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名稱。羌族起源很早,有歷史可考者最早見于殷商時的甲骨卜辭,從殷商時期一直到現代都有羌族存在。
「西羌」和「東羌」的名稱出現于東漢。由于兩漢以來對羌人的多次遷徙,到安、順二帝時(107∼144年),史籍中把居住在三輔(今陝西渭水流域一帶)、漢陽(今甘肅天水一帶)、安定(今甘肅鎮原一帶)、北地(今寧夏吳忠西南)、上郡(今無定河流域及內蒙古鄂托克旗一帶)、西河(今內蒙古離石)等地的羌人稱為「東羌」;
把留居在隴西(今甘肅臨洮一帶)、漢陽(今甘肅武山一帶)、金城(今青海河湟地區)及延及金城塞外的羌人稱為「西羌」。這種區分,只是在當時的地域分布上作了大致區分,其實很多東羌也來源于西羌,是由于西羌主動或被動的遷徙,才形成了東、西羌不同的地理分布。
從殷商時期到現代活動在中國西部的民族名。它的名稱據東漢應劭《風俗通》解釋說︰「羌,……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因以為號」。
現代學者認為,這反映了羌人最初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因而得名。《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籍所載的「羌氐」,常常連用或分用、混用。研究者一般認為,羌、氐同源而異派,也有人認為這是兩個族。
羌的來源,據《後漢書•西羌傳》說:「出自三苗」,曾被舜帝放逐。這系神話,可供參考,但不足為據。有史可考的,最早見于殷商時的早骨卜辭。甲骨文的羌字有︰□、□、□等寫法。據甲骨文記載,殷商時的羌又叫「羌方」,有兩大部落,一個是「北羌」,一個是「馬羌」。
他們活動的地域甚大,大體在今甘肅省的大部和陝西省的西部。羌人和商朝的關系時好時壞,壞時常發生戰爭。
公元前16世紀的商湯時,據《詩經》記載:「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說明羌人已臣服于商朝。商朝派羌人為他們放牧牲畜、打獵、種地,服多種勞役。到商朝晚期的武乙時,羌商關系破裂,武乙準備用「五族」的力量去征伐羌人,可見羌人勢力甚為強大。到商朝文丁時,雙方的關系又歸和好,羌人向商朝進貢。
羌人為姜姓,與姬姓的周人有密切的關系。大約在夏朝末期,他們與在今陝西、甘肅一帶活動著的周人部落世代通婚,周人首領古公□父的妻子叫姜女,是羌人第一位嫁給周人的女子,後人稱為「太姜」。
後來周太王和周武王娶的都是姜姓女子。羌人與周人結成了部落聯盟。商末時,商朝奴隸主統治階級腐朽已極。周武王聯合了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落發動了反抗商朝統治的起義戰爭,約在公元前11世紀滅亡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王大封諸侯,在異姓諸侯中,以姜姓貴族最多,齊(今山東北部)、許(今河南許昌東)、申(今陝西、山西之間)、呂(今河南南陽西)、紀(今山東壽光)、向(今安徽懷遠)、州(今山東安丘)、鄣(今山東平)、厲(今湖北隨縣)等都是姜姓的羌人封國。齊、許、申、呂等國是羌人中最早進入中原地區的,接受華夏文化最早,也最早同化于華夏族。
戰國時,河湟地區是羌人分布的中心。戰國初,河湟地區少五谷,多禽獸,羌人所居無常,依隨水草,以射獵為生,過著原始人類的生活。秦厲共公時(公元前476∼公元前443年),羌人爰劍被秦朝擄作奴隸,學會了農牧生產知識,後逃至河湟,教會羌人更先進的種田養畜技術,遂受到擁戴,被推舉為首領。
羌人稱奴隸為「無弋」,後他被稱為無弋爰劍。從爰劍起,其後世世為豪。至其曾孫忍為首領時,正值秦獻公(公元前384∼公元前362年)稱霸,武力至渭水源頭,忍叔父卬為避秦軍,率部眾越賜支河西遷數千里,與諸羌不相往來。忍及弟舞獨留湟中,忍生9子為9種,舞生17子為17種,羌人逐步興盛。
秦統一中國後,兵不西行,羌人得到了更大的繁息和發展。
兩漢時,僅爰劍的子孫分支就發展到150部,其余還有其他羌人部族。較著名的有先零、燒當、鐘羌等羌人部族20余種。羌人部落分布于中國的西北、西南的許多地區,大部分經營畜牧,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
漢初,匈奴強大,河湟羌人臣屬于匈奴。漢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時,為反擊匈奴侵擾,漢軍出征河西,開河西4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進軍湟中,西逐諸羌,築令居塞,始設護羌校尉,管理羌人事務。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漢宣帝遣後將軍趙充國率軍深入河湟,平定羌人起義,漢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王莽時,在青海湖周圍設西海郡,莽敗後其地被羌人奪回。
東漢初,復置護羌校尉,管理和鎮壓羌族部眾。東漢對羌人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不斷激起羌人猛烈的反抗。東漢時羌人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起義︰第一次始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延續12年,朝廷集兵力20余萬,耗軍費240余億;第二次始于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歷時10年,朝廷集兵力10萬,耗軍費80余億;第三次始于桓帝延熹二年(159年),歷時11年,朝廷耗軍費44億。3次起義前後綿延長達60余年,羌、漢人民深受其害,東漢王朝也因此而受到極大損耗,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東漢統治者在鎮壓羌人起義後,把降羌移置內地,本意為分而治之,以削弱羌人起義的力量。但統治階級對羌人殘暴的統治卻激起了羌人更大規模更多地區的反抗。
漢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至漢和帝(89一105年)時,西羌有6次較大的遷徙(見兩漢羌人遷徙活動),都是從漢西北塞外徙至塞內各郡居住的,多數迢徙都是統治者對降羌的強迫行為。作為羌人根據地的黃河上游、洮水及湟水地帶,古時森林繁茂,禽獸眾多,氣候雖干寒少雨,但土質肥沃,農牧兼宜。
從考古發掘所提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狀況來看,河湟的遠古文化亦僅次于黃河中下游,而不下于其他地區。所以古羌人在內地佔不住腳後,便轉移到三河地區居住和繁衍子孫。羌人與匈奴、鮮卑不同的是,羌人多與漢人雜處,因之羌人務農的成分遠遠多于烏桓等族。而羌人與漢人互相學習、貿遷有無、和睦相處時期也比較多。
《後漢書》卷87《西羌傳》有如下的敘述︰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後,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厘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不立君長,無相統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
其兵長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觸突,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強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王教修則賓服,德教失則寇亂。由上可知,羌人的優點是能吃大苦、耐大勞,而且勇敢善戰,敢于反抗強暴,缺點是種類分散,不能凝聚為強固的政治集體。所以進入漢末三國混戰局面時,羌人便成為割據者挾之以攻戰的工具。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人物—馬騰。馬騰,原籍扶風茂陵。其父桓帝時為天水蘭干縣尉,失官後,留隴西,與羌入錯居。家貪,娶羌女為妻,生騰。騰少貧,常砍材木負至市中售賣。騰身長八尺余,而性賢厚。
靈帝末,王國等及氏羌反漢,騰應募從軍,積功至征西將軍。與韓遂結為異姓兄弟,生有二子即馬超、馬岱,為什麼馬超如此神勇?這都是因為他留著羌族血脈,繼承了羌人基因的緣故,馬氏父子只是羌族中一個比較有名的一支,除此之外逐鹿中原的人中還有很多人與羌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麼說吧在西涼地區,羌族人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所以在這里不得不介紹一下西羌,到了羌王烏比能這一代,已經歷八代君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