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奉天皇姑區南部有座火車站,它就是皇姑屯車站。**
1907年,京奉鐵路從新民通到現在皇姑屯車站,當時名字叫京奉鐵路終點,後來又將終點站向北市場延伸,京奉終點改為奉天總站。
當時除了日滿鐵路外,奉京鐵路是唯一一條通往關內鐵路交通線,也是東北一條完全用民族資本修建起來鐵路,為當時主政東三省奉系軍閥張大帥鞏固東北實力,發展東北經濟並向關內擴張勢力範圍起了至關重要作用。
皇姑屯車站當時名為皇姑墳車站,後又恢復為皇姑屯車站。清朝末期到中華民國初,當時奉天市除沈河、和平兩區有建築外,其余地方幾乎都是菜園子、荒地、水泡、亂石崗,而皇姑屯由于鐵路開通,又是終點,所以經濟較發達,商賈雲集,僅商號、貨棧、藥房等有30多家,飯莊、油坊表店、銀匠鋪、刻字社、照相館、郵局等多處。
經濟發展促進了教育發展,當時皇姑屯學,都是奉天市皇姑地區較早學校,規模也較大。皇姑屯商會學建于1904年,校董事長是皇姑屯商會會長、裕同貨棧老板孟樹增;皇姑屯扶輪學建于1913年,是京奉鐵路局為皇姑屯和皇姑屯修車廠子女們創辦公辦學校;皇姑屯普育學,是一位姓王老私塾先生辦學堂,影響較大,現在仍有以普育學校名字命名胡同叫普育里。
皇姑屯還有皇姑墳、積善寺等,每年4月18日和逢五、逢十都有廟會。
由于當時繁華,加上車站地處交通發達,東臨當時繁華北市場商業區和三洞橋東側奉天總站貨場和張大帥開辦奉天紡紗廠,南靠日滿鐵路貨場,西向漸有工業雛形鐵西區,都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北靠進出山海關陸路要道,也是著名皇家御路,現在華山路,當年清朝為皇帝回盛京城祭拜兩座祖陵所修築。
所以在圍繞皇姑屯車站附近聚集了大批由關里逃荒來山東、河北及河南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