「相之知否?古今以來,役未有不擾民者,若欲役不擾民,除非免役!」

「帥台,萬萬不可!」

「相之莫急。」石越緩緩笑道,「王介甫之免役法,本府必不再效顰!」

豐稷不好意思的一笑,欠身拱手道︰「免役法未必不佳,只是若冒然再提,只恐朝廷從此多事。朝中有人欲復此政久矣,惟不得一籍口。畢竟新法諸政,只是‘暫罷’而已。」

石越擺擺手,笑道︰「我豈是孟浪之人。相之,可知役法之弊,最烈者為何事?」

「下官以為,本朝役法之弊,最烈者為衙前,次為弓手,次為里正、戶長。至于州縣曹司、壯丁、散從以及揀稻之屬,百姓受害甚微,此為難免之事。」

「正是如此。」石越點點頭,嘆道︰「本府巡視地方,詢問鄉老,亦頗得其情。衙前本是藩鎮割據之遺制,‘衙’者,通‘牙’也。其職為守護官物府庫,押綱運。自本朝立國,太祖皇帝罷藩鎮,選諸道精兵為禁軍,州郡所存廂軍,非老即弱,且數額亦銳減。于是地方守牧,點百姓為里正衙前、鄉戶衙前,而以廂軍為長名衙前。其後長名衙前亦漸有百姓充者。逮至今日,長名衙前久習于公門,熟知情弊,上下交通,竟有因此致富者。而國家有酬獎衙前之法,亦為長名衙前所獨佔,里正衙前與鄉戶衙前,難分一杯羹。蓋真困百姓者,里正衙前與鄉戶衙前也!」

「誠如府台所言。」豐稷憤慨的說道,「朝廷之法,家產值二百貫可充衙前。于是州縣差人,若百姓家中,雞、犬、箕、帚、鋤,只須值得一文錢,便要計算入內,又虛報浮增,只待算滿家產達到二百貫,便定差為衙前。入衙門後,上下欺壓,各種費用,便花去百貫。最苦者是押送綱運至京或者其他州縣,雇佣腳力、關津捐納所動用之錢物,一次至少三五百貫,大都要衙前自己掏錢墊付。萬一失落,更要賠償。又或者一人為衙前,本已充作場務,官府又要他去押綱運,只得讓家人來權管場務,自己去押送,而官府或又有差遣,于是一人為衙前,全家要服役。本家之農務,反倒荒廢。而若以家人管場務,未免生疏,若有失落官物,又須賠償……如此全家破敗,棄賣田業,父子離散,淪為乞丐者,比比皆是。現今京兆府內的乞丐,十之八九,誰不曾做過衙前?!」

石越倒料不到豐稷頗知民間疾苦,他卻不知道,百姓這般慘狀,此前宋之大臣,多有奏折論及,大宋朝凡是關心時務之官員,大多讀過。反倒是石越自己沒有時間去讀宋朝歷代大臣的奏章。

豐稷越說越是憤懣,又道︰「帥台可知弓手之苦乎?」他不待石越回答,便即說道︰「弓手之苦,在于役期過久,甚至是漫無時限。一朝為弓手,終身為弓手,竟有四五十年為弓手者!此害亦不遜于衙前。衙前、弓手、里正,惟里正為催賦稅,略有微利,然若地方有豪強拒不納租,則不免又有賠墊之苦!本朝百姓受困于役法者,或者寄田于豪門虛報逃亡,以避役法;或者故意浪費不敢勤勞增產;或者為減低戶等,親族分居;更為甚者,有為成為單丁,而寧可孀母改嫁,或者父親自縊以救兒子者!」

石越默然無語,為了逃避役法之害,父親自殺而救兒子,這件事他卻听說過,這是韓絳的奏折上所舉的事例,本是新黨為推行免役法而攻擊差役法的口實。宋朝之富裕,石越固然是親眼所見,親身體會;然而宋朝之貧窮,也是不可否認之事實。宋朝固然有前所未有的富裕的市民階層和縉紳階層,但是宋朝一樣有生活困苦不堪的農民!

既便不談論一個人類本身應有的良知,僅僅從純粹的功利主義出發,石越也不認為以中國如此龐大的國度,農民不富裕而國家可以真正的強盛。

無論表面上有多好看,那都只是用沙子堆成的城堡!

「里中一老婦,行行啼路隅。自悼未亡人,暮年從二夫。寡時十八九,嫁時六十余。昔日遺月復兒,今茲垂白須。子豈不欲養?母定不懷居?徭役及下戶,財產無所輸。異籍幸可免,嫁母乃良圖。牽連送出門,急若盜賊驅。兒孫孫有婦,大小攀且呼。回頭與永訣,欲死無刑誅!」

豐稷背手誦讀此詩,言辭淒惻,石越在一旁听來,只覺句句血淚,不忍卒听。侍立一旁的侍劍,早已是淚流滿面。

「這是?」

豐稷略覺奇怪的望了石越一眼,嘆道︰「這是盱江先生李覯的《哀老婦詩》。」

「原來是李泰伯。」

原來這李覯是建昌軍南城盱江書院的創始人,也是慶歷新政的著名學者,曾為太學直講。李覯去逝已久,不過他的學術觀點最近卻經常被各大學院、《學刊》所引用、闡發。他的《原文》、《富國策》諸文被一再重印。蓋是因為李覯早在十幾年前,就明確提出「人非利不生」、「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不僅受到王安石的贊譽,也被「石學」一派的讀書人所重視。石越本來不曾听說此人,因此自是沒有听過這首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哀老婦詩》,但是卻從《西湖學刊》上,看到過此人的生平。

豐稷雖然略覺奇怪石越不曾听過此詩,但是他也听說過石越的生平,便也不以為異,只是向石越拱手為禮,道︰「帥台若果能解民之倒懸,則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石越沉吟半晌,忽然抓起案上寫到一半的奏章,揉成一團,一把丟進紙簍當中,慨然道︰「罷鄉兵、改役法,本府必不敢辭!天下之事,當自陝西始!」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新宋最新章節 | 新宋全文閱讀 | 新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