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狂瀾 第二百三十五章 “鐵路危機”(二)

作者 ︰ 蕭聲煮酒

同時,宋育仁、甘大璋等川籍在京官員對國有政策的支持,非但沒能削弱反抗浪潮,反而激起更大的抗爭。10月25日,四川保路同志會把這些官員的舉動通過報告的形式向全省宣示,激起了商民更大的憤慨。盛宣懷向四國銀行借款修路的細則其實並不為中下層更多人所清楚。但當時,在東風社和革命黨的推動下,民情的激憤程度可想而知。朝庭投敵賣國,將鐵路拱手讓與外人之手——這是最簡單也最為人們所樂于接受的一種解讀。

政啟對王人文的征詢均未作明確答復,郵傳部也不能接受這樣的條件,郵傳大臣盛宣懷聲稱不可能取全國之財而補四川商辦公司虧損之資,載澤主持的度支部作為財政總管部門更是反對。

這樣,王人文就處在地方咨議局和朝庭的雙重壓力之下。一方面,川督王人文的陳奏受到政啟的漠視甚至斥責;另一方面,「其心至誠」在川省商民和同僚中贏得了的極大擁護,也使他極為珍視這種名節,也更為堅定自己的主張。這兩種因素導致他此後與朝庭漸行漸遠,終被罷黜,他身上的悲**彩也為商民的抗議運動增加了新的動力。

政啟遷怒于護理總督王人文屢違上意,辦事不力,遂放棄王人文,任命趙爾撰為四川總督。這位祖籍山東的漢人,在1903年5月隨四川總督錫良入川,設立行轅,派兵屠殺反清「平會」成員數百人,得號「趙屠戶」。此後會同黔軍鎮壓貴州紅燈教起事。1905年又入巴塘,鎮壓邊民叛亂。1906年授督辦川滇邊務大臣職,在任上實行改土歸流,頗有政績,推行屯墾、通商、興學、開礦諸事,促進文化、經濟繁榮。1906年12月任護理四川總督。

朝廷試圖利用他的鐵腕力挽狂瀾。

但在處理四川保路風潮方面,這位新任總督繼承了護理總督王人文的意見,並對王人文參奏盛宣懷表示欽佩,言稱︰「惟公正氣特識,萃于一身,實為豐所欽佩。」其後趙爾撰屢次奏朝廷重議「國有」之策。

12月31日,朝庭害怕事態失控,命趙爾撰解散包括保路同志會在內的各種群眾集會,並要求「將首要數人,嚴拿懲辦。」但趙爾撰並沒有沒有照辦,而是向京師發出電文表達自己的看法︰「若純用壓迫,反動轉增,于事未必有濟,而地方反受其弊。」

趙爾撰試圖用安撫的辦法化解矛盾,總督兩次親蒞已被朝廷斥為非法的川漢鐵路公司特別股東會,贊譽會眾「具愛國之熱忱」,意欲利用自己的地方督撫身份緩和群眾情緒。

與此同時,保路同志會的組織迅速擴大到重慶與川南。參加該會的成員都是各地商會、州縣頭面人物、咨議局議員,還有士紳、農工、學界代表,聲勢頗為壯大。

1907年1月下旬,原反對國有政策的川漢鐵路宜昌分公司總理李稷勛也改變看法,主張將川路余款納入國有路款,郵傳部擬派李稷勛繼續管理宜昌分公司。

「盛宣懷賣路于前,李稷勛賣路于後,是害吾全川之生命財產,皆二賊所為,吾川人必誓殺此二賊」的聲音隨即已經傳播開來。但盛宣懷並沒有對這種聲音立即重視起來,隨後與裁澤和起復的湖廣總督岑春暄等先後上奏,支持對李稷勛的任命,並獲政啟批準。

保路同志會並不認可,上書朝廷彈劾甘大璋、李稷勛等人。但在這個時候,保路同志會和川中紳商等在民主黨的立憲等仍力主溫和路線,勸導群眾「勿在街頭群聚」,「勿暴動」,「不得侮辱官府」,力戒暴動,前後持續了十余日。由此可見,他們需要的只是朝庭作出讓步,所謂的「保路運動」在這個時候並非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

趙爾撰表示願意代奏。但朝廷的反饋電文下達到四川,沒有作出絲毫的讓步,執意任命李稷勛為宜昌鐵路督辦。

當天下午,國民黨就開始在醞釀罷工、罷市,試圖給朝廷施加壓力,以便激化矛盾。

暗中的國民黨議員吳玉章代表吳商民來到總督府面謁趙爾撰,趙答道︰「若為郵傳部而罷市,則風馬牛不相及,若為川督而罷市,則爾撰自認到任無對不起川人之處,還請勉力維持。」

當夜二更,前任川督王人文到達股東會場,登時群情激昂。

1907年2月24日,特別股東會議決「自明日起,全川一律罷市、罷課」。兩天之後,又議決「以租股利息抵扣正糧,不納捐輸」。抗議運動自此開始出現越過立憲派人士原來所設計軌道的跡象。

大面積的罷工、罷市、罷課開始之後,立憲派並不願與官府決裂,號召群眾要進行理性的抵制,提醒市民勿辱罵官府、勿武裝暴動,告誡民眾「能守秩序,便是國民,無理暴動,便是野蠻」。並設有慈善局,救濟受運動影響的商戶、農民等弱勢群體。並且要求成都各同志分會保證治安,並與地方政府一起組織官紳商學聯合會。也就是說保路同志會在這時候還沒有明確提出政治訴求,僅僅是為了爭路權、爭路款,雖然各地同志會里已經夾雜有一些國民黨等革命黨成員,但領導層面主要還是由民主黨等立憲派組成的。

街道上進而出現了許多書有「光緒德宗景皇帝」字樣的靈位,並附有「庶政公諸輿論」、「鐵路準歸商辦」等招貼字條。民眾以「奉先朝遺旨」、「不準借用外債」與清廷相爭,因為批準鐵路商辦的上諭頒布于光緒在位時的1903年。

但是局勢的發展程度很快超出了立憲派的掌控能力。

四川保路同志會成立之後,立憲派中的不少人進行宣傳和動員群眾工作,試圖利用民情向政府施壓。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每當演說時,憤激不顧前後,則听眾歡迎。若果瞻前顧後,研究辦法,則眾極不滿。」

如果他們振臂一揮,抨擊朝庭「奪路賣國」,便輕易就激起人們的憤慨和附和,並且「愈演愈烈,已成風氣,不易執回矣」;如果研究可行性辦法,則必然會引起群眾的反感。

在一些地方還出現了搗毀地方官局和外國教堂的暴動。

第二百三十五章「鐵路危機」(二)

第二百三十五章「鐵路危機」(二,到網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華狂瀾最新章節 | 中華狂瀾全文閱讀 | 中華狂瀾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