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匣匠的棺材 第十八章 赴商都運輸糧食

作者 ︰ 361352629

時間進入12月,人們的糧食越來越少,為了人民渡過災荒,縣里一方面組織人員前往各村,動員有糧人家捐出部分糧食,以幫助無糧戶、人多戶共渡難關;另一方面組織人員開源節流,上山、下河采摘、捕捉各種可以吃的東西,然後分發下去。

在有關方面的關注下,陽高縣委、縣政府與河北商都縣達成協議,由該縣支援陽高縣糧食20噸、土豆干100噸,運輸由陽高縣自行組織。

消息傳到縣里,群情振奮。縣里安排各鄉鎮認真統計現有糧食量,抽調大馬車準備從事運糧工作,並要求抽調那些狀況良好、拉運能力強的大車,要抽調那些膘肥體壯、行走疾速的馬匹。

于是各鄉村派出人員,挨門挨戶地去動員。可是沒有等到動員,人們主動報名要參加運糧的車輛和馬匹已經有2000多個,經過認真篩選,最後確定了350匹馬、300頭騾、300輛大車。

因為車隊等的行列比較好龐大,邊起來前後大約有一里多地。管理費用較為困難,所以縣委派出了50名同志負責此次運糧食事宜,15名留在本縣負責登記發放拉回的糧食,15名在商都是縣蹲點,負責協調與商都縣有關部門的關系和集中看護,其余20名跟隨車隊。

又將車隊劃分為10組,每組30輛大車、35匹馬、30頭騾,由一名工作人員任組長,負責解決本隊的事情。為了確保路線正確,又從各鄉抽調了10名向導,要求向導必須是常年游走四方且有前往口外尤其是去過商都的各種工匠或者買賣人,恰好九爺條件符合,于是被鄉里推薦。

從陽高前往商都縣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從陽高縣的二十六村,入豐鎮、興和、集寧,路過黃旗海,然後折向東走,就進入到商都縣增內。第二條是從陽高出發,經天鎮縣、懷安縣,然後折向西北方,取道興和、尚義,就進入到商都縣的地盤。

兩條路的路程基本相近,空車兩天半即可到達,但第一條路較為平坦且多大路。縣委決定經豐鎮走第一條路。

經過一番準備,車隊于12月8日出發了,車隊按組排列、按序行進,首尾相連、甚是壯觀,九爺被分在了第四組。

出發那天,縣里組織了隆重的誓師會,縣領導鼓勵大家克服困難,提高認識,團結一致,確保糧食能夠安全地運回縣城。

在隊長的一聲音號令下,鈴聲叮噹、馬蹄嗒嗒、車隊吱吱呀呀,伴隨著吆喝聲,給寧靜的道路上增添了無限的韻味,也讓這條陽高人走西口的道路有了生機、不再悲涼。

有的趕車人唱起了民歌《三天的路程我兩天到》

不大大的那小青馬馬

我多喂上二升料

三天的路程親親我兩天到

水流那個千里歸呀麼歸大海

走西口的那個哥哥

我折呀麼折回來

走西口的那個哥哥

我折呀麼折回來

前面有人唱,後面有人和,一行隊伍熱熱鬧鬧地向著商都縣前進。中午時分,車隊走到了豐鎮縣,在飲馬河邊隊長招呼大家停下來休息,拿出了自己準備的干糧噎噎饑,晚上到集寧後統一安排。

听到號令後,將300多輛馬車的隊伍,停在了飲馬河邊,有人忙著吃飯,有人給牛馬添了些草,有人卸了轅牽馬去河邊飲。

豐鎮縣地處內蒙古,與山西省的陽高、大同、興和、集寧相鄰,冬天的天氣十分寒冷,大部分河水都會結冰。但是大家看到飲馬河卻水流潺潺,沒有一處結冰的地方,都有點納悶。有一個長年販賣羊的給大家講了一下飲馬河的來歷。

相傳在北宋時,北宋楊家將與遼將蕭天佐戰斗,有一次六郎楊延昭戰斗機失利,兵敗後一路向南,跑到飲馬河邊已經是人困馬乏,只見河水結冰,無處取水。這時,六郎楊延昭下馬後仰天長嘯︰「難道老天要絕我楊家軍隊、要絕我大宋。如果河水不凍用來飲馬該有多好啊!」說也奇怪,楊延昭剛說完,河中的冰就鼓了起來,開始慢慢融化。漸漸地,河水像開水一樣往上滾。士兵們一喝這河水,又甜又熱,喝完後個個精神百倍,渾身是勁兒。馬飲了河水撒起歡來。楊延昭喝完之後,連贊三聲︰「好水!」。楊延昭看士兵喝完水後個個精神抖擻,馬也能日行千里,便決定掉轉馬頭,與遼南再決勝負,一舉打了大勝仗。為紀念這條有功之河,楊延昭班師加朝後,奏主皇帝將這條河為命名為飲馬河。

乘著中午天氣暖和,車隊浩浩蕩蕩地啟程了。

沿路兩邊有許多農民正在地里搞家田基本建設,有的刨槎,有的挖渠,場面十分壯觀。

九爺坐在馬車上,邊觀賞兩邊的風景,邊與趕馬車的王老漢拉噠。

「王老哥,你看看這新社會就是不一樣,冬天地里還這麼熱鬧,縣里組織人們搞基本建設,那些懶人吃不開啦。」

「對,社會主義就是好,要是以前踫上災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哩!」

「是啊,打倒了地主、反動派,人們的日子好過多了,要不,你看人們的積極性有多高。」

剛剛過了土貴烏拉鄉約十公里處,人們便遠遠看到了一處深藍色的水面,東西南北四四方方,寬大約有約十公里。

有人便開始叫開了,「前面有個湖,前面有一大片湖。」前面的馬車已經停了下來,九爺他們也把車停到路邊,王老漢留下來看馬車,九爺步行往前走去。

這個湖叫「黃旗海」,有幾個車倌要下湖里撈魚,說這里的「官村鯽魚」(官村即土貴烏拉的舊稱)美味可口,享有盛名。把「鯽瓜」(即小鯽魚)的魚鱗一刮、腸肚一掏,放進油鍋里炸到金黃色,那個酥脆、那個香,用來就酒或者拌米飯,可以說是一絕。

經不住眾人的磨纏,隊長終于同意休息20分鐘。一聲令下,有二、三十個膽大的、好動的跑去捉魚去了。

原來黃旗海黃旗海蒙語為昂蓋淖爾,因在察哈爾正黃旗二蘇木境內,故漢名稱黃旗海或二蘇木海。黃旗海岸畔曾是平闊的草原,蘆葦叢生,水草豐美,水鳥翔集,牛羊成群,是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樂土,也是察哈爾蒙古族的主聚居地,史為正黃旗,列八旗之首。所以後此片湖泊也被稱作「黃旗海」。

乘著人們休息的當口,縣里派出的20名同志和10名向導組織召開了一個會,討論了一下行走路線是否正確,討論了晚上的食宿安排和明天的行程。

二十分鐘後,撈魚的人拎著兩大袋子魚回來了,隊伍重新上路。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風匣匠的棺材最新章節 | 風匣匠的棺材全文閱讀 | 風匣匠的棺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