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 卷二 開疆擴土 第一章 守制

作者 ︰ 小八哥

同治十一年春,也就是公元一八七二年,在大清的土地之上,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是對吏制進行了變革,載淳再次祭起奢刀,對一部分貪官污吏殺頭的殺頭,罷官的罷官,大清的貪官污吏們經過此次的大清洗,有近三千多人下馬,使天下為之震動。

同時載淳又啟用了一批新人,這些都是載淳經過多年的儲備,是各大院校的高尖人才,經過幾年的歷練,雖還略些有一些稚女敕,還也可以為任一方了。載淳就是想用年輕人的干勁、沖勁,使大清獲得生機,打破這種官場的沉苛陋習。

這些年輕人雖然難免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在大方向上還正確的,不會對載淳的政策進抵觸,同時也能接受新鮮的事物。

此套吏制在大清經過半年的推行,已經深入了人心,這些個年輕人每天都干勁十足,充沛的體力,就是他們的資本。並且他們不會去禍害百姓,這也是百姓們最看重的。

載淳現在需要的就是時間,有了時間,這些人才會慢慢的成長起來,才會漸漸的成為大清官聲的中流砥柱,那時才是這套吏制成功之時,而現在還象是一棵下在茁壯成長的小樹苗,需要良好的環境。

同時大清的幣制改革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也已經推行下去,在民間已經基本得到認可,白銀也大慢慢回籠,這也是讓載淳最為欣喜的事情。

就在大清一片欣欣向榮之時,忽然在湖南傳來前軍機領班大臣曾國藩薨逝,海關總署副署長曾紀澤、科技部的曾紀鴻、蒙古總督曾國荃等人相繼上折,請按禮守制。

這讓載淳感到有一絲的突然,同時象曾國荃、曾紀澤、曾紀鴻現在都身處要制,怎能輕易離去。

守制,出于古喪禮,家中父或母記亡後,兒子或長孫心須在家守孝三年,弟一年。在此期間,不得參加考試,任官去職;不締結婚姻,不娶不聘,夫妻分居不合房;不舉行慶典。如不能慶壽、給小孩辦滿月或百日等。

此時的大清正在西北的新疆、北部的蒙古、東北三省布防,與俄國大戰一觸即發之時。身為蒙古總督的曾國荃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將蒙古各部基本穩定,現在這個時候是不能出現一點亂子的,曾國荃又怎能離去呢?

而曾紀澤身為大清海關總署副署長,也是身處要職,大清海關可是肩負著大清賦稅的三分之一還要強,如果與俄國戰爭一起,就是澆錢的時候,曾紀澤又怎能離去呢。

曾紀鴻現大雖然還很年輕,但在科技部也是身處要職,也不能輕易離去。

載淳在收到幾人的奏折之後,並沒有立即批復,而是召集的總理李鴻藻以及副總理駱秉章、李鴻章、靈桂等,緊急商議對策。

載淳說道︰「現在正是大清的關鍵之時,這幾人又都身處要職,不能輕易離身,別說三年,就是半年也不可以,這件事朕不能同意。但又涉及到古禮,如果幾人真的不能為曾大人守制,那麼對他們的名聲又非常的不好,所以朕也很是為難。」

李鴻藻說道︰「如果皇上真要是不同意讓他們回鄉為曾大人守制,還得要想一個合理的借口,否則幾人在士林這中的名聲卻時就臭了。」

李鴻章也說道︰「李大人說得沒錯,即使是皇上強制將他們幾人留下,對他們幾人的名聲也是有損的。

皇上,臣這里到是有一個辦法,但就不知能否可行。就是在各大報紙之上對守制之事進討論,先造出一個聲勢,然後皇上再強令幾人不得留職守制,這樣可能對幾人的名聲會有所挽回。」

載淳一听,眼楮也是一亮,說道︰「少荃說得不錯,朕可以下旨,一日算一月,這樣曾紀澤與曾紀鴻兩人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也就夠了,而曾國荃等人有一個月的時間也可以了,只是這樣對曾老大人卻是有些不敬了。

這樣吧,朕就親自去一趟湖南,祭拜曾老大人,同時盡快擬出曾老大人的謚號,以表其一生對大清之功。」

駱秉章這個副總理是主抓原來的禮部之事,對曾國藩之事也早已有所準備,所以在載淳說完之後,就說道︰「皇上,我們已經擬出了幾個謚號,請皇上聖裁。」

載淳看了看這幾個謚號,如‘文忠’、‘文恭’等,雖然都是不錯的美謚,但載淳覺得還不足以彰顯曾國藩一生的功績。同時載淳還想到,在自己登基之後,曾國藩幾次不惜損污自己的名聲,來助自己成事,心中也對曾國藩的薨逝也很是傷感。

「曾老大人一生對大清可以說是功高蓋世,在長毛之亂時,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扶大清與即倒,所以朕覺得曾老大人當得‘文正’一謚,也只有這樣,才能彰顯曾老大人功績之一二。朕看就‘文正’吧。」載淳很是傷感的說道。

皇上都已經說出口了,同時曾國藩的功勞也是有目共睹,又有誰出來做這個惡人呢,所以就一致通過了。

在第二日,中華報上就登出了一篇‘守制釋解’的文章,對古喪禮進行新的解釋。同時載淳還親自寫了一篇‘小家與大義’的文章,這也是載淳第一次以同治皇帝的名義寫文章,在大清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載淳在文章中重點闡述了什麼是小家,什麼是大義,大家不穩小家不安,大家不存,小家何能幸免。同時提出在小家與大義發生矛盾之時,應該如何取舍。通篇就是在說,在大義面前,不能墨守成規,要有所變通。

載淳再次下旨,要親往湖南,祭奠曾國藩。同時駁回曾紀澤、曾紀鴻、曾國荃等人的守制折子,只給了這幾人三個月的假,同時還狠狠的申斥這幾人,說幾人墨守成規,為愛惜個人聲名,不顧國家大義。同時說明在幾人治喪期間,每日按一月,子守制三十六日,弟十二即可。

在載淳等人的前序鋪之下,此時雖然也引起了一陣的爭論,但已經是無關大局之事。

載淳坐自己的客輪直接走水路去了湖南。載淳親自為曾國藩撰寫了一篇祭文,並親自在曾國藩的靈柩之前讀出,這是自大清開國以來還沒有哪位大臣有過此殊榮。

同時謚號‘文正’在大清開國到現在也就幾人而矣,可見曾家在載淳心目中的地位。

載淳此次湖南之行,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因為善仁已經傳來重要情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最新章節 | 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全文閱讀 | 中華崛起之同治大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