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春節過後,大本營在西山召開戰略會議,這樣規模的戰略會議,除了逐鹿計劃制定並討論通過時曾經有過之外,也就是目前所具有的。
「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張紹曾照例做介紹發言,「經過近兩年的戰爭,無論是歐戰方面還是俄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是決定今後對策的主要依據。
在歐戰方面,由于美國的加入,協約國方面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已經遠遠勝過了同盟國,即便俄國退出協約國陣營,也無法抵消美國參戰帶來的因素。在具體戰事上,西線德國方面雖然仍然在邊境以外作戰,但協約國越來越接近德國邊境,根據我們在德國的軍事觀察員報告。德國的士氣下降得異常明顯,統帥部已經不再奢望取得勝利,而只希望能夠爭取一個體面的和平條件——按照私下交流得到的情報,德國方面願意讓出所有佔領的土地,而且願意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讓步。為此,德國內閣已經更替,連一直掌握軍事大權的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雙頭HL體系也分崩離析,魯登道夫將軍已經被解除了所有職務,新任首相已經前後兩次提出了停戰請求,雖然語氣還十分強硬,但底氣已經不足。
除了士氣和兵力,德國在經濟上也面臨著諸多困難。戰前儲備的戰略物資早就消耗殆盡,甚至于從俄國掠奪回來的一批也已經基本用完,因為稀有金屬的缺乏,各類武器制造被迫選用替代材料,質量和產量均下滑得很厲害。農業方面,情況更是嚴重,德國沒有足夠的糧食,沒有各類足夠的生活必需品——雖然按照布列斯特條約俄國要賠償很大一批,但布爾什維克本身就缺少那些東西,只能胡亂用沙皇的藝術品和古董抵償。
因此,我認為,德國已經打不下去了,最好的局面,德國還能撐到今年年底,最壞的局面,3個月之內德國就得投降——除非他們想滅亡。」
對戰局的估計,沒有出乎眾人的意料。畢竟,從歐戰爆發的第一天起,大本營就做出判斷,認為德國贏不了,區別只在于能支撐到何時,現在看來,距離最後失敗的時間已經很快了。在這一點上,大本營對此都有著共同的認識︰德國堅持得越久,對中國便越有利,但是,既不能讓德國認為中國故意在延長德國的痛苦,也不能讓英法方面認為中國故意在阻撓協約國取得勝利。
與德國的軍事交流,從1918年年中之後,已經陸續開始中斷了,這一點,德國方面也表示了理解,因為中國差不多已經把壓箱底的東西全部都掏出來了,而且,到了歐戰後期,質量並不是決定勝敗最關鍵的要素,德國人依然一如既往地在裝備領域佔據上風,但這種優勢已經為美國方面巨大的生產能力所抵消。
以空戰為例,德國人有著最優秀的飛行員和最先進的飛機,可是,英法生產的飛機雖然質量一般,但數量確實鋪天蓋地,只要德國飛機一升空,立即就是一大群飛機上去圍毆。即便驍勇如紅男爵這等人物,也敗在了英法的群狼戰術之下。
所以,秦時竹一說起歐戰形勢,眾人的討論便紛紛而至,隱然形成了話題中心。
正當魯登道夫準備最後一次覲見德皇,以便做出最後努力的當口,協約國方面已經在準備停戰條件了。按照文件的內容︰……德國人要從萊茵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上撤出去,將在萊茵河右岸建立一個廣大的中立區。德國還要交出一百五十艘潛艇,水面艦隊要撤到波羅的海港口中去。
協議的草案主要出自克萊孟梭的主張,他和福煦都認為,德國已被徹底打敗,他們會接受任何條件。由于沒有考慮到英國的需要,勞合.喬治毫不客氣地他給克萊孟梭寫了一封非常武斷的信,認為克萊孟梭態度變軟了,並且傾向于向德國人提出超過英國人想象的寬容條件。
勞合.喬治的表態來自于內閣會議上的壓力︰內閣就美國總統的和平條件爭吵得很激烈,內閣大臣們特別反對關于海上航行自由的內容,堅持要求對他們在海上遭受的損失進行賠償。威爾遜的代表豪斯在接到消息後諷刺道︰「如果英國人不小心的話,他們將會受到世界人民的厭惡。美國和其它國家不會心甘情願地讓英國完全掌握海上霸權,就象不讓德國掌握陸上霸權一樣。英國越快地認識到這一點,對他們就越好。」他甚至以嚴肅的口吻說,如果反對這一點的話,美國「將建立一支比他們強大的海軍,並且保持一支比他們強大的陸軍」。
在柏林,德皇會見了首相派來的代表,雖然他解除了魯登道夫的職務,但誰都看得出來,威廉二世只是迫于壓力而這麼做,那天的表現就決定了那番裝腔作勢。們帶來了解釋王最近的電報的一封信︰威爾遜的盟國永遠不會同意與德國皇帝、皇儲或魯登道夫進行談判。這三個人都必須下台,否則威爾遜將中斷談判——這就是要求解決魯登道夫職務的根源,只不過,現在的矛頭指向了威廉二世本人。
兩名使者懇求首相快作決定。僅僅是幾天,甚至是幾個小時以後,協約國停戰條件的照會就將發出,這些條件一定很苛刻。
這一會見使麥克斯親王非常不安,但是他仍然決定,在得到更多的情報之前先不采取任何行動。第二天下午,他又收到一份主張皇帝退位的要求。令人吃驚的是,這一要求來自馮.克利烏斯將軍。此人多年來一直是德皇的特別副官。他從比利時得到情報︰除非德皇退位,否則德國將必須接受嚴厲的停戰條件和一種嚴厲的和平。德皇必須作出極大的犧牲,以便拯救王朝和國家。
麥克斯親王異常激動,「我懇求您立刻去找宮廷大臣奧古斯特.奧伊倫堡伯爵,通過他的調解和支持(如果可能的話)來向陛下表明這種看法。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應該讓皇帝視為私人朋友和王權的棟梁的人先將這種體面的解決辦法告訴他。」
克利烏斯接受了這個任務,並且帶上了霍亨洛厄親王的信,但是宮廷大臣卻拒絕傳遞這樣的消息。他拒絕把這封信拿給皇帝看。皇帝不想下台,他剛把一項命令的文本送給麥克斯親王,命令中提出了新的憲政改革主張——「朕與左右群臣同意代議制議會之方案,決心盡力襄助,俾能全部付諸實施,深信此舉可造福人民。德皇現在乃人民之公僕也。」
時間已經異常緊迫了,奧地利的抵抗土崩瓦解,持續一周的維托里奧威尼托之戰成為壓垮奧匈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三萬名奧地利人戰死,四十二萬七千人即將被俘。
德國最後一個盟國完蛋了。在法國有二百五十萬美國人。麥克斯親王知道,他必須立即采取行動,必須有人去說服皇帝立即退位,這個人必須與皇帝有密切關系。奧伊倫堡和宮廷牧師馮.德呂贊德爾已經拒絕前去,當有人提到馮.克利烏斯將軍時,首相的精神為之一振。或許可以勸說他再去試一次。
但這位將軍直截了當地說,皇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退位。如果退位,那將意味著軍隊和帝國的滅亡。他態度的徹底改變使麥克斯親王大為吃驚,親王要他作出解釋。克利烏斯回答說,昨天他受了首相的暗示的影響,沒有表明他的真實看法。
親王氣憤地問道︰「是誰從布魯塞爾來到柏林要求皇帝退位,認為這是德國的最後希望,並且帶來了支持這種要求的文件,是你還是我?」
「閣下,是我,但是,情況和我原來想象得有很大距離,我不是一個偏執狂!」
親王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我現在去找誰呢?皇帝的朋友中有誰願意並且適合于去和皇帝談這件事呢?在柏林我找不到這樣的人。」——其實,最合適的人還有他自己。
當天夜里,奧匈帝國政府宣布,不用等待其它談判的結果,它準備參加關于和平問題的預備性談判……這實際上是無條件的投降,親王覺得,自己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得趕緊去見威廉二世。
此時,勞合.喬治還在和美國代表爭辯威爾遜十四點方案中關于海上航行自由的第二點——「如果沒有限制條件的話不能接受,除非把它寫進使英國人滿意的國際聯盟的憲章中去」。克萊孟梭加上一句︰威爾遜從沒問過他是否接受十四點。勞合.喬治聲稱︰「也沒有問過我。」他們兩人不無道理地都認為,這些條件只不過是呼吁公正的宣傳而已,而這種呼吁是極為含糊的。兩人都認為,不能批準這樣的內容含糊的條文,因為這些條文以後不但必定會給美國總統造成麻煩,而且會給德國人造成麻煩,德國人很可能會聲稱,和平條件違反了十四點方案的內容。
到這個時候,英國人的真正意圖暴了,英國人所反對的不是條件本身,而是條件為美國人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