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六章書生談兵
王子晉得斬釘截鐵,極有氣勢。他是很有底氣的,這底氣不是來源于足夠經驗產生的自信,而是來自于所看過的架空歷史——凡是談到軍事問題,每個主角都是很王霸的!即便是開始不王霸,到後來也會很王霸的!只要拉起桿子來,搞一套電視上看過的普魯士軍官團啦、西班牙方陣啦、三灣改編啦、支部建在連上啦這些玩意,然後就會王霸之氣四射,所到之處無不臣服了!
況且,歷史上的戰績表明,明軍在援朝一開始確實是犯了輕敵的錯誤,首批入朝的明軍著實吃了大虧,一千多騎兵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李如松自己,在初戰平壤得勝之後,也受挫于碧蹄館,結果就此停下了進軍的腳步,改成和平談判了。
王子晉之前看到這里時,有一個帖子令他印象深刻。那位樓主較了這一場朝鮮戰爭和新中國建國後的朝鮮戰爭,很感慨地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李如松停下腳步的地方,和後世志願軍被迫轉入防守的地方簡直就沒有什麼分別!而後戰爭也就此從大開大合的攻防,轉入了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悶局。
現在有了機會,起戰爭本身,王子晉著著,就有點勾起了心中的遺憾,很有些想要改天換日的沖動。哪知他這句大言一放,李如松立時悶哼一聲,充滿不屑地瞥了他一眼︰「王秀才,別以為先生屬意于你,你就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了!你連一天行伍都沒有待過,一次戰場都沒上過,敢什麼勝敗?」
听听,這就是李如松!他這話中所透露出來的傲氣,可不光是針對王子晉的,要知道大明朝是以文統武,大軍出征時最高指揮權都是由文官操控的,而李如松這句話,差不多把這一條鐵律都給罵了進去,文官能懂什麼戰爭!
其實到這一點,王子晉也是深以為然,打仗這玩意,真的不能搞紙上談兵,你在家看過再多的兵書戰策都是虛的,唯有經過了實踐,才能把兵法落實到戰術實踐的層次上。教條主義這種事,歷朝歷代都少不了,哪怕是到了近代,參謀制度建立之後,看地圖量尺子打仗的指揮員照樣不少,吃虧的還是前線官兵。這種事,只有軍事科學和職業軍人制度發展了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通常大明朝那些較有成就的儒帥,也不會胡亂插手戰術指揮,而是選擇自己所能信任的武將擔綱,自己把控大局和政治層面,才會有所成就,如寧王之亂時的王陽明,如總督東南平定倭亂的胡宗憲,都是如此。
就連曾經被目為悲劇英雄、後來又飽受爭議的袁崇煥,不論他那些戰績有多少水分,有多少真實,起碼他確實把手下的兵將籠絡得較好,這就是成功的一個基本要素,內部組織人事關系理順了,激發出了手下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