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 卷一 男兒當掌權 第二百二十一章 吏制變革(二)

作者 ︰ 小八哥

載淳听了胡林翼的話,就很快的準了胡林翼對五地的安排,讓吏部尚書全慶與左都御史綿森沒有任何反悔的的機會。

載淳接著又說道︰「地方之上,就先以五地為試點,在京城之中,就全面進行變革維新吧。同時在大清的各大報紙之上,也要著力宣傳此事,另大清的所有子民對此事也要先有一個了解。張之洞的謙政公署也已經將人員都配齊了,先在五地試行起來吧。」

載淳一言就將此事定了下來,直到此時,軍機領班大臣曾國藩與外務部尚書領戶部尚書李鴻藻才明白了胡林翼的用意,兩人也同時露出了笑容。

而吏部尚書全慶與左都御史綿森也自以為得計,心里也很是興奮,都準備大干一場,來就此進行翻盤。

此事在各大報紙登出之後,引起了很大反響,由其是在眾多的學子只中。大清經過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基本上在大清的每個縣都已經有了兩到三所蒙學,多到已經達到十幾所,雖然離普及都育還有很遠,但于咸豐末年相比,讀書識字之人已經不知翻了多少倍。

學子都是容易接觸新鮮事務之人,並且對西方的社會情況也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對此事都舉雙手贊同。這些學子們都積極的在各大報紙上報表觀點,並且還自發的組織起來到各地演講,與百姓們解說載淳吏制變革維新的目的與政策。

這也是載淳刻意的引導而為,他吸取了光緒戊戌變法的教訓。變革為新不只是朝廷的事,這是關系到成千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讓他們都知道,都明白,都支持自己,那自己就不會再感覺勢單力孤。

這也是載淳為什麼沒有一上來就變革維新的原因。一是大部分官員們肯定不會支持,二是百姓們也不知道,弄不好還會事得其反,被地方官員所利用,使百姓們身受其害,那時的變革維新肯定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而此時的載淳,通過幾次戰爭,已經在軍中立有決對的威信,牢牢的將軍隊掌握在了手中,這是變革維新的必要工具。再有就是載淳一直再進行著小變革,使百姓們能體會到好處,讓百姓們明白自己的變革為新肢使他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這樣他們也會支持。

再有就是載淳提前成立了象警察總署、謙政公署等有效的監督部門,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避免他們陽奉陰為,借機殘害百姓。

最後就是載淳的稅改,有了大清海關總署與稅務部做為堅實的厚盾,即使地方上出現一些亂子,對大清的財賦收入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經過近年的基礎現設,以及投資等,同治九年從年初九月份,一共九個月的時間,海關總署與稅務部已經收繳賦稅近兩億兩白銀,這可比咸豐年間兩的財賦收入還要多,所以載淳現在是很有底氣的。

在進入同治九年十份後,直隸、湖廣、陝甘、四川、閩浙五地已經開始了官制改革,雖然有一定的阻礙,但總體來說,載淳還是可以接受的。

載淳一面關注吏制變革之事,同時將胡光墉、喬致庸、高玨召進京來,同時召見的還有外務部尚書領戶部尚書李藻、曾國藩等眾機軍大臣。

因為隨著大清現在財賦收入的不斷增加,白銀已經不再適合做為流通貨幣了,所以載淳將這些人都召了過來,商議發行紙幣的事情。

現在的大清有兩大銀行,一個就是胡光墉的大清發展銀行,另一個就是在載淳的扶持之下,由喬致庸與高玨一手創辦起來的華夏銀行。

載淳在這幾年之中,在加拿大與南非開采的黃金也儲備近三千噸,做為金本位幣的黃金儲備,也勉強夠用了。

同時這兩家銀行在大清百姓中的信譽也是極高的,所以載淳是準備由大清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並由兩家銀行代為向外流通,並且由兩家銀行將白銀慢慢收籠。

載淳為了支技兩家銀行,將大清各地的賦稅由大清發展銀行代為流轉,而所有官員的俸祿則由華夏銀行發放。這樣也可以使官員們的收入相對透明化,如果有灰色收入也很容易發現。

載淳與眾人對紙幣之事進行長達半個月的廷議,最終才定了下來。載淳同時也吸取了自己委造英磅的教訓,將後世的一些可行的防偽手段也引了進來,加大了防偽性。

最後就是對紙幣的命名之事,有人提出叫金元,這樣就直接說明了是金本位幣。有人說叫清元,這樣讓人很容易知道這是大清發行的紙幣,也讓世界更加認識大清。最後所有人都集中在了這兩個名字上。

載淳對這兩個名字都不太滿意,說道︰「金元,這個名字又些太俗氣了,並且在歷史之中還有一個金國,容易讓別人產生誤會。而清元,這個名字不吉利。」

載淳為什麼不願意用清元這個名字呢?其並不象載淳說的那個不吉利的借口,而是覺得‘清元’這個名字帶旗人的色彩太濃厚。載淳正在一點點消除這些呢,甚至待時機成熟之後,連大清這個名字都要改了呢,又怎會在這上面再給自己找麻煩呢。

載淳又接著說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龍就是我炎黃子孫的圖騰,所朕覺得還是用‘龍元’這個名字比較妥貼一些,即能在萬民之中體現出神聖來,也能表明這是我大清的錢。」

眾人听後,都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也覺得這個名字卻實更能體現出大清紙幣的意義來。

再定完名字之後,就是定發行紙幣的面值問題,這個載淳就沒有再讓這些人費腦筋了,直接說道︰「朕看面值就分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一套龍元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眾人對此也元作何異議。然後就是討論龍元的圖案問題。眾人也是各說不一,有說印龍的,有說印皇城的,有說印五岳的,有說印黃河的。

最後曾國藩說道︰「依臣看,這龍元的正面就印皇上的頭像,背面就印泰山,象征泰山封禪之意。」

這些人一听到到曾國藩將皇上的頭像都搬了上來,還有誰再反對呢?所以龍元之事也就此結束,同定于同治十年開始正式發行,在發行之前,也是在大清的各大報紙先造聲勢。並且祥細說明了防偽之法。

載淳等人在為大清紙幣最後的發行做著最後的準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最新章節 | 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全文閱讀 | 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