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勢 第四卷 逐鹿天下 【第203章】 棘手變局

作者 ︰ 月影梧桐

飛艇隊從空中望去,漫山遍野的都是人,有跑的人,有追的人,有趣極了。他們只負責追擊那些逃跑較早,較為密集的北洋軍,只要一經發現,毫不客氣地就是幾梭子,幾次折騰下來,逃跑的人不是被子彈擊斃,就是因為反復臥倒、隱蔽、逃跑而放慢了腳步,不得不成為護國軍的俘虜。馬瑞風為了鼓舞士氣,傳令凡活捉潘 楹、齊燮元的將士,記一等功一次,此令一出,追擊部隊的勁頭就更足了。

攻城戰中北洋軍被殲滅的人並不多,但在追擊戰中,可謂洋相百出,除了潘 楹及其貼身衛隊因為「先知先覺」,逃跑比較得力外,其余都惶惶如喪家之犬。齊燮元為了遮人耳目,換上了小兵的服裝,但這也沒有能幫助他躲過追擊,最終死在飛艇的機槍子彈之下。倒是後來為了尋找他頗費了一番功夫。整個唐山守軍,一共一萬來人,兩成左右跟隨潘 楹逃出生天,有兩成不走運的在戰斗中被打死,還有六成,基本都成為了俘虜。一等功是沒人立了,但再次一等的功勞立下的人就多了,有個護國軍戰士,因為是本地人,地形相當熟悉,帶領本班抄近路,硬生生地截住了敵人近百號人馬,喜得馬瑞風連連夸獎……

下午三點,唐山陷落的消息終于傳到了段祺瑞的耳朵里,震驚之余他也在思考戰局到底如何發展。唐山一失,京城門戶大開,無論是海路還是津浦路都被護國軍硬生生地截斷。他一方面惱怒于潘 楹、齊燮元的無能,另一方面又擔心局勢惡化。匆忙之下。他只能命令曹錕剛剛派出增援的第五旅改變作戰計劃。由增援唐山變成打通京津聯系,希望能夠在第五旅和沿津浦路北上的部隊南北夾擊下,重新奪回天津,將京畿戰局這盤棋下活。

南京城里,馮國璋、張勛還沒來得及享受奪城地勝利之情,就接到了段祺瑞嚴厲催促北上救援地電報。兩人本來是在中午時分得知秦時竹起兵討袁的,當時沒有太放在心上,認為南方大局已定。秦時竹此時發難,根本就不是好時機,因此也沒有多少心理準備。哪知剛剛拿下南京,連告捷電報都沒有草擬好,北方戰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接到這份十萬火急的電報後,眾人心焦歸心焦,心里卻有各自的小算盤。張勛的辮子軍軍紀極壞,打下南京後正準備大肆劫掠一番,豈肯馬上就走?就是張勛肯走。他的手下也不會答應,想當初他就是因為答應了部下打下南京後可以劫掠三天,辮子軍才格外賣力的;馮國璋地部下是老北洋了,拿下南京後他正想過過作封疆大吏的癮頭。豈能讓你段祺瑞說走就走,說增援就增援?馮國璋是個帶兵老手,他知道部隊剛剛激戰完畢,馬上通過鐵路轉運北上,只能是更加疲勞,不用說北洋軍本來就不是護國軍的對手。就算是,這番折騰下來,老虎也被拖成了病貓,因此他答應北上,心里卻有等等看、走著瞧的思想,美其名曰「就地休整」半日。只有靳雲鵬因為是段祺瑞的鐵桿心月復,當下顧不得疲勞。答應立即北上增援。眼看與到手的戰利品擦肩而過,第五師官兵甭提有多懊惱了。

懊惱和郁悶的人多了也就不值得一提。但有個人還必須提一下。誰?英國公使朱爾典。按理說列強此時尚未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根本也就不存在外交關系,更不可能有所謂的公使,但列強都是這樣,中國的太上皇做久了,從來都不曾有什麼尷尬。這一天,朱爾典收到了兩個不好地消息︰第一,秦時竹開始了反袁,組建了護國軍,英國在華利益陷入了不知所措的窘境;第二,他的老朋友袁世凱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為英國對華政策帶來了新的變數。

英國一貫以來就是袁世凱地後台老板,因而朱爾典能成為袁世凱的「老友」,無論是辛亥年的啟用、後來的逼宮還是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英國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的,由于英國是當時世界第一強國(至少大家認為如此),來自英國的和保證就格外有份量,而英國方面對袁世凱也格外有好感,認定他是英國在華利益最好地總代表,因而袁世凱也顯得格外有力量。《泰晤士報》記者莫里循是英國對華政策最好的吹鼓手,在他的字里行間總是充滿著對袁世凱的吹捧,認為他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強人,是中國最「杰出」的政治家,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文章就代表了英國地官方態度。

但眼下這個中國地「寵兒」卻讓他們傷透了腦筋。先是善後借款遲遲不能達成,雖然是五國聯合借款,但真正起核心作用的卻是英法兩國,在秦時竹和德國方面地有心拆台和日、俄兩國推波助瀾式的「配合」下,善後借款遲遲不能達成,妨礙了英國利益的制度性實現;其次是北疆勢力的橫空崛起,打亂了英國的如意算盤,經過山海關大戰,英國武官向外交部遞交的秘密報告中指出,袁世凱的北洋軍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是他們(指北疆軍)的對手,英國人著眼于這個實際,安排了承德「和平」解決方案,約定以唐山為界,本來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消磨掉北疆勢力,結果卻大失所望,國防高專建立後,英國教官團對用德國教法武裝起來的北疆國防軍戰斗力感到驚訝,認為北洋軍和國防軍之間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英國佬沒好意思承認的是「英國陸軍和德國陸軍之間的差距」。

對于中、俄大戰,英國人的心情是很復雜的,一方面希望中國人能遏制住俄國人的野心,確保英國也能在東北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又生怕北疆的力量過于強悍。唯恐動搖袁世凱政府地權威;再次是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朱爾典比大多數中國人更加確信宋案是袁世凱所為,這種事情是民主國家匪夷所思地,倘若英國公眾甚至議員們得知,都會強烈抗議英國對這樣一個政權的,換而言之,英國既有赤果果的殖民掠奪利益追求(商人精神),又有偽善的民主文明教化追求(傳教士精神),更奇特的是。他們居然還認為這兩者是不矛盾的。袁世凱的所作所為,雖然符合前一個目標,但明顯不符合後一個目標,因此他迫切希望這個過程結束的越早越好,如果拖延時日,必然引起知情地英國民眾不滿。

最後,也是讓朱爾典感到最氣憤的是,國防軍的進軍,打亂了他的制度性安排。實際上將英國從「太上皇」和「仲裁者」的寶座上推落下來,試想,唐山防線是在英國人的斡旋下建立起來的,某種意義上英國人其實為袁世凱提供了保證。這種保證曾經是大英帝國屢試不爽的要挾條件,任何要動搖這個條件的人都要考慮考慮背後站著地大英帝國,但秦時竹不信邪,輕輕一發力,徒有其表的唐山防線便土崩瓦解了,這讓朱爾典如何不氣急敗壞?

為了協調各國在華政策和利益。列強曾出台「各國一致」的政策,因此,如何在北疆起兵反袁這件事上做出反應,需要征求各方的意見,但朱爾典顯然失算了,各國雖然在面子上保持著對大英帝國地尊敬,但在骨子里何嘗不是一種看笑話的情緒呢。對朱爾典的詢問。德國方面的答復是這是中國內政。德國不便干涉,願意恪守中立;美國代表只是含含糊糊地表態反對一切戰爭。認為中國秩序需要穩定,需要維持門戶開放;日本和俄國原本就是反對袁世凱政府的,在東北也有各自的利益,此時巴不得北疆和袁世凱打得越凶越好,以便讓他們混水模魚,但英國地面子還是要給的,因此兩國公使假惺惺的表示,「事起突然,還需要報告本國政府後才能做出適當反應」;唯一一貫在對華政策上英國的法國比較積極,願意一起和英國發表聲明,但法國人很明確地告訴他,「鑒于歐洲局勢緊張,法國只能派出象征性的威懾力量而不能真正調集干涉部隊」,這一招徹底擊中了朱爾典的軟肋,讓他像個泄了氣的皮球癱坐下來,武力干涉中國內政地設想變成了泡影,他問過自己地武官,如果用英國部隊來對付,需要多少部隊,武官先是目瞪口呆地望著他,隨即面無表情地告訴他,至少需要五萬英國陸軍,而這個數字已相當于英國七分之一的陸軍部隊了,議會根本不會同意在歐洲局勢如此緊張地情況下,還要派遣如此數量的部隊到遠東去冒險。

到底怎麼辦呢?朱爾典陷入了沉思,秦時竹不是袁世凱,雖然他也懂得斡旋,懂得妥協,但毫無意義的恫嚇並不會讓他屈服,俄國人已經有了這樣的經驗教訓,朱爾典可不想再踫一鼻子灰,在東方人面前丟臉是很可恥的事情,對方會因此而永遠看不起你。

或者可以和秦時竹試著談談,看看對方究竟需要些什麼。雖然袁世凱是英國的寵兒,但這並不等于此人是不可替代的,隨著袁世凱的年歲日高,精力衰退,大英帝國遲早需要物色一個合適的人來坐他這個位置,在這一點上,秦時竹更加年輕,更加有活力,也似乎是一個更合適的人選。或者更明確的說,只要能夠保證英國的在華利益,朱爾典並不介意誰來坐這個位置。可是,他能?他行嗎?

朱爾典從清末就開始擔任駐華公使,能說一口不錯的中文,算得上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中國通,但他隱隱約約感覺,秦時竹這個人和中國的大多數人並不一樣,或者說,和他認識的官僚並不一樣。秦時竹也愛錢,他投資了很多企業,中國最大的財團就是在他的下建立起來的,但他不是那種舊時代愛錢的官僚,對于貪污受賄、權錢交易沒有興趣,對于奢華生活似乎也沒有興趣;秦時竹也愛權,他身兼數職,黨、政、軍一手抓,是名副其實的「北疆王」,但朱爾典以英國人特有的嗅覺感受到,北疆尤其是東北是中國民主氣氛最好的區域之一,各地紳商組成了當地議會,對于當地事務有很大的發言權,他們也許不能干涉秦時竹的行政,但卻能讓他傾听到地方上來的聲音,這次選舉充分說明了東北的民主建設,東北的議員選舉雖然幾乎被人民黨一手包攬,但任何不帶偏見的觀察家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種高率是真實民意的體現;秦時竹也愛軍隊,他將國防軍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每年撥出巨款用于維持這支龐大的軍隊,從某種意義上也帶有「秦記」的特點,但這又明顯不同于北洋軍中對袁世凱無限盲目的愚忠,用宗法教條(供長生牌位)來獲取士兵的忠誠在朱爾典看來是很可笑的事情,秦時竹用自己的魅力,特別是他的民族主義情緒感染了士兵,讓他們死心塌地地跟隨著他。辛亥年的戰事,前不久的中俄大戰讓他獲得了空前的度,愛國青年自發地投身北疆國防軍,這種民族主義情緒讓朱爾典感到有些恐懼,想要再上演庚子年的事變恐怕是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這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他具有了強人的外表,但又有不同于以往中國強人的本質,在他彬彬有禮的外表之下,潛伏著是一顆雄心勃勃的心。下午茶的時間到了,朱爾典還在思考著他的未來,甚至于怔怔地出了神,他的思緒還在于大英帝國在歐洲的死敵——德國。很明顯,德國和北疆之間有一種曖昧的關系,這種微妙之處不是政策老手是不能夠體會出來的,北疆和各國幾乎都保持著友好關系,但在表面的友好之下,和德國的合作是最耐人尋味。表面上看,英、美等國獲取了北疆利潤最豐厚的合作項目,比如電車公司、自來水公司、鐵路借款合同,但北疆和德國的合作更具有核心和命脈意義。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國勢最新章節 | 國勢全文閱讀 | 國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