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唐 正文 門閥相關之七望五姓

作者 ︰ 听晴

歷史

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為尊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範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

編輯本段五姓

一、崔氏

崔姓在歷史上源于姜姓,相傳是炎帝的後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繼位後,把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于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公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二、李氏

李氏分為兩大支。

隴西李氏源自于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為理官,到了周朝時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師。其後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博陵崔、範陽盧、滎陽鄭、太原王並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于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郡治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柏人(今邢台隆堯),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魏晉南北朝時期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清河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支派繁多,文化鼎盛,官位顯赫。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于隴西李氏的大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趙郡李氏東南西三房始祖為晉朝的李楷。

三、盧氏

範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秦有博士盧敖,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範陽為郡望,後世遂稱範陽人。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國),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經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後,戰亂頻仍,政局動蕩,範陽盧氏受到打擊,官位不顯,部分成員入仕北齊、北周。唐初,李唐政權打擊山東士族,範陽盧氏暫時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復又崛起,先後有八位範陽盧氏成員官至宰相,進入政事堂議事。在婚姻上,範陽盧氏注重門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穩定在清河崔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幾個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兩家,北魏和北齊時期與皇室通婚頻繁,而隋唐時期未有與皇室通婚現象。在文化方面,範陽盧氏以儒學傳家,尤以盧植一脈為代表。

四、鄭氏

滎陽鄭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範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五、王氏

在中華百家姓中,王姓擁有最多的郡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

起源于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她開基于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國家、社稷上的力挽狂瀾而把這一家族推為天下名門。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門閥政治走向興盛,太原王氏既是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們曾封侯拜相,出將入相,也曾屢遭磨難,坎坷備歷。

歷盡興衰沉浮之後,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終還是憑借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流風余韻,厚積薄發,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形成大唐詩歌史上一個目不暇接的詩壇盛宴。

在重視門第出身的時代,一個家族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順應歷史潮流則興,逆歷史潮流而動則亡,縱觀太原王氏的興衰史,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很深刻,一個家族的沉浮不僅跟家教有關,往往跟社會的興衰有關,跟適應歷史潮流有關,「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現在的王氏更趨向于「不王而王」,這樣的生存哲學更有利于王氏的生存與發展。唐高宗的王皇後即出自太原王氏。

編輯本段七望

一、隴西

位于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巍巍隴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的隴西李氏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

隴西是李氏宗族的發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廢隴西郡,但「隴西」二字已作為大唐李姓的標志為世人所銘記。

二、趙郡

趙郡,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趙國(治邯鄲市)置趙郡。三國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復為趙國,治所由邯鄲移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西晉末,復為郡。

東晉十六國時,戰亂四起,群雄爭霸,疆域分割,趙郡數易其主︰永嘉二年(308年),劉淵遷都干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國號漢,趙郡歸劉氏,治所平棘(河北趙縣城南1.5公里固城村);石勒據襄國(今邢台市),稱後趙,九年(公元327年)置趙郡,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慕容雋建前燕,趙郡又屬慕容氏;苻堅滅燕建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趙郡為符氏所有;慕容垂建後燕,建興十年(公元395年)趙郡復歸慕容氏;慕容垂之子慕容寶立,拓跋 奪並州(今太原),圍中山,取常山諸郡,趙郡治所由房子移平棘,遂歸北魏。

隋朝,文帝進行了行政建置改革,把南北朝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改為州縣兩級制,其後,又改為州、縣兩級制。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為趙州。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趙州更名欒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趙郡。一直到唐武德初,罷趙郡為趙州

三、清河

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青陽(今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改為清河是我國張姓、貝姓、房姓和崔姓發源地之一。

遠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主的齊桓公佔領了這一帶,把甘泉改名貝丘,為齊國屬邑。戰國七雄相爭,貝丘地方為趙國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後滅齊統一中國,定天下為三十六郡時,將貝丘舊地劃出一部,另建了一個厝縣,歸巨鹿郡管轄,一直到漢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據《戰國策》說,張儀游說趙國"奉告齊使,興師渡清河",就是指貝丘的清水河。漢朝初年,把原來厝縣地從巨鹿郡分出來,以境內清水河為名,建立了清河郡。國,移治甘陵(今臨清東)。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張金稱、高金達起義于此。

四、博陵

概況︰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于今河北安平縣、深州市、饒陽、安國等地。

博陵一名的確在諸多人中還是頗有歧義的。歷史上究竟有幾個博陵,博陵到底指的是哪兒,還真是件一時說不清楚。中學課本中的注解,博陵在今河北定縣。而如今的蠡縣、博野、安平、深州、定州等地的街區、店面等,多有冠以「博陵」之名者。是博陵崔氏的發源地。

五、範陽

範陽是中國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範陽在歷史上所轄區域多有變動,約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從唐大歷四年(769年)起,所謂「範陽」則僅限于涿州範陽縣,為涿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州市。

廣義上的範陽有時和幽州通用。

範陽一帶是歷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兩晉時期,北方許多望族南渡後,其中相當一部分仍稱範陽為祖籍之所在。

其中主要有︰

1.盧姓,其中北魏時期的名門望族範陽盧氏即出于此。在今河北省涿州市有盧氏宗祠。

2.鄒姓、簡姓、燕姓的堂號為範陽堂,即來源于此。

3.苑姓、邵姓。

六、滎陽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其王室國滅後仍以鄭為姓,以故地滎陽為郡望。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歷經變遷入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七、太原

在今太原一帶有秦置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並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于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歷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于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毀于戰火。

晉陽古城東西長約4500米,方位為北偏東18°,面積約20平方公里。196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晉陽古城遺址發現數段城牆和三座小城遺址。近年還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在古城附近發現有一些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于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晉陽古城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時期城市的面貌。遺址出土的石刻造像為研究當時的文化藝術提供了資料。

宋滅北漢,毀晉陽,移並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宋朝滅北漢後,太祖認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大都在山西發跡,晉陽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燒城,據說燒了三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徹底被毀,當時死亡的包括晉陽城里無數百姓和官兵

春秋末,晉國大卿趙簡子家臣董安于築晉陽城,從戰國時期魏國《竹書紀年》看,「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阪、晉陽、封陵」可知,趙簡子所建晉陽城在蒲阪、封陵一帶,今永濟市境內。是不對的,趙卿趙簡子久居晉陽,是現在的太原,而不是永濟。太原以及發現了趙簡子的陵墓。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代唐最新章節 | 代唐全文閱讀 | 代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