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雀宮 第一卷︰陽光少年 趙括平反2

作者 ︰ fengxue

(三)長平大決戰對于長平之戰,秦國可謂煞費苦心。秘密調白起入軍,並且明令,敢有言白起入軍者斬,這就讓趙括一直以為自己的對手是王齡,這對于他的決策不能不說起了一定的影響。趙括入長平後,趙軍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進攻。這從大勢來講,趙國在長平大決戰前已經先輸了一籌。然則這不是趙括,或者孝成王,或者趙國群臣的錯,這是形勢所逼。趙國不能拖,趙國需要盡快結束戰爭好騰出手來進行二次變法,守不得,退不得,所以趙國只能選擇主動進攻。如果有人覺得趙國當時守下去或者從上黨撤兵更好的話,在下很願意听听高見,但請拿出十足的證據。白起制定的策略是誘敵深入,一軍插到趙軍背後截斷趙軍與邯鄲的聯系,一軍插到趙軍主力與趙軍長平糧倉石城中間,切斷趙軍糧道。秦軍在首戰中不利,前沿陣線失守,損兵三萬余,折校尉兩員。王齡率二十萬秦軍後撤。此戰秦軍佯敗是肯定的,但傷亡卻不是能控制的。一戰三萬余的傷亡可謂不小,秦軍從闕于之戰後還未曾有過。在下以為這反映了秦趙兩軍士兵至少戰力相當,而趙括的戰陣能力要強于王齡。也是基于此戰,趙括更覺得王齡不是對手,因此敢帶兵猛攻。常有人嘆趙括不懂軍事,看不出是秦誘敵之計。在下以為,就算是個平凡百姓,比如在下,都能想到有可能是誘敵之計,會小心防著,唯趙括想不到?趙括想不到,八都尉自殺來提醒,趙括總能想到了吧。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秦國秘密換將的陰險。趙括不知和自己對陣的是戰神白起,如果知道的話,趙括還會輕敵嗎?在下以為,趙括熟讀兵書,古今戰例輕敵而敗者不知多少,趙括豈會不知輕敵二字的危害。之所以率軍猛追,一是趙括從心底里不忌憚王齡,覺得就算是誘敵之策,最終還是要靠戰陣搏殺,縱有些許計謀,從排兵部陣到隨機應變,王齡當不如自己。二是趙括沒有看通透長平的地形,長平谷底,雖大而平整,然四下看去卻是出口極少。四下出口用兵堵住,任軍隊無數也難以通過。我想趙括到長平戰後期應該已經看通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趙括在被圍初期不做拼命突圍,而是用戰車結成圓陣固守待援的原因。在下以為,秦國秘密用白起為將是左右長平之戰結果的最重要原因。先來看秦國為這個計謀的前期安排,先是白起稱病一年,而後戰國各地傳出白起將死的傳聞(很佩服秦國做間諜工作的),而後是山東各國的使節在賄賂秦國重臣後得到白起的確不行了的內部消息。秦國可謂煞費苦心。當時的戰國,和白起堂堂之陣對決,可以獲勝的話都已經算是奇跡,何況是如此,哀哉趙括,一切都在秦國的算計中,你從領上將軍印的那一刻起,結局就已經定了。趙括在猛烈經攻秦軍壁壘四日未果後發現後路已經被秦軍截斷,當即回師,要打通包圍。而秦軍又立刻傾巢觸動拖住趙軍。此時趙括可能真的開始冷靜思考和體味孫子的那句,兵者,死地也的道理了。在其後的戰役中他的排兵部陣是很出色的。用三分之二的軍隊頂住傾巢觸動的秦軍,用三分之一的軍隊分作兩隊交替輪換猛攻秦軍穿插部隊。可以想見幾萬秦軍在趙軍十余萬部隊猛攻下形勢有多緊急,但最後竟頂住了,秦軍前期穿插部隊和後來逐步增援的部隊傷亡達到了十之七八。然而趙軍終是沒有打通糧道。趙軍在趙雍胡服騎射後都是胡服輕裝,身背三日干糧,數斤馬女乃。所以在短期戰役中,趙軍幾乎不需要後勤。這也是為什麼趙軍在被圍完全沒有糧食供應的情況下還可以用自帶干糧撐那麼久的原因。趙軍隨後連續數日猛攻都沒有成功,而後趙括收攏軍隊死守。趙括在被圍後的算計是要守住,不能被破。趙國舉國之兵在長平,趙勝和孝成王一定會新征軍隊或者列國一定會派兵來救。因此他駐起車城圓陣死守。然而在新一輪的外交戰中,已經圍住趙軍的秦國更是無人敢來挑釁。而秦昭王又征發秦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男子給長平前線送糧,又征發新軍繼續插入上黨與邯鄲中間,使得邯鄲新征數萬趙軍來救卻始終不得通過。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是兩國舉國之戰。可以想像當時孝成王和趙勝,秦昭王和範睢有多急切的關注戰局,兩國使成來往列國打外交戰有多忙碌。然而一天天過去,援軍還是沒有等到。趙括開始命令殺戰馬了,戰馬對于古代戰爭的重要性就不多說了。然而在戰馬吃完後又是什麼呢?終于,趙軍開始出現了人相食的局面。趙括知道趙軍已經瀕于崩潰的邊緣。趙括開始組織剩余部隊的精銳做最後的突圍,他把部隊編作四隊,輪番進攻突圍。在最後的四天進攻損失慘重且沒有成功後讓我們試想下趙括的心里在想什麼。趙軍數十萬將士命將喪于我手,得讓他們活著出去,我趙括要讓他們活。然而我趙括卻不能做個投降將軍,那麼,只有我死。可以想像在最後時刻趙括不願穿鎧甲,赤膊上陣,並且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被秦軍強弩擊穿身體時的慘烈;也可以想像趙括在最後一剎那看到對面帥旗上打著一個「白」字時心里的滋味。原來和我作戰數月,最後打敗我的是戰神白起…心里面應該有不甘,心里面應該有興奮,心里面應該還有蒼天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堂堂正正與戰神一戰的嘶喊,然而一切都結束了,從這場戰爭一開始就注定的失敗沒有意外的發生了,天下莫能當的戰神依舊是戰神,年僅二十八歲率領五十萬軍隊與強秦一戰予敵重創的趙括,也已經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想當日在王宮里怒斥趙豹是何等英氣逼人,夜訪孝成王承上請戰書時是何等豪邁,邯鄲城頭君臣率百姓送別時,一聲「臣甲冑在身,不得全禮」又是何等威武,可歷史就是這麼無情,再才俊,再威武,失敗後也注定是罵名。如果當時孝成王點的不是趙括,如果當時秦軍換將白起被趙括提前知曉,如果,哪怕是運氣好一點,石長城穿插的秦軍被打潰了,那整個歷史就要都改寫了,也許今天史書上會記著戰神趙括,也許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了,可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誰還會記得那個曾經的趙括呢,也許只有野史上記載的一段「白起使人尋趙括尸體不得,後收其衣冠厚葬,並取括之佩劍自用」可以讓人些許察覺白起對這位年輕將軍的敬意了。******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月復中無食,以人充饑而斗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事後,範雎謂秦昭王,長平巨戰,大勝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趙國的這次拼死反擊,給秦軍造成巨大傷亡。長平大戰後,秦國不僅沒能乘勝滅掉趙國,反而數次被其余五國痛擊,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陽郊區,二十多年之後才恢復元氣。(當然這也與白起不願領兵作戰有關)最後一點;「我今天還談的是關于秦國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戰術和戰略,國力雖然極為重要,但是請大家別忘記了,秦國的強弩的威力,秦國在戰國後期是唯一發明強大弓弩機的國家,秦國的弓弩威力極大,射程最遠。從長平之戰就可以看出,趙括率兵突圍時,身中十余箭,由此可見秦國弓弩的威力。我曾經數次調查當年秦國大戰六國的戰場,挖起了許多箭,六國的箭早就腐爛了,只有秦國的兵器和箭保存完好,由此可見當年秦國打造兵器的技術遠遠勝于其他六國。而且,我還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秦國的箭尾有三個箭羽,三個箭羽互成一百二十度,而其他六國只有一個箭羽。(注︰現在的導彈都有三個尾羽哦,為了保持飛行穩定。)為什麼秦國要用三個箭羽呢?經過我們家族的多年研究,發現有三個箭羽的箭在空氣中飛過時,飛行最穩定,不容易發生方向偏移,可以精準的射到目標,而其他六國的箭羽就不行了,在飛行過程中容易發生方向偏移,甚至導致錯過目標。而且我發現秦國的箭身和箭頭都是三稜錐形的,為什麼要用三稜錐型的呢?我想大家都明白,如果三稜錐型的箭頭和箭身射入人體內,如果拔出箭頭,會血流不止。這種三稜錐型的箭威力是極大的,而其他六國的箭卻是扁平型的,就算射入人體內,造成的創傷也不會太嚴重。這或許也是秦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優勢之一。趙嫣然的看法震驚了所有的人,就連楚相玉也震驚不已,明月導師也吃驚,良久才道︰「趙嫣然同學說的非常在理,雖然,最後趙國還是敗了,但通過以上幾件事情大家是不是對趙括有了一個新的了解,至少不能那麼肯定的認為此人就是一草包將軍了。這是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戰爭,雙方的勝負因素,並不是我們今天幾篇文章就能說明的。各國關系,地理戰略,戰術特點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戰將的謀略相對來說並不是唯一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應該看到秦國的內政改革比趙國強,不應該把失敗的責任都推給他一個人來背。眼見還不一定為實,耳听就更不一定就是真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銅雀宮最新章節 | 銅雀宮全文閱讀 | 銅雀宮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