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者在火影 古代神獸一覽,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作者 ︰ 殤意流年

更新時間︰2012-08-12

白虎

在中國,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

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青龍

在中國,龍的地位就遠高于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象成為龍的形象,因位于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又有龍性婬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又有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是這樣的︰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于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一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第六兒是霸下︰又名*,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衙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第八兒是負︰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麼子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佔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朱雀

鳳凰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鳳凰又可說是朱雀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它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里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上古神獸9個

1水麒麟

品性仁慈、妖力強大的生物,諳悟世理,通曉天意,可以聆听天命,王者的神獸。

2赤焰獸

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本是神農氏後裔,

3白澤

昆侖山上的神獸,著名的神獸,渾身雪白,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很少出沒,除非當時有聖人治理天下,才奉書而至。

4重明鳥

堯在位七十年,有積支之國,獻明鳥,一名雙晴言在目。

5畢方

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

龍生九子9個

老大囚牛(qiuniu)

老二睚眥(y zi)

老三嘲風(ch of ng)

老四蒲牢(pul o)

老五狻猊(su nni)

老六(bixi)

老七狴犴(bi n)

老八負(fuxi)

老九螭吻/鴟尾(chiw n/chiwei)

另有說法為︰

老大(bixi)

老二螭吻/鴟尾(chiw n/chiwei)

老三蒲牢(pul o)

老四狴犴(bi n)

老五饕餮(t oti )

老六蚣蝮(b xi )

老七睚眥(y zi)

老八狻猊(su ni)

老九椒圖(shutu)

招財神獸3個

貔貅、金蟾、旺才

鎮宅神獸8個

麒麟、龍、風、龜、獅子、大象、金蟾、貔貅

四靈

龍、鳳、龜、麟

其他

獨角獸(獬豸)

雷獸

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

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

其形狀如牛,無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只腳支撐

乘黃

騎它的人可以活3000歲也

犀渠

樣子象牛,皮毛黑色,叫聲象嬰兒一般,以人為食,極為凶惡。

馬月復

出于蔓渠山旁伊水,人面虎身,叫聲有如嬰兒啼哭,性情凶殘。

出于太山,樣子象牛,頭部白色,獨眼,蛇尾,上古的瘟疫之獸。

雍和

紅眼紅嘴,黃毛,樣子有點象猿,上古的恐慌之神,傳說它一出現必有大災荒伴隨。

 蔦

出于鉤吾山,羊身人面,眼楮長在腋下,爪子象人手人腳,又名饕餮。

化蛇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

英招

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

玄蜂

巨蜂,月復大如壺,蟄人,有毒,能殺人。

青牛

出名主要是作為老子的坐騎。

呲鐵

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為食。排泄物利如剛

山臊

人臉猴身,一足,能說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

火鼠

又名火光獸。重百斤,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

商羊

一足鳥,招大雨。

訛獸

別名誕。人面兔身,能說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說真話了。

民鳥

嘴為赤色,身為翠色。可御火。

欽原

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蟄獸獸死,蟄樹樹枯。

鉤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于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

遠飛雞

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楮。日出夕還。

腓腓

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

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餃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混沌

長毛四足,如犬,有月復無五髒。抵觸善人,憑依惡人。

應聲蟲

居于人月復。宿主每發聲,月復中便有小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

慶忌

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小車,日馳千里。

並封

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

夫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

當康

有牙的小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

狸力

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

馬交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

孰湖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應該很適合作坐騎)。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于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

鬼車

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

九嬰

水火之怪,為羿所殺。

飛廉

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說其為風伯。

飛誕鳥

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

九尾蛇

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踫撞之聲。尾端有小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

奚鼠

巨鼠,居于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制衣被,為御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發可以召集鼠類

傲因

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

橫公魚

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卻邪病。

傒囊

象小孩子,見到人就伸手牽引,但人一到它住的地方就立刻死去。

風狸

別名風生獸。似貂,青色。火燒不死,刀砍不入,打之如打皮囊。用錘擊其頭數千下方死,但只要其口入風立即復活。用菖莆塞其鼻方可殺之。其溺可入藥,其腦和菊花服滿十斤可壽五百。

角圭

又名任法獸。如羊,一角,青色,性忠直。看見有人相斗就觸理虧的一方。

委蛇

又名延維。人首蛇身,有兩頭,紫衣朱冠,和車轅長度相當。厭惡雷聲,聞之則捧首而立。見則能霸天下。

契俞

獸中最大者,龍頭馬尾虎爪,長四百尺,善走,以人為食。遇有道之人則隱藏,遇無道之人則食之。

魍魎

木石之怪,亦有說為山川之精。狀如三歲小孩,紅眼長耳,赤黑色,喜歡模仿人聲用以迷惑人。

鼠勺

類狗,能飛,食虎豹。

率然

五彩蛇,亦有說為兩頭。人物觸之,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並至。

鯤鵬︰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鬼母︰南海小虞山,有鬼母,能產天地鬼,一產十鬼,朝產之,暮食之。

神鳥帝江︰天山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

恆山神鳥︰恆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四海,悲鳴而送之。

海中大蟹︰昔有海商海中行,遇洲港,林要茂甚,乃維舟登岸,息于水旁,半炊而林沒,鈀斷纜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

龍魚︰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日蝦,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

形類馬,長一二丈,有鱗片,渾身有火光纏繞;會飛,食龍腦,極其凶猛。與龍相斗時,口中噴火,龍即不敵。有人嘗見一獨斗三蛟二龍,斗三日夜,殺一龍二蛟方斃。

異草︰

名山生神芝。上品車馬形,中品人形,下品六畜形。食之有說可不死;有說可乘雲而行,且有雲氣覆之。

牛魚

雷神

我國古代神話里的雷神不止一個,最有名的一個,出自《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月復則雷。」據《史記•周本紀》的記載︰「姜源出野,見巨

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約期而生子。」說的便是它了。姜源生下的孩子取名為後稷,被認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寫這段故事的詩歌《生民》也被收入了

《詩經》之中。又傳說華胥氏也有過類似經歷而生伏羲,于是後來也有人把伏羲和後稷混為一談。

還有一個叫做夔,住在東海流波山上,像只沒有角的牛,蒼灰色,只有一只腳,能夠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進出時必有大風雨,同時吼聲如雷。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士兵被蚩

尤找來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黃帝決定用些特別的材料來做面鼓,激勵士氣。于是上面這兩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頭做鼓槌,後者被剝了皮蒙成鼓。

黃帝還有個搞醫療的臣子名叫雷公,其事跡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采藥,使者迷路而化做啄木鳥,或者後世雷公總是一副鳥臉的出處就在這里了。以龍身的形象而論,游

戲里的雷神當以雷澤的那個可能性居多。

九鳳

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于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句曰九鳳"。

"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九個嬪妃皆葬于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于漢水,九鳳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

"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注︰"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于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游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據肖兵同志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盤利用職權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作杰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家大山發掘到的龍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非衣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只大鳥環繞。而畫面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只鷹嘴人面怪鳥和兩只長尾鳳鳥。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民間審美情趣中還佔有重要地位。

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麼"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于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的神話,"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游》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于陽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

綜上所述,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

帝江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渾敦即渾沌,渾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里「渾敦」指太陽。那麼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見下文)聯系在一起,決非偶然。

對這里的「渾沌」大致有三類解釋︰1)以自然之現象解,如李頤、梁簡文帝、成玄英和陸長庚;2)以人之現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歷史之現象解,如宣穎。根據《莊子集解》︰南海是顯明之方,故以倏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為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渾沌為非無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無形也;渾沌︰無孔竅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為名,渾沌以合和為貌。有無二心,會于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執為一中志,故雲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猶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妄嫌渾沌之

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舍,是以不終天年,中途夭折,應了老話︰為者敗之。

南海的天帝叫(同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和忽兩人常到混沌那里去玩耍,混沌招待他們非常殷勤周到。有一天和忽在一塊兒商量怎樣報答混沌的恩德。他們說,每個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竅,用來看呀,听呀,吃東西呀等等,偏那混沌一竅也沒有,未免美中不足,我們不如去替他鑿出幾竅來。于是就帶了斧頭、鑿子之類的工具,去給混沌鑿竅。一天鑿一竅,七天鑿了七竅。但是可憐的混沌,經他好朋友這麼一鑿,卻「嗚呼哀哉,壽終正寢」了。這個有點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著開天闢地的神話的概念。混沌被、忽——代表迅疾的時間——鑿了七竅,混沌本身雖然是死了,但是繼混沌之後的整個宇宙、世界卻也因之而誕生了。

混沌,在中國古代神話里,確實是一個天神的名字。《山海經•西次三經》說,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紅火,六只腳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但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帝江就是帝鴻,也就是那個作為中央上帝的黃帝,所以《莊子》寓言便直接把他當做是中央的天帝。至于有人說混沌是黃帝的兒子,那倒恐怕是較後起的傳說。

不管混沌是天帝或天帝的兒子,除了追求「返乎自然」、「不識不知」、「無為而治」……的道家以外,是沒有人歡喜這個黑糊糊黏連成一片的混沌的。所以後世的傳說,混沌是被丑惡化了。《神異經》說混沌是只既像狗又像人熊的野獸,有眼楮卻看不見,有耳朵卻听不著。因為是個「睜光瞎」,自己走路很艱難,但別人到哪里去他卻知道。遇著那有德行的人,他就一股蠻勁地去抵觸他,遇著橫行霸道的惡人,他反而伏伏貼貼,搖頭擺尾地去依靠著他。這種卑賤的脾氣,實在是天然生成。平常沒事的時候,這家伙,總愛自己咬著自己的尾巴,回旋著,仰面朝天,哈哈大笑。從這個傳說里,可見人們對于和黑暗差不多同義的混沌,實在是沒有很好的感情的。

蓐收

簡介

1蓐收為秋神,左耳有蛇,乘兩條龍。

2白帝少昊的輔佐神——秋神蓐收。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

3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名,司秋。

文獻記載

《淮南子•天文篇》載「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說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樓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與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兩座牌坊同時在西岳廟出現。

《山海經》又說:「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西邊太陽落下的地方,那時的光氣乜是圓的。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據說這就是蓐收。

《山海經中的蓐收》

《山海經•海經新釋卷二•山海經第七•海外西經》

原文: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郭璞曰︰「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執鉞。見外傳。」

珂案︰郭說蓐收,本國語晉語二文。晉語二雲︰「虢公夢在廟,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於爾門-公拜稽首,覺,召史囂佔之,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天之刑神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國人賀夢。……六年,虢乃亡。」此一刑戮之神,至山海經西次三經又為司日入之神。西次三經雲︰「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郝懿行雲︰「紅光蓋即蓐收也。」近是。此神或以為是少皞之子。呂氏春秋孟秋篇「其神蓐收」

高誘注雲︰「少皞氏裔子曰該,皆(實?)有金德,死托祀為金神。」或以為是少皞之叔。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尚書大傳雲︰「西方之極,自流沙西至三危之野,帝少皞神蓐收司之。」蓐收,少皞之佐也。楚辭大招雲︰「魂乎無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縱目,被發鬤只;長爪踞牙,俟笑狂只。」王逸注︰「此蓋蓐收神之狀也。」則在世人心目中,此一刑戮之神,又倍增其獰猛之氣矣。

解釋:

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太陽落下的地方,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也就是蓐收。

虢公住在宗廟里做了一個夢,夢見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手執大斧,立在西邊的屋角。虢公嚇得要逃跑。神道說︰「不要走!天帝有命令,要晉國來襲擊你的國家。」虢拜到在地上叩頭,于是醒了,就召來史囂來詳夢。史囂說︰「這個神是蓐收,是天上的刑神。天上的事由神來執行。」虢公認為史囂說了不吉利的說話,把他囚起來,反而使國人慶賀他做了個好夢。過了六年,晉國就滅了虢國。

龍生九子

龍生九子的介紹•其一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鳳

嘲鳳,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鳳,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鳳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

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餃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

負,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老八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龍生九子的介紹•其二

說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綜合一下,簡析如下。

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模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螭吻

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闢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蒲牢

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于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狴犴

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于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饕餮

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于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趴蝮

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後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

睚眥

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去拜訪新年人都說︰「殺你們全家新年好。」這樣,就會被人家踢出來了。所以,像豺一樣的龍子就出現在刀柄刀鞘上了。

金猊

又稱狻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椒圖

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龍之九子真龍︰(進化完全後則為真龍)蟠龍(無雲)、蛟龍(無角)螭龍(無鱗)、虯龍(無須)異種︰應龍(有翅)、蜃龍(有殼)、夔龍(止有二爪)、鼉龍(形似鱷魚)、螯龍(形似海龜)

應龍

簡介

應龍︰1.古代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2.古代傳說中善興雲作雨的神。

《辭源》說「應龍」是有翅膀的千年龍,五百年的被稱為角龍。龍是不凡之物,壽命奇長,應龍更是龍中之貴(當然,也有人認為應龍可指遠古的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國——應龍氏和應國)。我國偉大詩人屈原在《天問》中,對應龍如何幫助大禹治水、如何用尾巴在地面上劃出一條江河引洪水入大海等奇事表示不解。

淵源

應龍最早出現是在先前的黃帝時期,《山海經》和《史記》就有記載。大意是以黃帝為首的黃河流域部落與以蚩尤為首的長江流域的部落發生戰爭,雙方都使用各種神奇的動物來幫忙。黃帝這邊的應龍擅長「畜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長呼風喚雨之靈物,本領較應龍更勝一籌,大雨飄向黃帝這邊。黃帝處于弱勢,就請天女「魃」幫忙止住了大雨,一舉殲滅蚩尤部落。應龍在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殺了蚩尤和夸父。由于戰爭消耗能量過大,再也無力振翅飛回歸天庭,就悄然來到南方蟄居在山澤里。龍屬水性,所句之地,雲氣水

分自然而然會聚起來,這就是南方多雨的緣故。許多年後,應龍復出,助天禹譚水脈,開江河,成為治水功臣之一。

《山海經校譯》相關文摘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1,殺蚩尤與夸父2,不得復上,故下數旱3。

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1應龍︰傳說中的一種生有翅膀的龍。2蚩尤︰神話傳說中的東方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能喚雲呼雨。3數︰屢次,頻繁。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1,逮之于禺谷2。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3,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1景︰「影」的本字。2逮︰到,及。3又殺夸父︰先說夸父因追太陽而死,後又說夸父被應龍殺死,這是神話傳說中的分歧。

記載

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月復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

形象。

傳說故事

之一︰應龍與女魃此故事改編自05年電腦游戲《幻想三國志2》背景設定,為避免更多誤解,特此注解

應龍與女魃,一個神性為水,一個神性為火。原本就擁有相斥相刻,無法相互靠近的命運,怎奈命運的捉弄,火之女魃卻愛上了水之應龍,在無法面對面互相見面的情況下,女魃只能每日來到囚鎖應龍的那克樹下,以天界最美的歌聲,來撫慰被鎖在雲端上的應龍。

應龍逐漸愛上了擁有美麗歌喉的女子,但是,卻始終無法見到女子的面容。

在一次的聖戰中,應龍被黃帝自雲端釋放出來。黃帝與蚩尤大戰涿鹿。當時,蚩尤得風伯雨師、魍魎魑魅、山精鬼怪之助;然,黃帝則有風後力牧、應龍女魃、天女之輔等眾神的幫助。使得最後讓黃帝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聖戰勝利打敗蚩尤的同時,眾神等莫不舉聲歡呼。然而,在消滅蚩尤勢力的同時,黃帝也失去了忠臣風後,與其至愛鳳曦。而大將應龍與義女女魃,卻也因感染了人間的污穢濁氣,無法在回到天界……

好不容易有此機會能夠見上應龍一面的女魃,在戰後,曾經躲至一旁,在遠處偷偷的看望,才知,原來她偷偷愛慕的人,竟生得如此俊逸,但眉宇間卻帶著一股化不開的憂郁,愁的讓她心疼,對應龍的愛慕更因此加深。

但在得知應龍也于自己一樣因染了人間濁氣而無法回到天界時,便暗自設法將應龍身上的濁氣全數轉移至自己身上。為此,女魃卻也付出了代價。自己因為神氣盡失,而受到邪氣的支配而禍亂人間,春夏秋冬、四季失調,人間所到之處盡皆大旱,人民因此苦不堪言。

回到天界,對女魃的心意于犧牲毫不知情的應龍,還以為是眾神大獲特赦,他才能再度返回天界;也以為自己所深愛的那名女子,是在聖戰時,那名不斷協助他的那個紙女仙,因而將愛意轉至那名女仙身上,對她疼愛有加。之後,因為人民的怨怪、指責于諸神相繼勸柬,不得已,黃帝只好下旨,要應龍前往討伐女魃,因只有應龍之水才能收伏女魃之火。

兩人相戰于黃泉冥海之上。戰到最後,女魃恢復了神智,抬眼一見,站在眼前與她對戰的人,竟是她日思夜念、最最深愛的男子-應龍。想起自己因為邪氣與為了吸收應龍身上濁氣的關系,必須不斷的接近應龍,而導致自己的面目丑惡,女魃低下頭,不願應龍見到自己這副丑陋的模樣。看到腳下那片荒涼無青的大地,這時女魃才知為何應龍會站在這里。也明白自己喪失理智後所做出的,竟是一件這麼不可原諒的過錯。女魃笑了笑,面對眼前的他,她已無心再戀戰,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張開雙臂,等待應龍給予她最後致命的

一擊。

不明女魃為何有如此轉變的應龍,為了完成眾神所托付給他的任務,高高舉起手中的刀,筆直的朝女魃的胸口射去……

「來吧!能死在你的手中,對我來說,也算是幸福的……」女魃坦然的一笑。溫柔的眼神和柔美的嗓音讓應龍赫然悟醒,原來,面目丑惡的女魃竟然是他一直在找尋、一直深深愛著的那名女子,那美麗歌聲的主人……

只可惜,為時已晚,大刀直直的插入女魃的胸口,朵朵的血花自女魃的身軀流出。中刀的女魃,已無力氣再繼續飛在天上,身體直直的朝著黃泉海沉落。望著悲傷悔恨不已的應龍,臨死的女魃,希望能化解應龍心中的悲傷與自責,再度唱起了當初他倆相遇的那首歌……

之二︰幫助大禹治水

閑居南方,應龍整日無所事事。物華變幻,斗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大禹時代,洪水滔天,生靈涂炭。大禹肩負起拯救蒼生的重任,應龍前來幫忙。漢代的王逸和晉代的郭璞都附和這個神話故事,並強調應龍是有翅膀的。翅膀對于龍來說很重要,因為有翅膀,才有飛的可能,才會導致飛龍形象的誕生。應龍是黃帝和禹兩代的功臣,具備呼風喚雨等偉力並有較高地位,但是翅膀的用處倒沒發揮出來。

相關資料

但是,晉代王嘉《拾遺記》說,大禹治理洪水時,有「黃龍曳尾于前」,與前述之應龍略有不同。又據《巫山縣志》記載,相傳大禹引導洪水到巫山的時候,有一龍挖掘水道搞錯了方向,一不小心被斬殺。一般的龍就算有引水之功也會冤死于九泉。不論是應龍,還是黃龍,說高點就是部落首領的得力幫手,說低點就是普通士兵,在人類世界中還談不上多少神性。除應龍外,燭龍、勾龍、夔龍等龍形象後來未能見出在後代的發展。

當然,黃龍也可指稱大禹。《山海經》說,禹的父親鯀竊取天帝的「息壤」來掩埋洪水,最後被殺害在羽山的郊外,死後三年軀體不腐朽。天帝派天神用吳刀解剖鯀的軀體,結果誕生了一黃龍,即大禹。這是龍化為人的故事雛形,而後代又多有將人比作龍的故事,如孔子稱贊老子是龍等。

紋樣

古代寓意紋樣。龍紋的一種。1古代神話,有翼的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五千年為應龍。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水流入大海。《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何所營?禹河所存?」《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人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驂赤螭青虯之a蟉蜿蜒。」《淮南子•覽冥訓》︰「乘雷車,服駕應龍。」高誘注︰「應龍,有翼之龍也;」2神名。《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史記•五帝記》︰「遂禽

殺蚩尤」。索隱引皇甫謐雲︰「黃帝使應龍殺蚩尤于凶黎之谷。」漢代畫像石中應龍大多和羽人為伍,可見是飛升的神物。

典籍記載

《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山海經•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何所營?禹河所存?」

《淮南子•墬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鹿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于庶獸。」

《淮南子•覽冥訓》︰「乘雷車,服駕應龍。」(高誘注︰「應龍,有翼之龍也;」)

《淮南子•主術訓》︰「夫螣蛇游霧而動,應龍乘雲而舉」

《論衡•寒溫篇》︰「雨應龍而來,影應形而去。」

《雲笈七簽•紀傳部》︰「蚩尤率魑魅魍魎,請風伯雨師,從天大風而來,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風伯雨師及天下女襖,以止雨于東荒之地,北隅諸山,黎土羌兵,驅

應龍以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雲笈七簽•經傳部》︰「(蚩)尤驅魑魅雜襖以為陣,雨師風伯以為衛,應龍蓄水以攻于(黃)帝。」

《西都賦》︰「抗應龍之虹梁(注︰梁曲如虹也。),列棼橑以布翼」

《藝文類聚•卷八》︰「鮑昭石帆銘曰︰應龍剖流,息石橫波,下潀地軸,上獦星羅」

《藝文類聚•卷十》︰「元龜介玉,應龍粹黃。」

《藝文類聚•卷十四》︰「剪應龍於冀州,戮長蛇於沮水。」

《藝文類聚•卷二十三》︰「惟應龍之將舉,飛雲降而下征」

《藝文類聚•卷四十九》︰「偶應龍之籥影,等威鳳之羽儀」

《藝文類聚•卷五十三》︰「璩聞景雲浮則應龍翔,治道明則俊乂臻。」

《藝文類聚•卷五十七》︰「若夫赤松王喬,羨門安期,噓吸沆瀣,飲醴茹芝,駕應龍……」

《藝文類聚•卷六十二》︰「伏應龍於反宇,乘流蘇以飄揚。」

《藝文類聚•卷六十四》︰「天降丹鳥,既序孝經,河出應龍,乃弘周易。」

《藝文類聚•卷七十》︰「應龍蟠蟄,潛德保靈,制器象物,示有其形」

《藝文類聚•卷九十八》「應龍游於華澤,鳳鳥鳴于高岡。」

蕭大圜《竹花賦》︰「學應龍于葛水,宿鳳于方桐。」

賈岱宗《大狗賦》︰「時頻伸而振迅,若應龍之騰擲。」

嵇含《悅晴詩》︰「鳴鳳晞輕翮,應龍曝縴鬐」

傅咸《鳳皇賦》︰「應龍至兮,庶有感于斯誠。」

《太平御覽•卷五十七》︰「枯澤非應龍之泉,平林非鸞鳳之窟。」

《太平廣記》︰「禹治水,應龍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

劉孝綽《謝散騎表》「邀幸自天,休慶不已。假鳴鳳之條,躡應龍之亦。」

《帝王世紀》︰「又徵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于凶黎之丘」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人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驂赤螭青虯之蟉蜿蜒。」

《漢書•敘傳》「應龍潛于潢污,魚黿媟之,不睹其能奮靈德,合風雲,超忽荒,而躆顥蒼也。故夫泥蟠而天飛者,應龍之神也;」

《後漢書•班彪列傳》︰「抗應龍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

《後漢書•張衡列傳》︰「夫女魃北而應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

《三國志•魏書》︰「斯蓋應龍潛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

《三國志•吳書》︰「夫應龍以屈伸為神,鳳皇以嘉鳴為貴,何必隱形於天外,潛鱗於重淵者哉?」

《晉書•列傳第二十一》︰「乘雲車電鞭之扶輿委移兮,駕應龍青虯之容裔陸離。俯游光逸景倏爍徽霍兮」

《晉書•載記第二十二》︰「應龍以屈伸為靈,大人以知機為美。」

《宋書•樂志》︰「應龍夜烏由道何來直子為烏奚如悟姑尊盧雞子听烏虎行為來明吾微令吾」

《宋書•福瑞志》︰「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

《宋書•宗室列傳》︰「自我皇宋之承天命也,仰符應龍之精,俯協河龜之靈」

《舊唐書•李密列傳》︰「轟轟隱隱,如霆如雷,彪虎嘯而谷風生,應龍驤而景雲起。」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又築城于青海中龍駒島,有白龍見,遂名為應龍城,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八》︰「雕虎嘯以風生,應龍驤而雲起。」

《新唐書•儀衛志》︰「第一應龍旗隊,第二玉馬旗隊,第三三角獸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新唐書•列傳第十三》︰「應龍之翔,雲霧滃然而從,震風薄怒,萬空不約而號,物有自然相動耳。」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更築于龍駒島,有白龍見,因號應龍城。」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記》︰「運之去也,應龍不免為醢。」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九年,白龍見南宮三清殿,改元曰白龍,又更名龔,以應龍見之祥。」

《元史•輿服志》︰「應龍旗,赤質,赤火焰腳,繪飛龍。」

《通典•沿革》︰「閉諸陽,衣皂,興土龍,(注︰山海經曰︰「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

大雨。」郭璞曰︰「今之土龍,本此,氣應自然冥感,非人所能。」)」

在名字中

以應龍為名者︰(按年代順序)鄒應龍、劉應龍、翁應龍、彭應龍、徐應龍、許應龍、宋應龍、虞應龍、牟應龍、王應龍、韓應龍、楊應龍、舒應龍、馬應龍、趙應龍、沈應

龍、田應龍、張應龍……

歷史推測

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探索發現》欄目中是這樣解釋的。應龍是黃帝手下的將領。在與蚩尤的戰爭中,應龍人為地制造了一場洪水(在河流的上游築壩,積蓄一定的水量,然後挖開堤壩)沖垮了蚩尤的軍營,從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而這場戰爭的戰場就在涿縣。

形如小牛,毛色青黃,喜歡睡臥,受驚動聲如大牛,可傳一里。把它的皮懸起,潮漲則毛起,潮退則毛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修真者在火影最新章節 | 修真者在火影全文閱讀 | 修真者在火影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