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西風從蔚茹河兩岸的平原上掠過,遼闊的田野在靜穆的沉睡,即便是青蛙不知疲倦的叫聲,也無法將它從睡夢中鬧醒。此刻,某條潺潺流動的小河畔,燒起了一堆燃燒跳躍的篝火,在篝火旁邊,有幾個人影圍坐在一起。
「給!」篝火映出一張明瞠發亮的臉孔,赫然竟是曾經想要行刺石越的史十三,他拿著一串烤魚,遞到身著白袍的李清面前。
「想不到你行刺石越未曾得手,居然還能活著回來。」李清接過烤魚,輕輕咬了一口,似漫不經心的說道。
「你希望我死麼?」史十三的眼楮深遂不可測,他哈哈一笑,朗聲說道︰「我並沒有行刺石越。」
「哦?」李清的語氣並沒有十分的意外,只是細心的吃著烤魚,仿佛這是天下最難得的美味一般。
「你不意外?」史十三抓起酒囊,喝了一口酒,遞到李清面前,笑道︰「嘗嘗。」
李清接過來,輕輕抿了一口,只覺這酒入口香濃,而後味道極辣,竟是生平從未喝過的酒。他目光中不由露出驚訝之意。
史十三微微一笑,道︰「這是宋朝新出的酒,喚作酒露,為中原特產。西夏地處邊遠,只怕現在還沒得見。此次去宋朝,沒有別人的收獲,獨獨弄回來了一車好酒,種類之多,讓人驚訝。不過這種酒露,在宋朝似乎沒有甘蔗酒流行。」
「果然是好酒。」李清淡淡的笑了笑,又輕輕抿了一口,溫聲道︰「這種勁道,更適合西北男兒喝。」
「中原變化極大。」史十三吃起東西來,卻比李清要豪邁許多,咬了一大口魚肉,伴了一大口酒灌下,幾口便吞下肚中。「你若有機會回去看看,必然大吃一驚。現在汴京城中,流行一種四個輪子的馬車;宋人在馬蹄上釘上鐵掌,不再削馬蹄;若在汴京轉上一圈,就會發現多了許多學校,這些學校很多是王安石的幼婿桑充國所辦,竟是免費上學,不僅教讀書識字,還教刀馬弓箭,街上到處有人讀報紙,又有什麼‘圖書館’與‘體育館’,圖書館是給人免費看書,體育館就是專供人比賽,比弓箭,比武藝,比誰跑得快,跳得遠,或是比踢球藝……」
「是嗎?宋朝在改變他們的國策麼?」李清望著史十三,若有所思。
「我不知道。」史十三笑道,「我是個粗人,大字不識幾個。這次來去匆匆,能看到的也有限,甚至連白水潭學院都沒有去過。不過我感覺得出,宋朝現在好比大陽初升之時。在汴京,你會產生這樣的感覺——那如同是一匹充滿精力的小馬駒!」
「這魚的味道不錯。」李清沒有接史十三的話,顧左右而言它,笑道︰「听說熙河地方的羌人,本不吃魚。還是王韶教他們結網捕魚的。王韶現在如何?他也是讀書人出身,不至于走狄武襄的老路吧?」
「王韶現在還是樞密副使,只不過常常稱病。」史十三將手中的烤魚拿到火上翻轉,微熱了一下,一面說道︰「王韶在宋朝是沒有背景的官員,王安石下台後,他雖然功勛極大,但是到了朝中說話,不僅比不上文彥博、吳充這樣的元老重臣,門生故吏甚多;甚至也比不上郭逵,時時有人聲援。」
「郭逵?」李清笑道︰「宋朝整軍經武,兵部之事,有賴于郭逵。听說他與石越走得甚近,那麼將來還有高升之日。」
「不錯。」史十三也笑了笑,道︰「不過王韶也並非不理事,方才你說起熙河地區的羌人,可知道熙河羌人,十之八九,原是漢人?不過與中土隔絕久了,染上夷俗,竟然也以夷人自居了……」
史十三說到此處,微睨李清,見李清的臉色已經變了。他卻不以為意,只從容說道︰「因此,自王安石起,宋朝便已曾議論,要讓熙河羌化之漢人,化羌復漢。不過王安石罷相後,此議便罷,眼下卻是王韶在力主此議……」
李清冷冷的看了史十三一眼,目光中竟似散發著寒意,冷笑道︰「若以為教會羌人吃魚便是可復羌為漢,卻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李清雖然感于夏主知遇之恩寵,在西夏參預軍機,深受重視,平素里也似乎並不在乎是黨項人還是漢人,但是表面上越是顯得不在意,內心深處,華夷之防卻越是根深蒂固。他以一漢人,能得夏主之青睞,成為西夏的重要人物,心機城府,不可能不深,若是旁人話帶譏刺,他臉上絕不會有一絲一毫顯露出來。但是他既與史十三交同莫逆,話中哪怕是帶上這一絲半點的諷喻之意,也已足以讓李清變色。
史十三卻似乎只顧著吃魚喝酒,一面笑道︰「我不曾如你讀過那麼多書,但是也听人說過史書,也曾裝模作樣讀過幾天《春秋》,自有華夏以來,胡夷變成漢人的也有過,漢人變成胡人的也有過——若是漢人不曾變為胡人,孔夫子又何必說什麼‘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呢?可見東周之時,已經有中國入夷狄的人了。」李清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史十三卻只是指著腳下的土地又說道︰「不過天下之事,有時候也說不清楚。你看這塊地方,原本是中國的,現在卻入了夷狄。這究竟是夷狄入中國,還是中國入夷狄呢?」
李清心中的怒火,听到這幾句話,不免稍稍平息了一點。他疑惑的望著史十三,不知道他究竟打的什麼主意。一時間無緣無故用話語來撩撥自己,一時間又似乎只是無心之語。倒讓李清有點弄不明白了。但李清畢竟也算是博聞多識之人,立時說道︰「故遼主耶律洪基曾讓人讀《論語》,讀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一句,便沒有人敢讀。反是耶律洪基說,古時夷狄不知衣冠禮法,故稱之為‘夷’,現在大遼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所以也不必以這些話語為嫌。契丹雖是夷狄,卻也常常以中國自居的。」
史十三听李清說完,猛喝了一口酒,贊道︰「若如此看來,現在的遼主英睿有為,頗重儒教,凡宋朝之一切典章制度,無不留心,擇善而改,我等倒應當待之以中國之禮,而不便以夷狄視之?」
「理當如此。」
「你心中果真是如此以為?」史十三的語氣中頗有不信之意。
李清微微頷首,淡淡說道︰「這等事情,又何必欺騙于你。」
史十三笑道︰「我並非是疑你騙我,而是不敢相信。須知在宋朝,也有一個人與你有一樣的觀點。」
「哦?」李清嘴角微翹,露出譏諷的笑容,道︰「宋朝人也會將別國人當成中國來看待麼?」
史十三注視李清,含笑道︰「我也知你絕難相信,不過這人不是旁人,正是石越!」
「石越?」李清微覺吃驚。
「正是。我在宋朝時听人議論過,說石越曾經撰文,言道若夷狄用中國之禮法,學中國之文物,則與中國無異,中國便不當歧視他們……」
史十三將石越這番言論說出來,若是別人听到,最多不過以為石越故作高論,甚至鄙為書生之見,但是這話入到李清耳中,卻有伯牙遇鐘子期之效。李清入夏日久,雖然心中念念難忘的,是自己是漢人這一事實,但是他在西夏取妻生子,身居高位,又得夏主信賴,而他在宋朝,不過默默無聞之輩。可以說他人生的輝煌,與西夏是分不開的。所以一方面李清最忌諱人家罵他是夷狄,一方面他心里卻會隱隱意識到,自己現在的確是夷狄了!但是這卻是李清最難接受的事情。
李清平素讀書,最愛讀的便是《漢書》的《李陵傳》。他心中未始沒有以李陵自期之意,但是畢竟夏主秉常對他信任有加,人之一物,不能無情,讓李清為了一個自己又看不起又內心充滿羨慕與懷念的宋朝,而去背叛秉常,對于李清來說,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選擇。
所以,李清從《春秋》中找到了精神的依托,他希望能說服夏主秉常,在西夏國推行漢禮漢化,以此來贏得宋朝「中國之」的待遇,這也是對自己流落「夷狄」的一種補償,同時也可以做為一個政治口號,來與反對漢禮漢化的梁太後一黨斗爭,幫助秉常獨柄大權,報答秉常的知遇之恩。
這也是李清所能找到的三全其美的辦法。
但是身為漢人的李清也知道,即便是西夏真正的漢化了,但是在宋朝人的眼中,甚至在李清自己的心中,西夏依然只是夷狄。
華夏的正朔,在千年之後,也許並不在重要;但在熙寧十年的時代,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地,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都是重要的。
而這個正朔,此刻正在汴京城。
大遼國、高麗國、大理國、西夏國,甚至交趾那種小國,以及極遠的倭國,都喜歡自稱為「中華」,因為「中華」是文明之象征,是優秀之代名詞,是合法之基礎,但是無論表面文章如何,所有人都知道,正朔在哪里。
那種言辭之上的自負,不過是深藏于內心的文化自卑的表露而已。
對于這些,李清雖然經常在心中回避,但是他卻是明白的。
所以,雖然李清也會經常的勸說夏主秉常,告訴他中原的富庶與文明,希望他能在西夏推行漢禮漢儀,但是李清的心中,時常也會有一種無奈,一種感覺自己所作的事情,只是徒勞的無奈。
但是他還是在做。
因為無論如何,驕傲如李清,聰明如李清,內心深處,是永遠無法接受自己是夷狄這一事實的。
而此刻,從史十三口中,李清突然听說,在宋朝被視為學術宗師的石越,竟然說,如果夷狄能中國化,那就是中國,應當給予等同于「中國」的禮遇!
李清在這一瞬間,竟是完全怔住了。
「石越真的如此說麼?」
史十三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放下手中的烤魚,從身邊的包裹中翻出一本揉得皺巴巴的小書,遞給李清,笑道︰「我知道你不信,所以特意找來證據,這是宋朝的《國子監學刊》,石越的文章便在這里面。」
李清疑惑地看了史十三一眼,一把搶過那本雜志,快速翻閱起來。史十三只是含笑望著李清一頁頁翻過那本皺巴巴的小冊子,默不作聲。以石越的身份地位,給《國子監學刊》撰文,自然是排在前面,因此李清沒翻幾頁,便停了下來,目光定格在某頁之上,不再移動。
史十三這時候才悠悠說道︰「我之所以不再行刺石越,這便是原因之一,整個宋朝,能有這樣的胸襟氣度的人,也許只有石越一個。但是我相信,以石越的身份地位,他既然是對《春秋》經做出解釋,那麼此後就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有這樣的看法。另有一個原因,卻是我在潼關時,曾經無巧不巧的邂逅石越……」
「啊?!」李清听到這句話,立時抬起頭來,凝視史十三,問道︰「你見過石越?」
「不錯。」史十三微微點頭,便說起在潼關路上,遇到石越「作詞」的事情來。
李清默默听完,沉吟良久,不由抬頭嘆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史十三也喟然嘆息了一聲,抓起酒囊又灌了一口酒,說道︰「這樣的人,哪怕他是偽君子,我也想給他一個機會。我想看看他能做出什麼樣的事業,我想看看他有沒有辦法,讓百姓不再苦!」
李清沒有說話,只是抬頭遠望閃爍的星空,那墨色的天鵝絨一直沿伸至大地與蒼穹餃接的遠方,黑暗中,有無數星星正在散發著亮光,閃著磷色的光輝……李清沒有立場來評價史十三是對還是錯,但是如果換成是他,他也會願意給石越一個機會,看看石越究竟能做成什麼樣的事業,能不能走出歷史的怪圈……
與史十三談論著石越的李清,並不知道,就在這天晚上,在某處金碧輝煌的府宅中,也有人在談論他。
「爹爹!」梁乙逋戴了一頂尖錐形氈帽,身著蜀錦裁成的右衽交領長袍,袖口較小,用金線繡著花紋,捍腰則用絲綢制成,一雙烏黑的長靿靴,鞋尖上彎,如同彎弓一般。這是當時西夏貴族典型的穿戴,與宋人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宋人戴的帽子一般是平頂,而衣袖也更為寬松。西夏在元昊時推行胡制,禁止穿宋朝的絲錦制品,但是這樣的制度,很快就名存實亡,貴族們對絲綢錦緞的喜愛,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即便是大力鼓吹推行胡制的梁氏家族,若讓他們改穿皮制衣服,只怕也不可能。
梁乙埋只是看了梁乙逋一眼,用鼻子「嗯」了一聲,算是答應。他此刻,正全神貫注的盯著一幅宋夏邊境地圖屏風。
「兒子覺得,把李清放在前線,不是好事。」梁乙逋走近幾步,開門見山的說道。
梁乙埋沒有理會,手指從地圖上的綏州開始,往西南移動。
「若是讓李清建功,則他威名日甚,日後必然成為我家的威脅;若是他無能,讓宋人建成城寨,那麼爹爹的大計就……那座城池,能讓我大夏睡不安,坐不穩。」
「繼續說。」梁乙埋的手指在蕭關停了下來,他抬頭盯著梁乙逋,嚴厲的說道。
梁乙逋幾乎嚇了一跳,忙繼續說道︰「何況現在到處流傳謠言,說李清身在曹營心在漢。那些宋人常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梁乙逋說這句話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與李清,其實是名副其實的同一個「族類」。
「太後也派人來問了。」梁乙埋平靜的說道,「但是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當時也是沒有辦法,如果不用李清為帥,就要用嵬名榮,兩害相權,只得取其輕。」
「爹爹何不親自統兵?」梁乙逋建議道,「若爹爹親至沒煙峽,那麼就可以很自然的奪了李清的兵權。以爹爹之精通兵法,我大夏將士之勇武,宋軍可一舉擊潰!到那時,朝中還有誰敢對我梁家說三道四?」
梁乙埋心中一動,目光在地圖上不停的移動,突然,講宗嶺躍入梁乙埋的眼簾,不由為難的說道︰「我若走了,講宗嶺只恐有失。」
梁乙逋笑道︰「爹爹可曾听說宋軍在講宗嶺一帶有異常的調動?」
「這倒沒有。只不過……」
「只不過什麼?」
「細作探知,說是石越任命了一個叫何畏之的人,在環慶一帶教練鄉兵義勇,那何畏之人環慶一帶民間的弓箭社、忠義社中,簡拔了近千名勇武者,終日操練,道是日後可以回鄉教練,協助宋軍守土。但是我卻總覺得有點奇怪……」梁乙埋皺眉沉吟,半晌方說道︰「我總懷疑,石越對講宗嶺不會善罷干休。」
「這個簡單。」梁乙逋略一思索,即笑道︰「那個投奔過來的慕澤,十分善戰,讓他去協助守衛講宗嶺,可保無憂。」
「我看那個慕澤,也不是善類,未必是野利濟所能驅使得動的。」
「爹爹多慮了,那慕澤得罪了宋朝,再無回頭之日。他怎敢不乖乖听我大夏驅使?野利濟再怎麼說,也是大夏的將領,慕澤豈敢不听命?」梁乙逋顯是十分的不以為然。
梁乙埋沉吟甚久,難以決斷。
「爹爹要想想,究竟是李清這邊重要,還是講宗嶺重要?」梁乙逋放上了最後一根稻草。
「也罷!」梁乙埋終于下定了決心,「明日我便去天都山督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