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幽州之後,四人在永定河上租一艘船,順流而下這時的永定河水還沒有干涸,可以直接乘船去到南京可剛一上船,船夫就問道︰「這位先生可是古羽古羽大奇,回道︰「是啊可好像不認得閣下船夫笑道︰「是這樣的,幾個月前,有個叫牛盼春的人也坐過的船,當時給很多錢一幅畫像,說畫像上的人名叫古羽,如若以後遇到,不要收的船錢,還要把介紹給戒台寺的住持證弘方丈古羽心中一「咯 ,又是牛盼春,上次的信上還說在南越,這一下又到北遼無奈一笑,只得說道︰「也罷,那就請帶們去見這位證弘老丈吧
于是船夫駕著船順流而下,約兩個時辰,便在一個渡口登岸,往西走不遠,就看到一座寺廟,這就是戒台寺這戒台寺位于京西的群山之中,素以樹木繁盛、花香怡人聞名「戒台二反映這座寺廟是以律宗為主的,這也充分體現出游牧地區佛教的特點
古羽等人隨那船夫來到戒台寺,剛走進大門,一個沙彌卻將玉霜攔住,說道︰「阿彌陀佛,本寺規定,入寺須得素顏,這位女施主不能進去玉霜一陣臉紅,忙道︰「……不知道今天要進寺廟,可是哪里有水讓洗洗沙彌指指遠處一顆松樹,道︰「那下面有口井,去那洗吧玉霜道聲多謝,忙不迭地跑過去
乞伏順卻有些不以為然,道︰「們這些禿驢,管天管地,還管們夫人的妝扮古羽忙拉開,勸道︰「佛寺畢竟是清修之所,們這些紅塵中人來此本就是擾清靜,若再著濃妝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敬這寺中的沙彌即能有此覺悟,可想而知,證弘方丈乃是不世出的高人有心討教些佛法,今晚就在這寺中借宿不願與僧人為伍,不如先去找那位老朋友吧,安排好們進城的事,明天來這寺中接乞伏順猶豫道︰「可如果離開,萬一……古羽一笑道︰「難道還怕跑不成與相處也有一段時間,應該知道的性格既然答應們的事,一定會辦到,絕不會半途而廢乞伏順想想,道︰「好吧,那現在就走,先生一切心
剛一走,玉霜就回來,頭上身上弄得都是水古羽輕輕一笑,替她拭拭臉上的水珠,道︰「霜妹真個是出水芙蓉啊,怎裝扮都是那迷人說得玉霜又是一陣嬌羞古羽又讓紅香拿干的汗巾替她擦拭,以免著涼,這攜著二女進戒台寺
北方的建築多以雄奇著稱,可這戒台寺頗有些鬧中取靜的味道滿寺的松樹,將殿堂亭閣掩映其中,也就憑空多出幾分清寧來人在其中徜徉,更覺心也隨之靜下來
那船夫顯是這里的常客,直接就將古羽人帶到方丈室室門口的沙彌听說是求見方丈的,阻道︰「方丈師叔正在坐禪,不能見客古羽道︰「那們就在這兒等著然後轉頭對船夫道︰「多謝送們來此,一會兒們去見方丈,有事就先走吧船夫點頭而去
古羽人便在這方丈室外等候那方丈出關紅香聲問古羽道︰「羽弟,牛盼春為什會介紹這位方丈給古羽道︰「香姐忘們要如何能幫乞伏于勇洗清沉冤、將錢家大娘救出牢籠紅香恍然大悟,道︰「哦,明白要做到這些,必須要向整個北遼的刑罰體系挑戰要挑戰就要有所憑借,而佛家的戒律則是上佳的的選擇所以羽弟想來這兒取取經古羽道︰「不錯一听那船夫大哥說到戒台寺,就有心來此這戒台寺看上去香火不旺,可它是北遼最著名的律寺,其方丈證弘律師更是聲名遠播,以前就常听老尚贊也不知這牛盼春怎會如此知心意,不過反正幫也不是第一次,就欣然受之吧
一邊說話一邊等候,不覺就過一個時辰玉霜畢竟是一雙金蓮腳,終于有些站不住古羽見狀,索性拉著二女席地而坐,又說些悄悄話逗二女開心來發時間
又過大半個時辰,方丈室的門這緩緩開,一位身著大紅祖衣的白須僧人走出來古羽人皆是通曉佛寺規儀之人,一看即知,這二十五條的祖衣乃是只有方丈大德能穿著的莊嚴僧衣,是最隆重的禮服古羽當即明白,這是證弘方丈用最高規格來迎接己如此的高僧大德,對己竟這般看重,古羽不由得心中一陣激蕩
于是,人立即站起身來,向證弘方丈恭恭敬敬行一禮古羽道︰「後學古羽古為儀,久聞證弘律師法名,今日專程攜內前來拜會,還望證弘師不吝賜教證弘雖已是耄耋老人,但佛相莊嚴、面容慈祥,令人如沐春風只見雙合什,宣聲佛號,說道︰「施主就是破揚州奇案、解中原亂局、除西川匪患、守大邑孤城的那位少年奇老衲听說有少年來訪,卻不想竟是如此尊客讓位久候,罪過罪過請到齋房用些茶水,老衲隨後便來
于是古羽人被沙彌引至齋房紅香得空對古羽道︰「這位證弘師一見即知是當世大德,羽弟今天可以好好向問道古羽微笑道︰「沒錯老尚曾說,證弘律師的學識不在老師之下,今天能得向當面求教,必使一生受益來北遼能有此番境遇,也不枉此行
說話時,證弘已走進來,又命沙彌奉上清茶,這盤膝坐上首向古羽微一頷首,開言道︰「古施主果然是氣宇軒昂,觀的面相,日後必是大有為之人古羽忙謙道︰「律師謬贊後學目前不過是被軟禁在北遼,還不知何年何月方能月兌身,更不敢奢望‘有為’二證弘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其實無為,無為即是有為古施主已深諳此‘中道妙觀’矣
古羽也是一笑,道︰「只知天台宗的所謂‘中道妙觀’,是從介于假與空、宏與微之間的狀態來看待整個世界,卻知之不詳,還望律師為開解
證弘道︰「古施主是儒門弟,闡說佛法卻用儒語,倒也別有一番滋味所謂‘中道’乃是圓教要旨圓教以圓融觀為基本教義‘觀’者假、中、空也‘假’即是說一即一切,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真如幻化而來,不過是一個‘一’而已‘空’即是說一切即一,世間一切事物皆可回歸為‘一’,其中空空如也‘中’即是說一與一切皆著于世,不可或缺,世間一切事物既是‘一’亦是‘一切’此觀須圓融于的本心中,即是‘一心觀’之法
「那這‘一心觀’有何妙處呢
「無此觀,則一切皆著相只這觀互融于心,方能蕩除見思、塵沙、無明惑之相
「有些明白這觀之法,就是說看待世間萬物都要從個不同角度同時入因凡人在這塵世之間,目不能兼視、耳不能兼听,就會產生迷惑,再加外界人事有意欺瞞,往往被騙而不知,心中徒生無明煩惱只有從這假、中、空個角度同時審視一件事,方能不為這塵世所迷,遠離貪、嗔、痴毒
「古施主果真是慧根獨具,出言不凡哪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