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種地去 正文 第275章 電費

作者 ︰ 兵家傳人

翌日一大早,方文早早的就到了公社,和昨天兩個村隊長約好一起下鄉,下鄉這個字或許對他來說實在談不上,因為他本身就住在村里,不過其意義卻是不小。[無限升級]

一般干部下鄉都會指定吃飯的村戶,當然伙食費也是要吃的,每年鎮干部下鄉的次數也不少。

方文這次是作為村支到自己所管轄的村里去,目的行太強了,也不就打算開車去,恩,想開車也開不了,路太爛了,除非騎摩托車,不過步行去轉一圈才能看出點實際的。

和老金兩人寒暄了片刻,三人就從公社出發上路了,最先看到的就是肉鋪,這也是整個金堂鄉唯一的肉鋪子,基本上兩天殺一頭豬就能滿足整個山溝的需要了,由此可見,肉食仍然不是村里的主流食物。

在肉鋪旁邊有一個老鐵匠鋪子,和王麻子的鐵匠鋪子不同,這個鐵匠鋪子里面沒有新式機器,全靠一柄錘子敲打,兼賣一些壇子啥的,其實也就是一棟兩層的樓房,肉鋪和鐵匠鋪子各佔了一半。

肉鋪的外面就是公路,這有是建國後修建的,只是現在無人修繕,窄爛無比,而肉鋪的對方就是村寨了,中間隔了一條河流,這條河到也算寬闊,有七八米左右,河水不算深,河中多有小石墩,村民們踩在上面也就過河了。

方文三人先在肉鋪看不看,就踩著石墩子過了河到對面,然後人手一跟打狗棒子。延著村里往下面走,這處村寨名為︰幸家壩,意為大部分村民都姓幸!

下鄉他是外行,不過兩個隊長都比較有經驗。(聖王)一邊介紹著,三人就隨意選擇到了一個村戶家里,然後就是詢問收入等等情況,如養了多少家畜,有幾畝地,收獲了多少糧食,年均收入等等,另外詢問電費也是必不可少的。

村里無天然氣。也沒有自來水,但用電卻是必須的,從電費上面就能大概看出村民家的生活條件了,分三種。一是買不起電器,自然用不了什麼電,一是買得起電器,但舍不得使用,也節約。這電費用不高,最後一種就是最好的情況了,那就是電費比較高。

這一戶村民是屬于第二種,有電器但是電費低。這也是此山溝里普遍的想象,如買了冰箱只在夏天使用。或是干脆就不用,買了洗衣機。只使用月兌水甩干功能,衣服還是手洗,有彩電,但也只是每天固定時間才打開來看,有電飯鍋,但仍然是柴鍋蒸飯吃,有電燈,但普遍都是最低的十五瓦!村里一般不使用節能燈,雖然節約用電,但是因為燈太貴了,幾乎無人使用。

一度電等于一千瓦,十五瓦的燈泡可以使用六十多個小時,光是電燈方面的用電,一個月根本用不了幾度。

如此又跑了十幾家,最後發現,這幾家村民的電費從幾塊錢,到二十元不等。又跑了幾十戶,最後方文驚愕的發現居然沒有一戶村民家里電費超過三十塊錢的。

甚至還有一戶的電費平均每月在五塊錢以下,面對這個數字,方文也覺得心情比較沉重。

而年人均收入都在三千月左右,平均下來,村民們一個月的收入還不到三百塊錢,這是一個相當低的數字。

不過也有好事,那就是家家戶戶都在養鴨子,現在他是村支了,發展村里養鴨子也是一個任務啊,到讓他有些無語,在畜牧站的時候提議大家養鴨子,轉眼就成了發展養鴨的前線戰士!

一路往前面村里走去,考察到的第一手數據也都記錄了下來,這些數據對方文來說也算相當重要了。

——————————

「方支,在到前面就是我家里了,要不去喝口茶水歇息一會兒?」老周忽然開口說道。

方文一時間對「支」這個稱呼還真有點不適應,剛才一路走來,每到村民家里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茶水這些當然不缺的,要不是為了趕路,這醪糟蛋估計都吃了幾十上百個了。

現在還喝什麼茶,不過老周作為隊長,現在相邀去坐坐也好,對自己相熟的人,方文總是抱以照顧的心理,說簡單點就是護短,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性格缺陷。

想到這兒就出聲道︰「成啊,去坐坐也好。」

這時,老金也跟著出聲道︰「方支,現在時候好在,我家還在老前面,要不中午到我家里去吃飯。」

答應了一個,第二個自然也不好拒絕,方文接話道︰「好,不過隨便整個家常菜就可以了,回頭你開張條子,你到楊支那里去報銷。」

雖然同樣是村支,不過楊支也兼任了多相任務,這報銷就是一個重點,楊支一直在干這事,經常往鎮上跑,這才喝鄉鎮的干部很熟落。

老金也不矯情,笑呵呵的應下,畢竟這是花國家的錢,有便宜不佔白瞎了這個職位啊。

道路是曲折的,田埂是小小的,好在方文本來就是村里人,走這種小道反道平添了幾分韻味,不過換了薛鎮長兩女來估計就要悲劇了,滾下冬水田的滋味可不好受啊。

繼續往前走,別看三兒溝村只有三百戶人家,但也就是一些大姓氏的家族聚集的房屋多一些,另外就是公路不邊上房子也比較多,另外就全部分布上山上了,有時候走上半個小時的山路,都見不到下一戶村民在啥地方。

至于山上的住戶,方文也不打算去了,光靠兩條腿走不過來啊,能順河流穿越整個山村,這就足夠忙活一天的時間了。

這次下鄉也是突個實際考察,了解下現在三兒溝村里的現狀而已!

整想著,老周家也就到了眼前,在一個小山彎里,這山溝的山脈多,連綿起伏,自然,這種小山彎也比較多,不過也別小看了這種進深不過幾百米左右的小山彎,這可是相當好的地理位置,農田肥美,土地肥沃,偏偏山彎之地還比較平整,村民一般喜歡落戶在這種地方。

另外提一句,之所以三百余戶村民,戶籍人口才三千人左右,這也是牽扯到分家的問題了,兒女長大後一分家,也就是單獨算了一戶,所以一般一個戶籍也就三個人居多。(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回到村里種地去最新章節 | 回到村里種地去全文閱讀 | 回到村里種地去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