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10日。星期六。
古城景區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文廟,它是東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廟,戰地16800平方米,內有狀元門、狀元橋、大成殿、論語牆、聖跡圖等,還有植物奇觀古柏育桐、臥桐成林。城內還有祖氏石坊兩座、城隍廟、將軍府、周家住宅,古城景區內的每一個景點,都在訴說著古城500余年淪桑歷史、風土人情和燦爛文化。
興城文廟,亦稱孔廟。位于古城東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與古城同齡。文廟共分三進庭院,500多平方米,東西寬43米,南北長175米;廟的周圍有高牆,東、西垣牆南端各配角門,東曰醯粹門,西曰觀德門。南面垣牆正中有一照壁與垣牆連立,東、西兩角各有一塊石碑,上刻「文武官員軍民等人至此下馬」,這就是從古至今的下馬碑。
入角門為文廟的第一進院,院落見方。此院南有照壁,北有欞星門突兀,為四柱三間三樓式、多房斗拱的木結構牌坊。中間坊額的「欞星門」三個大字,蘭底金字,筆力雄勁,文廟特色躍然而出。欞星門兩側配怪園月門,左右兩側各築碑亭一座,各亭原立碑碣三甬。
過欞星門,是二進院。院心有泮水橋(狀元橋)一座,下有拱形橋孔,拱架于池水之上,橋兩側有漢白玉雕欄,造型優美,作工精細,引人入勝。橋略偏北原有獨立花牆跨院,兩院內各建坐北朝南的祠堂三楹,東為鄉賢祠,西為名宦祠。名宦祠前有568年樹齡的古柏,基部交替萌生兩株梧桐,現有拇指粗。梧桐樹與柏樹生長點距地面25厘米,柏樹皮無損裂。
明代一條街即延輝街,國家重點文保護單位——祖氏石坊建于此。明代一條街自1984年至1987年修復。街面上共有商號店鋪120余家。店鋪的建築風格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築格局和樣式,整街建築有200多間,3萬多平方米。現今,明代一條街是興城市政府設立于此的「步行街」。徜徉在明代一條街上,你可感受到古樸典雅的濃郁氣息,各種商品琳瑯滿目。來一趟興城捎回幾件特色產品,也是十分愜意的事情,明代一條街會滿足您的旅游購物願望。
祖氏石坊就在古城內延輝街上。古城內延輝矗立著兩座宏偉壯觀的石坊。這兩座石雕藝術的瑰寶,猶如一首凝固的音樂,其優美的旋律時刻回蕩在古城內外,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兩座石坊相距85米。居南的一座是祖大壽于崇禎四年為標榜自己盡忠保主有功而立的,名為「祖大壽石坊」。上刻「忠貞膽智」、下書「四世元戎少傅」的橫額,背面橫書「廓清之烈」。此坊為灰白色花崗岩所造(該坊曾因妨礙交通,1972年經省有關部門批準予以拆除,1988年又將石坊復立)。居北的一座是「祖大樂石坊」。祖大樂于崇禎十一年,為顯赫揚威、宣揚自己功世高重而立的。此坊為赫色岩石所造。石坊正面橫匾題為「登壇駿烈」,楹聯為︰「桓糾興歌國依干城之重;絲綸錫寵朝隆銘鼎這褒」。背面橫匾為「亢勛初錫」,楹聯為︰「松如新慶善培于四海;琳瑯有赫賁永譽于千秋」。這兩座石坊全部是用陽文刻的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這雖與現實中二人叛明降清形成一種莫大的諷刺,但其藝術價值卻不容泯滅。那一筆一劃、一刀一式,都凝聚著勞動人民辛勤的血汗。兩座石坊造型大體相同,都是四柱三間五樓式,單檐廡殿頂。兩側柱下蹲大小石獅兩對,造型生動逼真,弓背昂首雙雙微作互相欲視之態。這些石獅子,當地人們都把它看成遇難呈祥、逢凶化吉的象征。幾百年來,每到農歷正月十五,全城的男女老幼都聚擁在石獅旁,以求模獅消災、祛病。因為以前就流傳下來一個風俗,誰模到石獅子的哪一部位,自己身體中那部位的疾病就會痊愈。祖氏二人為堂兄弟,祖氏「四世元戎少傅,世襲遼東督都」,祖大樂還是東晉名將祖逖之後。在明清寧遠戰役時,都是明朝將袁崇煥的部將,並立下許多戰功。明思宗朱由儉默許祖氏兄弟自行建立了兩座石坊,以示嘉獎。但後來,他們二人貪生怕死。叛明投清。乾隆皇帝東巡駐蹕遠時,看了祖氏兄弟的石坊後,曾寫詩譏諷祖氏兄弟。詩雲︰燧謹寒更烽候朝,鳩工何暇尚逍遙。若非華表留名姓,誰識元戎事兩朝。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晚上,興城南街人潮如涌,這些人來干什麼?都來模牌樓身邊的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