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入夜,白天的宮宴剛散不久,劉霄府上已經來了兩撥貴客。[蟲不知小說網]
這頭一撥,來的是揚州刺史王述及其幼子王之。王之剛過弱冠之年,相貌俊秀,神采飛揚。
估計他已從父親王述口中得知兩家淵源,雖初次和劉霄見面,但並不見有多少生疏,反而因為王之通古博今,話鋒甚健,和劉霄一見如故,很是談得來。
再者,劉霄一向敬重王述清貞簡貴,又有救命之恩,所以並不怎麼防備王家父子。
可王家父子難得登門造訪一次,王述此次卻甘當起配角,大多數時候都是王之在和劉霄娓娓而談。劉霄起先還未曾留意,等到最後問起王之打算和志向,王述這才插話一句道︰「之為我幼子,自小為全家上下溺愛,是以,我不得不忍痛割愛,放其四處游學,至今足跡踏遍江左諸州郡,可惜仍為白身」。
「仍為白身?」,劉霄頗為吃驚,以王之談吐之間顯露的學識,不出仕的話的確有些可惜,白白埋沒了去。
僅僅片刻過後,劉霄有所醒悟,王述今晚的言行未必不是有意為之,但他又不敢武斷肯定。他知道,魏晉人物多半有個臭講究,明明很想出仕為官,嘴上偏說瞧不起朝廷給的五斗米,不願為之折腰。越是所謂名士,就越是這般模樣。
考慮到這一層,劉霄沒有當即許諾,唯恐一個不留神,自己的一番好意反倒辦了壞事。
好在來日方長,王之的事情不必急在一時。王述也知道劉霄身上兼著尚書右僕射、大鴻臚、中護軍三職,為當今中樞四大重臣之一,早已不是昔日石城縣郊外的那個重傷在身的少年郎,因而再敘了敘舊情家常後便起身告辭。
劉霄也不惺惺作態的虛留,隨之起身,將王述父子送出書房。
等他們二人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劉霄當即趕往前院廳堂,在那里,另有一位貴客早已等候多時。(神座)
謝府廳堂中的這位貴客不是別人,為燕國的司徒左長史,此次出使晉國的正使李績。
「李長史,讓你久候了,見諒見諒!」,才進廳堂,劉霄便拱手向李績告罪。
「謝尚書哪里話,客氣了!」,李績連忙起身,回了一禮道。
劉霄大步走至李績身旁,抬手示意他落座,緊跟著自己也坐了下來,無意中掃到李績身前的長案上空空如也,不禁喚來僕從慍怒道︰「這,便是我謝府的待客之道?」。
僕從順著劉霄的手指方向看去,方才醒悟過來,垂首躬身迭聲賠罪。
頓時,李績也看了個明白,笑著勸說劉霄不打緊。
劉霄承了李績的人情,向那位僕從一揮手道︰「罷了,暫且記下一次,他日若再犯,定罰不饒!」。
僕從駭然應喏,頗為識趣地悄悄退了下去,旋即便折回,在劉霄和李績身前奉上兩盞熱茶。
「李長史莫怪下人們沒有規矩,只因府上新立,還未來得及覓上一位好管事,更兼拙荊年輕,管教無方,這幫下人們越發的不堪了」,劉霄伸手請了李績飲茶,跟著解釋道。
「謝尚書太過謙恭了。以我觀之,府中上下井井有條,何來不堪?」,李績並不贊同劉霄的說法。
劉霄無言一笑,端起茶盞淺淺一吸,接著抬頭道︰「敢問李長史,此番出使我大晉,可曾有什麼招待不周的地方?打算何時啟程歸國?」。
憑心而論,在劉霄接任大鴻臚之前,李績對晉國的態度談不上滿意,可自從劉霄任了大鴻臚,李績明顯感覺到晉國的態度,忽然之間來了個大變樣。
就在晉國皇太後壽宴前一天,由劉霄從中轉圜,兩國最終得以交換國書,罷得刀兵,晉國皇帝親口對李績說,願晉燕兩國永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
事情進展之順利,大大超出李績的想像。
而劉霄這個人,對李績來說談不上陌生。傅顏之敗,慕輿根之敗,皆為此人所賜,應該說,劉霄這個人有打敗燕國的能力和膽略。可偏偏為何,此人被晉國調任中樞委以重任之後,反而對燕國變得親厚起來?
謎團,圍繞在劉霄這個人身邊的,是一團讓李績看不透的謎團。
「此番出使大晉,我再無任何不滿意之處,這不,貴國的國書尚在我懷中」,李績拍拍胸前的衣襟道。
接著,他話鋒一轉,再道︰「只是,眼下燕晉兩國既已結為友邦,我為燕國正使,尚有一件心事未了,不知謝尚書能否通融,玉成此事?」。
該來的總會來,劉霄一瞬間便猜透李績言外之意,于是慨然道︰「喔?願聞李長史心事,只要我能辦得到,定不會推辭」。
李績猶豫了很久才小聲說道︰「卻是我國太宰慕輿根,兵敗被俘已經好幾個月過去,實不相瞞,我大燕皇帝陛下十分掛念」。
「原來李長史說的是這件事……」,劉霄臉上一下子犯起了難,「我也不瞞李長史,因身上還任著中護軍一職,麾下統轄五校三軍,天子在太後壽筵上還向我說起,等我大晉皇太後壽誕過完,便要領著麾下人馬巡檄邊關,以示大晉威風。如此一來,恐怕不好在天子面前提起貴國太宰一事,畢竟,說難听些,貴國太宰乃我大晉戰俘」。
「巡檄邊關?有這等事?」,李績大驚道。隨即,他仿佛听懂了劉霄的話,不住點頭道︰「戰俘即國威,放還與否,的確關系重大」。
「李長史能夠體諒我的難處,自然最好不過」,劉霄貌似松了口氣,「不過,為顯示兩國修好的誠意,我可以安排長史與貴國太宰見上一面」。
李績本來有些氣餒,听劉霄如此一說,精神略振道︰「此話當真?」。
「自然當真,李長史應該知道,我素無言而無信的名聲」,劉霄答道。
「如此甚好,在下感激不盡!」,李績起身向劉霄深深一禮。
不說劉霄忙到半夜方停,此時的褚府也好不到哪里去。
先是有涼國使臣搶在前面前去拜會了褚歆,至于談了些什麼,外人不得而知,反正涼國使臣離開褚府的時候顯得很是心滿意足。
接著,便是襄陽郡太守、領兵駐在豫州下蔡城外的桓沖親赴褚府,與褚歆長談了將近個把時辰。
隨後,徐兗刺史郗愔和遷任中書侍郎的郗檢父子又聯袂而至,也是來見褚歆的。
最後,又去了豫州牧袁真。
今夜注定是一個忙碌的夜晚,新生之後的晉國有太多關系亟需調整,各色人等無利不起早,全都圍繞著褚歆和劉霄二人把自家的算盤打得叮當響。
好不容易爬上鋪榻,妻子褚珞早已沉睡,劉霄一口吹滅燈燭後躺下,腦海里蹦出一個念頭︰「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大晉國的家,委實不好當呀!這,還僅僅是一個開頭!」。
第二日早朝過後,才回到署中,褚歆便把劉霄請到他房中,隨即掩上房門,向他說了昨晚府中見過的其人其事。
劉霄听罷有喜有憂,道︰「涼國來朝,小婿以為是好事,也算天佑我大晉,趕巧與我們先前的打算不謀而合,是以,依我之見,不若許了涼國國主張玄靚」。
褚歆點了點頭並未答話,片刻後又問︰「那麼,桓沖和郗愔呢?此二人心中所想,恐怕沒那麼好打發」。
岳父褚歆說得很對。需知,桓沖更夜前去拜見,不為別的,單為豫州。自謝萬被貶之後,豫州刺史的人選已經虛懸了將近一年,當初朝廷使出一招拖字訣也算無奈之舉,可總不能讓豫州那邊一直就這麼拖下去。
而郗愔前去拜會褚歆,只因為朝廷這次遷了郗檢為中書侍郎,郗愔感覺朝廷對他郗家恩寵未絕,索性趁此次皇太後大壽,名正言順的前來建康,實則做父親的郗愔想替他兒子郗超求得一份前程,總窩在桓溫幕府當參軍也不是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