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農歷臘月,村民們便都開始感慨︰又到年了。語氣中對時光荏苒的無奈感溢于言表。
只有小孩子們最盼望過年,每天數著日子,日子也因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變得更加緩慢起來。
過年對大人們也許意味著忙碌意味著迎來送往意味著又老了一歲。
但對于孩子們卻意味著穿新衣戴新帽,意味著美味佳肴、煙花爆竹、走親訪友、熱熱鬧鬧也意味著壓歲錢和那令人欣喜的又長了一歲的成就感。
臘月二十三,在農村是「小年」,開始篜年糕,在灶台上貼「灶王爺」的貼畫。
然後就開始忙亂的趕著年集,在日常用品及吃食越來越豐富的熱鬧集市上置辦各種年貨。
女人們開始在集市上為大人孩子的選購著新衣服,購買各種過年用的雜貨。但新買的衣服只是讓孩子們試穿一下,便收了起來,只待大年初一那一天才允許換上新衣新襪子,好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男人們便整天圍著賣煙花爆竹的攤位轉悠,在震天響的鞭炮聲中聞著濃濃的煙火味道,選擇著價格和品種合適的大小爆竹。
此時的鄉村集市是最熱鬧的時節,大人孩子們喜氣洋洋的擁擠在集市上。各個攤位的小販都開始不遺余力的叫喊著,對聚攏過來的顧客熱情的打著招呼,跟正在挑選貨物的客人們口齒伶俐的討價還價。每個攤主都會竭盡全力的抓緊這個銷售旺季,賣力的兜售著自己的貨物,然後又抽空用賺到的錢去別處購買自家所需要的東西。
女人們開始變得異常忙碌和勞累,掃房、擦玻璃、收拾屋子、洗洗涮涮……
回娘家、串親戚,即使再貧窮的人家也要提著大包小包的禮物去該去的人家探望。舊社會的人們會把過年稱為「年關」,是因為有債主逼債,有各種關系需要拿錢來應酬。「大包干」以後,農民便把一年來從地里收獲的糧食及在地里見縫插針種植的平時都舍不得吃的花生、紅薯、瓜子及精心飼養的小豬、小驢、小牛、羊等動物賣給各色小販,櫃子里有留存的足夠明年吃的糧食,手里也有了票子,盡管依舊少的可憐,卻不用為怕第二年忍饑挨餓和零花錢不夠用而底氣不足了。
臨近年底的幾天,村里便整天鞭炮齊鳴了,男人們神采飛揚的比賽似的你一掛我一掛的放著鞭炮,平時靜寂的鄉村變得異常熱鬧起來。大人們嘻嘻哈哈的成群的站在胡同口胡吹亂侃著,小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捂著耳朵在胡同里追逐著,打鬧著。
女人們還帶著頭巾、圍裙在屋里屋外忙碌著,一鍋鍋的篜著雪白的饅頭、包子,放到簸籮里用布蓋好,以備來客人和自家過年後吃。屋里屋外也被打掃的一塵不染,即使再破舊的房子因為整潔都開始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
到了年三十上午,女人們用面粉熬好漿糊,男人們便把從村里寫毛筆字好的人家那求來的春聯貼在了大大小小的門框上,把大大的「福」字倒貼在水缸上,櫃子上。在大門口正對著的地方貼上「出門見喜」。連牲口棚門口都貼上紅艷艷的春聯,過年的氣氛一下子就被這些紅紅艷艷的春聯烘托出來。
只是家里如果有老人過世,在三年內按照習俗是不能貼紅春聯的,要貼藍色的春聯。這樣的人家三年里可以不用拜年,初一那天一般都大門緊閉,只本家幾戶人家互相串串。
到了下午,男人們便帶著鞭炮帶著自己的兒子跟本家的男人們一起去祖墳上燒紙、放鞭炮。歷來的規矩,女人們在這時是不能進祖墳的,但也有個把小女孩也會跟著一起去看熱鬧。看那些男人們在自家的祖墳前磕頭、燒紙,捂著耳朵听著被男人們放得震天響的鞭炮聲。大大小小的鞭炮聲響徹雲霄,連大地似乎都因這響動而發出一聲聲的震顫。由燃燒的鞭炮釋放的濃煙滾滾的升向天際,煙火的味道在四周不斷的蔓延……
家里的女人們正忙著涮洗鍋蓋、砧板、刀、面盆、 面杖、大大小小的篦子及廚房的各種用具。
張玉海的爸爸每年這時候都要奢侈一回,炸一大盆果子(油條),給自家的兒媳婦和左鄰右舍送去。女人們給饞嘴的孩子們一人一條的分點,剩下的便用來做素餃子的食材。
素餃子是用來給各路神仙上供用的,因為是冬天,便都是白菜餡的。配菜有果子、豆腐、豆腐皮、煮過的干粉,再撒把鹽,倒上香油,散發著香味的素餡總是讓張雲霞垂涎欲滴,忍不住用筷子夾點生白菜餡吃,被郭素英撞見又被點著腦門數落了一頓。
即使家里再貧窮的人家,過年也要稱上二斤肉,用來包過年的餃子和年夜飯時炒幾個肉菜。郭素英也按照慣例把一枚硬幣包進餃子里,誰不留神吃到就會討到一年的好彩頭。張雲霞眼巴巴看著母親把硬幣包進餃子,便在心里暗暗祈禱自己可以吃到這個帶硬幣的餃子。
過年對中國人來說,也許是最重要的節日了。團團圓圓、熱熱鬧鬧是人們在過年時最希望看到的場面。這時,各家不管是在外工作、打工還是學習的人們也都像倦鳥歸林一樣歸心似箭的乘坐著各種交通工具回家來了。
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擠在飯桌旁吃一頓熱熱乎乎的年夜飯,度過一個熱熱鬧鬧的新年是最令人開心的事了。
不管家庭生活多麼拮據的人家,都會在吃年夜飯時炒幾個熱菜,再溫上白酒。趕上沒電的時候,是最令人掃興的,只得點上提前在年集上買的紅蠟燭,來做照明用。蠟燭在平時是舍不得用的,平時都是點煤油燈,一般人家都會在連接里屋和外屋的地方鑿一個方孔,用來放煤油燈用。為了節省煤油,一盞煤油燈便可以供里外屋同時照明,但那光線的昏暗程度也可想而知了.
吃罷飯,男人們和孩子們便都跑出去,找人多的地方打打小牌或者一起追跑、嬉戲。女人們呆在家里看著最小的孩子,一邊磕著瓜子一邊听收音機里的節目。
不到晚上十二點,孩子大人的便自動都回家了。女人們開始抱柴禾燒火,一般都是用提前準備好的高粱的根做柴禾,寓意是新的一年如高粱那樣紅紅火火,如芝麻一樣可以節節高。
熱騰騰的餃子出鍋後,先用小碟子盛著素餃子,在外屋的供桌上擺幾碟,屋里的窗台上,炕頭上,灶台上分別放一碟。
男人們便搬著桌子放到院中,點上白蠟燭,焚上一把香,桌上再擺上三碟素餃子,焚燒幾張燒紙,對著這臨時的供桌磕三個頭,再到大門口放一掛鞭炮,這歷代祖先留下的儀式才算結束。
在吃這「長歲」餃子之前,男孩子們便開始給父母磕頭拜年,然後便可以得到父母每人給的一塊兩塊錢。女孩子是不用拜年的,但父母也多半會在吃飯前每人給個塊八毛的,算是慶祝各自長了一歲,這就是所謂的「壓歲錢」了。
這頓「長歲」的餃子但凡能吃東西的人都是要吃的,有的已經因為天太晚早睡了的孩子,在這時也會被大人哄起來,然後,睡眼惺忪、表情厭煩的吃個餃子。
吃罷飯,有愛打牌的男人便繼續三五成群的戰斗了,有的會一直玩到天色發白。
天剛蒙蒙亮,大人們便把孩子哄到自己的爺爺女乃女乃家,各自找本家的男人女人們成群結隊的圍著村子拜年了。因為張家村里幾乎都是張姓人家,即使不是張姓人家的所謂「外來戶」,也都和村里的人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拜年的人們幾乎是家家都去,踫到親近的輩分大的老人家,便要貨真價實的對著外屋的供桌,喊著對主人的尊稱磕頭拜年,進屋後還要對老人說幾句拜年的吉利話。
圍著村拜一早上年,男女的膝蓋因為不止一次跪到土里,便都帶著土了。
孩子們都穿戴一新的擠在女乃女乃家。張雲霞姐妹三個、張雲鳳姐弟及叔叔家的幾個小孩子,便在女乃女乃屋里打打鬧鬧著,或者掏出新衣服里的「壓歲錢」互相比著多少。爺爺女乃女乃也多少會給孩子們一點壓歲錢,但因為孩子太多,壓歲錢總是少的可憐。
初二便開始互相串親戚拜年了,大家都要提著裝著白酒、點心的籃子挨個親戚走個遍,自家也要準備好飯菜等待各自親戚的來訪。
互相串著吃吃喝喝幾天,等各自的親戚都串完了,男人們便開始成群的站到胡同口說著閑話,或吆五喝六的打小牌或坐在一起喝酒喝到天黑。
女人們也清閑下來,悠閑的串門子,坐在各家的炕頭上嗑著瓜子拉著家常,哄著孩子。
大孩子們用僅有的零花錢買了糖,玩著紙牌,輸了錢的小孩子便會不知羞恥的哭起來,或者耍著賴說「重來,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