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系統 正文 008

作者 ︰ 笑逸塵

知道師傅被抓後我和大海叔來到鎮政府見到李隊長,李隊長把我們讓進他的辦公室,一陣寒暄過後我們說明了來意想把師父調到劉家村批斗,李隊長鬧對象波浪鼓似的一個勁地搖頭,要知道自從抓了得到消息並師父,便馬上成了李隊長近期的工作重點。師父是這鎮上最符合批斗條件的人,把他放走,以後斗誰啊?而且鎮上的工作隊剛走,這封建迷信的牛鬼蛇神就給放了,以後工作隊再來咋交待?不管我們怎麼說提出什麼條件李隊長是堅決不放人。我們只能失望而回,再回去的路上我又去看了眼師傅,我我強忍著沖上去的念頭,和大海叔回了劉家村。我每天度日如年,除了早起鍛煉外就是和大海叔他們生產隊下地干活,我修煉更加的拼命了,時常弄得自己筋疲力盡。

轉眼又是一個月過去了,在這一個月里我也偷偷去找過師父,但事實師父都沒有理我,我知道我師父是怕別人知道我們的關系從而連累上我,每次我都強忍著沖上去的念頭,回到劉家村我修煉更加的拼命了。

這天夜里,打完坐正躺在床上閉目養神,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之時,忽然間感覺有人在隱約的在呼喚我的名字,「誰!」我趕忙一骨碌身從床上爬了起來,並暗暗的運功于雙手,身體半蹲像一只獵豹般的敏銳的打量著四周。

這是我才看清楚,在我前面的是一只巴掌大小的用黃符紙做成的紙鶴,我見此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後背一下子被冷汗打濕了。這並不關我膽子小,要知道這種能運用符紙鶴的法力最差也要在化氣成液後期,別看這化氣成液在上古時期屬于一般人物,但在這近代的末法時期化氣成液也算是一流好手了。我怎麼想到在這小小劉家村會有如此人物,而且在這特殊時期還敢使用法術找上我,我沒記得我的罪過這號人物啊?我暗暗的運功于雙手隨時作出撲上去的準備。

著在這時那只鶴忽然說話了,「小天!」嗯?這聲音怎麼這麼熟悉?這是師父的聲音?「師傅是……是……你?」我輕聲問道。

「臭小子連師傅都不認了?不是我還有誰深更半夜不睡覺來找你啊!」

「真是師父?」我還是沒敢放松警惕,要知道現在狡猾的妖魔鬼怪多了。我悄悄地都會了鑒定術上去。

符紙鶴︰中級法器,技能千里傳音每秒消耗10點真氣。持有人︰醉道人

還真是師傅!我忙松了一口氣,激動的喊道︰「師父!」多日的思念終于如噴泉般涌了出來。

「點聲音,你想把人全叫醒啊?」紙鶴嘴里傳來師傅的訓斥聲,不過師父的聲音也未有些顫抖。

我忙壓低聲音問道︰「師父你這是?你最近過得怎麼樣他們沒把你怎麼樣吧?ni這麼晚來有什麼事嗎?」

就憑他們還不能把我怎麼樣,我來這你當然有事了,不然還是來看你睡覺啊?好了時間有限,不浪費時間長話短說,以下我說的每個字你都要牢牢記在心里。事關本門傳承,你听清楚了嗎?」

「是!我听明白了」我一看趕緊正襟危坐,師父見此才緩緩的說道︰「小天!你可知道天下道門兩大主流教派!」

「傅你是說全真教和正一教?」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它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正式形成于東漢的中後期。與世界其它大型宗教不同,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在我國殷商時代,就以巫祝佔卜決疑難吉凶。兩漢黃老之學的興盛,為道教的正式形成創立了基礎。太平道和天師道的出現,標志著道教組織的形成。

實際上,道教由東漢黃老道時的方士已經開始向上下兩方面分化,一部分與民間宗教相結合,形成早期道教太平道之類的形式;另一些方士依然堅持方術實踐和養生理論的探索研究,其代表人物為魏伯陽,其代表作是「萬古丹經王」之《參同契》。

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種分化日益加劇。向上層發展者,則對早期道教形式進行改造,提出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其代表人物是東晉時的葛洪,其代表作《抱樸子》提出的修煉成仙的理論體系,將社會倫理道德思想納入其中,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

北魏太平真君年間山道士寇謙之在北魏統治者的支持下,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人稱之為北天師道。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則提出「祖述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弘衍二葛(葛玄、葛洪)」,總括上清、靈寶、三皇諸派經典,人稱之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儀範經此二人修訂後逐步定型,再由齊梁陶弘景充實神仙譜系,完善道教義理,敘述承傳歷史,對後世影響更大。

隋唐道教步入興盛期,一直至明代中葉均系發展時期。

從隋唐至北宋,國家基本處于統一狀態,道教義理不斷深化,相繼出現孫思邈、成玄英、司馬承禎、杜光庭、陳摶、張伯端等許多著名道教學者。

南宋金元民族矛盾尖銳,道教內部宗派紛起。金大定七年全真道由王重陽在北方創立之後,至元代受統治者的支持盛極一時。元成宗大德八年三十八代張與材天師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遂使南方符各宗派逐漸合流為道教正一派。其後道教,即以正一、全真兩大教派繼續傳承于世。

正一派與全真派的內容和承傳方式既有相同處,亦有不同之點。

相同之處是敬奉神團主體上一致,禮三清拜玉皇,持守三皈五戒,共同奉黃帝為始祖,奉太上老君老子為教祖。都認為首先要做好人,在經歷美好人生過程中不斷提升,修心養性,努力做度己度人的神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功德成神」。

正一派與全真派的不同之處也較為明顯。

正一派界于出世、入世之間,所以正一派道士多為入道形式,有俗家生活,許多道士習慣在廟觀中著道裝、誦經典、拜神靈、做科儀、畫符咒、接應十方善信;正一道士的神權主要從「壇」獲得,所以古代有「三山(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江西閤皂山)符」制度,現在「三山」之中的龍虎山已開壇授。

全真派是出家制度,按照全真的傳統要求,全真道士應該素食、獨身、不著俗裝、滿發大領,全真道士注重清修、主要活動都在廟宇完成,廟宇就是家;全真道士的神權主要從戒壇獲取,全真派有條件的十方叢林宮觀,現在均可以申辦開壇傳戒。

簡單來講正一修的是術,全真修的是道。雖然殊途同歸但在法術界和民間全鎮的聲望遠不如正一教。

「不錯!那你可知道正一三山?」師父又問道。

「師父可說的是茅山,龍虎山,皂g山」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後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宋嘉熙三年,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符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這便是茅山,龍虎山,皂g山人們後來把這三座山也稱作正一三山。

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造成的道教派系。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進展中央的別名。它的切實首創者是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傳承楊羲、許謐所傳上清經,專心搜求失散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寫了專程敘述上清派前期教義、方術及歷史的《真誥》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余卷道經,宣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漸漸完善。現實上,當初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間,以後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自陶弘景今後,茅山宗人才濟濟,其波及日漸放大,唐宋日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極得唐宗室的尊崇。他們時被禮請入京,或問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備受禮遇。朝廷又常為茅山宗建觀、賜田產,敕封茅山長生之林,阻止樵采、田獵。唐代社會上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當場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宋代茅山宗歷朝宗師多得宋室所賜‘先生‘稱呼,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于極盛。哲宗曾召他為皇後孟氏治病。紹聖四年,敕命江寧府將其所居茅山潛神庵擴建為元符觀。徽宗登基後,敕令擴建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度人經》《背靜經》《六甲神符》賜之。劉混康死後,徽宗追贈為‘葆真觀妙沖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信奉之嚴,未有盛于斯時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興盛數百年,始終為道教干流。南宋後來,日趨衰微,但仍繼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堅入覲元世祖,奉璽書提點道教,住持杭州宗陽宮,皇慶元年,仁宗授號‘隆道沖真崇正真人‘。其後,又有茅山道士張雨,以能詩善畫享譽于元晚期。元成宗大德八年,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總領三山符?,茅山宗上清宗壇合並入正一道。它作為道教的一宗,雖仍有繼承,但已是日薄西山了。據《茅山志》載,茅山宗共同嗣法宗師四十五代。第一代稱太師,第二代稱玄師,第三代稱真師,其後歷代皆稱宗師。嗣法宗師的絕大多數皆出身茅山鄰近的句容、丹陽、溧水、金壇等縣世代崇道的隱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陶冶。嗣法宗師的教授,宋徽宗從前,平常以楊羲、許穆、許?所傳上清經?為憑。自劉混康取得朝廷獎賞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劍後,嗣法宗師的傳法信物添置了印劍。現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仍藏茅山道院,為‘鎮山四寶‘。茅山宗信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首要繼承、攻讀楊羲、許謐、許?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經》,一同也兼習靈寶經、三皇經及天師道經戒法?。修持方式以思神,誦經為主,修煉理論在陶弘景時已大致組成,後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人的發揚而漸定型。茅山宗也倡議煉丹。該宗歷朝攻讀的《真誥》載有不少煉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華陽宮近處有陶弘景煉丹遺跡,梁武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煉丹藥,唐玄宗、宋徽宗亦對茅山道士煉丹極感興致。各代達官貴人、文人學士有吟詠茅山煉丹遺跡的詩篇近二百首。茅山道士在道內稱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觀修煉為主,並側重文化和宗教功德教養。攻讀道經,遵循法戒,執行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對照體系的教理和標準化的宗教儀軌。不少道士長于撰述,直到宋元日期。還有杜道堅、張雨以玄理詩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經懺道書》收有《上清大洞寶經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一部,《上清大洞寶?篇目》三十五部,《眾真所著經論篇目》六十二部;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茅山道書目四十部。該宗著述宏富,為早期諸道派之冠。在中國道教史上。茅山宗有著主要地位,它不但在隋唐日期成為道教的干流,況且對道教理論和修煉方術也有較大奉獻,組織法度也較完善。因此它在諸符?派兼並為正一道之前,能與龍虎宗、閣皂宗鼎立為符?三宗之一,並合此後,又能以小宗獨自承傳直至近代。

龍虎宗是由張陵後代以龍虎山為散布中央的符?派。關于龍虎宗的創立光陰,道書曾有兩種不同的記述︰《漢天師世家》稱建安二十年,張魯降魏,張盛南奔龍虎山嗣教;《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則稱西晉永嘉中,張盛入龍虎山嗣教。直至南朝時,始見史籍有張陵子孫之名和功績的記錄,如劉大彬《茅山志》卷十五記有張陵九世孫張玄真、十世孫張景?等十人。《道學傳》和梁簡文帝《招真館碑》記錄張陵十二世孫張裕居虞山(今江蘇常熟縣西北)招真館事,但這些天師子孫皆不居龍虎山。直至唐代中晚期,始有張陵後代居龍虎山的記述。《全唐詩外編下》有唐元和)初進士信州人吳武陵《龍虎山》詩中有‘五斗米仙真有道‘之句;徐鍇《茅山道門威儀鄧先生碑》稱,茅山道士鄧啟霞于唐咸通十二年詣龍虎山十九代天師,參授都功正一法?‘。十九代天師是張修,這解釋龍虎宗首創工夫約在唐中晚期。至北宋,龍虎宗開端顯現聲勢,期間有六位天師,受封為‘先生‘︰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為真靜先生,二十五代天師張乾曜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師張嗣宗為虛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師張敦?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師張景瑞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前後受封為正應先生和仁靜先生。元代更以政府名義認可了張陵子孫的‘天師‘稱呼,並給予管領江南道教的職權。元世祖忽必烈為滅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與龍虎宗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聯絡,張可大預言二十年後忽必烈將一致天下。忽必烈滅南宋後,為穩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領江南道教,以資拉攏。以後三十七代張與棣,三十八代張與材,三十九代張嗣成,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代代被封天師、大真人,主領江南道教。其職權首要是薦舉任免江南諸路各級道官及宮觀提點,奏請修建宮觀的賜額,還有權出牒度人為道士等。皇朝的寵幸為龍虎宗的進展供給了利于條件,使它在元代取得較大的進展。尤其是它的支派玄教進展更盛。至大德八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後,龍虎宗兼並另外符?派而為正一道,即進去它進展的另一階段。龍虎宗以符?見長,為道教的‘三山符?‘(茅山的上清?,閣皂山的靈寶?,龍虎山的正一?)之一。元代由龍虎宗正一教主統領‘三山符?‘後,統稱正一符?,江南民間信仰者頗眾。龍虎宗亦以齋醮儀式著名,宋元日期,諸多代天師都不斷受命為皇室設醮,或與其余道派首腦共有主領醮典,認為皇室祈福禳災。這一日期所出的齋儀之書,亦多出于龍虎宗道士之手,如出身龍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無上黃?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元代中晚期,龍虎宗雖與其余符?派並合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葉今後即蒼老不振。

閣皂宗為符?三宗之一。構成于北宋,傳播至元明。閣皂宗是靈寶派進展到以閣皂山崇真萬壽宮為流傳中央時代的別名。它本是靈寶派,但又是靈寶派進展歷程中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至于靈寶派進展到何時,才造成以閣皂山為散布核心的閣皂宗,眼前由于材料短缺,尚難確定,只能依據一些側面材料舉行剖析推測。最先,從閣皂宗推尊的各代祖師舉行觀察。《功德會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靈寶無量度人上道?靈寶源流》載有東華派所尊奉的歷朝祖師,其前段所列元始上帝、靈寶天尊、太華天帝,…徐來勒、葛玄、鄭思遠、葛洪、高斂之、陸修靜等,與道書所載靈寶經的教授體系大概相稱,故亦可視為靈寶派和閣皂宗所尊奉的祖師。中間,所謂元始上帝、靈寶天尊、太華天帝俱在神靈之列,徐來勒其人亦無考,皆可不論。但葛玄是靈寶派和閣皂宗非常尊重的祖師,據譚嗣先《太極葛仙公傳》載︰‘最終于閣皂山東臥雲庵,築壇立灶,以煉金丹。‘仿佛葛玄已在閣皂山教授靈寶經?了。鄭思遠(名隱)是葛玄之徒,葛洪之師,不詳籍貫,據傳記,其運動地有廬江馬跡山,霍山。葛洪,江蘇句容人,據傳記,其運動地有丹陽、洛陽、廣州等。陸修靜,浙江吳興人,入道後,先隱雲夢山,繼隱仙都山,曾游覽衡、熊、湘、九嶷、羅浮、巫峽、峨眉,晚隱廬山簡寂觀。凡此數人的腳印,皆與閣皂山無涉。因而,在南北朝從前,靈寶派是否傳入閣皂山,尚不清晰;但可確定,就是曾經傳入,也未組成流傳靈寶經?的核心,即閣皂宗在那個日期尚未展現。其次,從閣皂山崇真萬壽宮的進展歷史來視察。周必大于南宋乾道九年登臨閣皂山,其《記閣皂登覽》中雲︰‘按古碑,此(指崇真宮--引者注)本靈山(或作仙--引者注)館,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氣至此,掘地得鐵鐘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孫道沖始立台殿,賜名閣皂觀。…咸通中遭火,惟古鐘、玉像存。隋前,閣皂山建有靈山(仙)館,隋時又毀于火。聯結上述靈寶祖師之腳印來斟酌,似可驗證隋與南北朝前,閣皂山尚未構成教授靈寶經?的心髒之說基本信任。其後,唐初道士程信然僅在靈仙館廢墟上產生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孫道沖再立台殿,賜名閣皂觀,該觀始具規模。不見程、孫二人的傳記,故不知他們屬于何派道士。即便他們是靈寶道士,已在閣皂山教授靈寶經?,但該觀規模較小,好像尚未能成為教授靈寶經?的中央。以後咸通中,觀又被燒毀,南唐修復後,更名玄都觀,仍未轉變上述情形。因而,唐至五代日期,閣皂宗尚未造成。入宋後來,真宗改此觀為景德觀,後又經天禧四年和熙寧九年兩次大火,再焚再建,至政和八年,始賜名崇真宮,並賜給銅印,準予和茅山、龍虎二宗一樣獨自教授法?。據此,在政和末年閣皂宗已被官方承以為符?三宗之一,和茅山、龍虎宗鼎足而三了。但據常情推測,能獲得官方認可,平常應在道派的進展曾經相當老練,社會波及曾經對比大爾後。那末,該宗之造成似應在此前的某一階段。《茅山志?劉混康傳》稱,宋哲宗嗣聖(應為紹聖)四年‘別敕江寧府句容縣三茅山經?宗壇,與信州龍虎山、臨紅軍(今江西清江縣--引者注)閣皂山,三山鼎峙,輔化皇圖。的確證實在政和之前的紹聖四年,宋皇室曾經確認閣皂宗了。前面提到的周必大《記閣皂登覽》中,還記錄他在乾道九年游歷閣皂山崇真宮時,曾親眼看到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朝賜給該宮的‘四朝御書‘證實該宮已經取得宋太宗後幾朝的扶持,估模自宋太宗朝起,閣皂山崇真宮就漸漸組成為教授靈寶經?的中間,即閣皂宗基本組成于北宋早期。閣皂宗既從靈寶派傳衍而來,其大致信奉及所奉經書和方術,都與靈寶派相像。信奉神靈,已如前述。《靈寶度人經》仍是遵奉的首要經典。齋醮科儀仍備受注重。因為材料缺少,其承傳譜系當前所知甚少。周必大寫于南宋慶元二年之《臨江軍閣皂山崇真宮記》中,提到當初該宮之管轄王自正,知宮鄒時億,副劉惟允,度師陳處和等,但未記他們的傳代。《正統道藏》收有《勿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題曰︰敕賜高士右街鑒義主管束門公事閣皂山楊至質撰。文湊攏不見楊至質閱歷,其卷下《代臨安?章謝宰執》中,有‘遠若熙寧坡老居于是席,近而嘉定諫臣出于此途‘之句,嘉定為南宋寧宗年號,可知楊至質是寧、理宗時道士。現在他已任南宋王朝道教管制機構的右街鑒義,主管制門公事,地位是對照高的,推想他也許是閣皂宗的某代嗣法者或主要傳人,但因史闕有間,一時無從證實。南宋日期,閣皂宗的傳布景況,所知亦少。周必大在乾道九年所見到的閣皂山崇真宮,除殿堂外,有‘道士(住屋)數十房‘。他在慶元二年所寫的《臨江軍閣皂山崇真宮記》中,再記了崇真宮的狀況,建有金闕寥陽殿,昊天殿,正一堂,靖應堂,祖師殿,藏經殿,玉像閣等,並稱︰‘凡殿于旁翼以修廊,道士數百人環居其外。爭佔形勝,治廳館,總為屋千百間,江湖宮觀未有盛于斯者。‘可見在南宋孝宗、寧宗時,閣皂山崇真宮的規模甚大,道士人數也頗多,閣皂宗在當場是比擬興隆的。南宋詩人劉克莊曾為寧、理宗時一名閣皂宗道士楊固卿寫過一篇墓志銘,曰︰‘固卿,楊氏,名介如,豐城縣(今屬江西--引者注)梅仙鄉人。幼入閣皂山為道士。…學通倫類,道書外,禪宗方技之說,皆探骨髓,听者竦動。開禧間,薄游邊,畫策不售,歸山不復出。拾墮薪,煮三腳鐵鐺。或遺衣履,皆不受。嘗主清江相堂觀。一日,諸文士集觀中倡酬,視固卿一黃冠師,蓬鬢垢衣,置之坐隅,甚易之。句至固卿,朗吟曰︰‘酒量春吞海,詩肩夜聳山。‘坐皆駭伏。有詩百余,號《隱居集》。…固卿介潔高遠,凍餓自守,樂而不改,殆黔婁原憲之倫.入元今後,在元統治者的聲援下,閣皂宗仍在散布.

很好!」師父滿意的控制著紙鶴點了點頭,然後又嚴肅的說道︰「既然你知道正一三山na你可知道我怕還正一三山的聯系?」哦疑惑的搖了搖頭,好我就說你听「以下我說的每個字你都要牢牢記在心里。事關本門傳承,你听清楚了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天師系統最新章節 | 天師系統全文閱讀 | 天師系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