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永樂時代 赤壁之爭 轉

作者 ︰ 清宵好夢

>

湖北赤壁市(原蒲圻縣)素稱湖北的南大門。赤壁山在赤壁市西北40多公里的長江南岸,是一脈相連的長嶺山。山上隆起的三座山包,頭部的叫赤壁山,中間的叫南屏山,尾部的叫金鸞山。

登上赤壁山頂,站在屹立于臨江絕壁之上的翼江亭里憑欄北望,江水滔滔。這里傳是周瑜當年指揮水戰的哨所。長江對岸就是烏林(在今湖北洪湖東北,長江北岸烏林磯),當年「火燒烏林」時曹操屯兵的大本營。不過那里早已沒有了樹林,只是一片江岸荒灘。

這又是一個存在爭議之地,因為關于赤壁之戰的地點,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蒲圻、黃州、鐘祥、武昌、漢陽、漢川、嘉魚。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嘉魚與黃州何者為是,其余四難以成立。

1.蒲圻︰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三種法,蒲圻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黃州︰還有一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3.嘉魚︰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前一二種爭議最大。

其中一股最強大的聲音,赤壁古戰場就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約40公里的長江南岸,與江北的烏林相對。近代以來,「蒲圻赤壁」已經成為史學界的公論,其主要根據是︰綜合《三國志》的有關記載,當年曹操南下的進軍路線是︰新野-----襄陽----當陽----江陵----赤壁。曹軍在長江南岸的赤壁初戰失利,由華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而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烏林和位于湖北監利東北的華容古道與《三國志》記載的赤壁----烏林之戰及曹軍敗退江陵的路線等地形、方位完全吻合。唐宋以來,在蒲圻赤壁、洪湖烏林的岩縫、地下發現了當年大戰的許多拆戟、斷槍、箭鏃等。最近幾十年來,又在蒲圻赤壁的地下發現了刀、矛、劍、戟、斧、箭鏃、銅鏡、銅錢等文物千余件。經考古學家的鑒定,證實這些鐵制兵器和銅鏡、銅錢,都是東漢晚期的遺物。這些都是蒲圻赤壁就是當年赤壁----烏林大戰的古戰場的鐵證。

第二種聲音,古戰場在今湖北黃岡(黃州)西北。這種聲音也是振振有詞︰曹操佔領襄陽後,只是派曹仁進據江陵,他本人則率大軍沿漢水直趨江夏(治所在今漢口),然後順江東下,在今黃岡(黃州)赤壁一帶與孫劉聯軍相遇。但此難以成立。首先,黃州赤壁本名赤鼻磯,後來才被稱為「赤壁」。《三國志》明明記載赤壁在長江南岸,黃州赤壁卻在長江北岸。其次,如果赤壁----烏林大戰的地點在今黃州赤壁的團風鎮,那麼,曹軍既敗,就應向北逃回許都或向西北退保襄陽,何必要往西南的華容道去受罪呢?再次,持此者以北宋大作家蘇軾(蘇東坡)貶謫黃州時寫下的名作《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為論據,認為蘇軾寫的就是赤壁古戰場。但是,蘇軾在《赤壁懷古》詞中寫得很清楚︰「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分明是,他只是听當地人有此傳,借此抒發對三國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樣的浪漫主義聯想,豈能當作考證的結論?

正因為這樣,長期以來,人們把黃州赤壁稱作「東坡赤壁」,或者「文赤壁」;把蒲圻赤壁稱作「三國赤壁」或者「武赤壁」。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順著赤壁磯頭陡峭的石級直達江岸,仰望峭壁上的「赤壁」二字,頗感壯觀。早在宋代,這二字就已鐫刻在峭壁上了,已歷經千年風雨的剝蝕和江濤的沖刷。在石壁上,還有一些字跡較的石刻,都是歷代文人雅士憑吊懷古時留下的詩文,大多已模糊不清了。不僅僅是中國文人喜歡在石頭上留下痕跡,希臘人也喜歡,不過他們在雅典衛城的石頭上所刻下的大多是他們自己的名字。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用了整整八回的篇幅,大書特書了「赤壁大戰」,創造出一個波瀾壯闊異彩紛呈的世界。他天才的想象力覆蓋了史籍對此次戰役簡單的記載,讓後來的人們信以為真,以致將與史實畫了等號。同時,由于羅貫中歷史地理知識不足,這一情節單元出現了許多地理錯誤。

赤壁究竟在哪里?羅貫中似乎並不清楚。第四十二回寫曹操奪取江陵後,「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西連荊、峽,東接蘄、黃,寨柵聯絡三百余里。」曹軍戰線綿延近千里,大本營在何處卻不明確。第四十五回寫周瑜率領吳軍「迤邐望夏口而進。離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曹軍則在三江口西邊。三江口位于今黃州赤壁以西50里的團風鎮對岸,依此敘述,雙方交戰地點就在黃州赤壁對岸了。第四十八回又寫曹操在大船上置酒設樂,「東視柴桑(今天的江西九江)之境,西觀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覷烏林」,不禁橫槊賦詩。這顯然是來自蘇東坡的《前赤壁賦》。盡管敘述矛盾,但他顯然是深受蘇軾作品的影響,誤把黃州赤壁當作三國赤壁了。

另外書中敘述與赤壁相關的地點時,還有許多錯誤和混亂。過去的人們是看三國戲,听三國故事,讀《三國演義》。只沉迷于華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了中的地理錯誤。在地圖發展到「一目了然」的今天,具備高水化水準的讀者,文圖相對之下再重讀它時,就能看到「赤壁大戰」中的地理描寫矛盾百出。這樣的錯誤就不能不影響接受效果了。但是,盡管存在這些地理錯誤,「赤壁之戰」的故事仍然洋溢著傳色彩,閃爍著智慧的光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回永樂時代最新章節 | 重回永樂時代全文閱讀 | 重回永樂時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