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諸葛公(1)(本章免費)
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人用此形容瑯琊諸葛當世三杰。魏得其狗,指的便是諸葛誕,此狗並非貶義,而是言功狗。
昔年漢高祖劉邦大破項羽,盡掌天下,以蕭何功最重,封為侯,食邑最多。眾臣不滿。劉邦問︰「諸君知獵乎?」眾人說︰「知道」。」「知獵狗乎?眾人說︰「知道」劉邦說︰「狩獵,追殺獵物的是獵狗,發現獵物指揮狩獵的是獵人。現在你們獲得功勞無數,就是功狗,而蕭何才是指揮你們,運籌帷幄的功人啊,功狗怎麼和功人比呢?」
諸葛誕就是魏國的功狗,歷經官場起落,諸葛誕已然是魏國獨鎮一方的大員。淮南位于揚州,地處邊陲,北接徐豫,南臨長江,一水之隔,便是吳國,歷來是重兵囤積之地。曹魏立國以來,淮南經歷了兩次大型叛亂,一次是王凌,一次是毋丘儉,文欽。諸葛誕參加了兩次平亂後,魏國以諸葛誕久在淮南,封為高平侯,征東大將軍,儀同三司,負責鎮守淮南。
諸葛誕與夏侯玄,鄧等親如兄弟,二人去世已久。又看到了王凌,毋丘儉的下場,內心早有不安。魏國司空盧毓去世,于是朝廷征諸葛誕入朝為司空。司空雖是高職可手中並無實權,魏國大權如今都在司馬昭手中。諸葛誕在外手握兵權尚可自安,入朝等于任人宰割無異于羔羊。況且摯友夏侯玄,鄧等人都為司馬氏所害,諸葛誕躊躇再三,決定拒絕入朝,割地自保。
這一日,揚州城外煙塵滾滾,東門守將發現後急忙使人通報刺史樂琳,一面傳令眾人戒備。不多時,一隊騎兵進入視線範圍,守將觀察旗號,卻是征東大將軍諸葛誕的旗號。眾人都是納悶兒,諸葛誕一向是坐鎮壽春,為何前來揚州?納悶歸納悶,可不敢得罪諸葛誕,淮南地區誰不聞諸葛公的威名?還是等揚州刺史樂琳來了親自問吧。
樂琳是名將樂進的獨子。當年樂進與張遼,李典駐守合肥,大破東吳孫權十萬大軍,逍遙津一戰險些就把孫權給宰了,至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樂進死後,樂琳繼承樂進的爵位,官場仕途一路高歌猛進,如今被司馬氏安排與諸葛誕共掌揚州。
吳魏將揚州一分為二,魏國轄內的揚州治所為壽春,轄下淮南,廬江兩郡。諸葛誕負責淮南,樂琳負責廬江。二人一個是征東將軍,一個是揚州刺史;一個是中央派在地方駐守的部隊,一個是揚州的地方軍。二者互相牽制不說,甚至廬江的軍力還在淮南之上。即使是淮南地區,諸葛誕能調動軍隊也是有限,只有當戰時,朝廷授予虎符,才可以全權指揮該地區的所有兵力。
這並非是針對諸葛誕專設,而是歷來已久的制度。當年王凌身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揚州軍事,一人統御兩地,威勢之重遠在今日諸葛誕之上。可就是因為沒有虎符,不能調集眾軍,當司馬懿大軍前來征討時,能指揮的只有本部數千人馬,最終不戰而降。前車之鑒,不可不防,必須先握住兩地軍力才有資本舉事。
揚州刺史樂琳此時也趕到城樓之上,見是諸葛誕,暗責守將小題大做,不過既是諸葛公休來訪,自己出去迎接也是應該。想到此處,轉身便要下樓迎接。忽的心頭一動,轉身再看,不禁心頭狂跳,諸葛誕身後騎軍竟有千余人之眾,騎兵之後尚有步卒,一目望去約有二三千人。諸葛誕本部也不過六,七千人,城下步騎之眾將近五千。樂琳一時不明所以,疑慮叢生。
「諸葛征東率眾前來,可是有了敵情?」城門處一人昂然而立。
諸葛誕見樂琳在城樓上並無出城迎接的意思,心內暗自堤防,抬首道︰「誕受命宣詔而來,樂揚州何以不見?」說話間,一行人已接近吊橋。
「既是宣召,何以眾軍隨行?」喝問者見諸葛誕似答非答,左右驍騎簇擁,身後眾軍緊隨,大步向前再次揚聲喝阻︰「朝廷使臣何在?」
諸葛誕一行人聞聲,理都不理雙腿輕夾馬月復,加速沖過吊橋。喝問者在城門下,見諸葛誕等人騎馬直沖過來,視自己如無物,連忙閃身躲避,駿馬擦身而過,身後驍騎一擁而上,直入城門。
樂琳在城樓觀之,頓感不妙。只見諸葛誕入城之後翻身下馬,大步踏上城樓,直奔自己而來。所屬步騎卻是將城樓團團圍住。樂琳心虛,見如此情形,哪還不知發生何事,轉身就跑。諸葛誕也不著急,手按佩劍,緩步而追。揚州守軍見主將往城樓上跑,諸葛誕在後面追,方才轉醒過來,可惜為時已晚。諸葛誕手下大將張朔,施全各率士卒,將揚州守軍一一繳械。
城門喝問者讓過諸葛誕大軍,見此情形,疾呼造反,被正在入城的諸葛誕部將李平背後一槍透胸而出,倒地身亡。
跑到城樓頂端,樂琳是避無可避,見城樓之下,一片片都是諸葛誕的淮南軍,自己的揚州軍已然被完全控制。遠處數支淮南軍,奔往各個方向,揚州算是完了。待轉過神來,諸葛誕手持長劍登上頂樓,看著自己就像看一個死人。
「公休……公……休……」沒等樂琳說出什麼,諸葛誕手起劍落,樂琳頃刻斃命。
司馬氏走狗,死有余辜,隨手割了樂琳首級,命人傳首四方。不多時,各部來報,揚州城內已然平定,守軍盡降。
揚州既定,諸葛誕留部將李平鎮守揚州城,負責收編揚州各郡各縣士卒,自回壽春。諸葛誕威名盛重,士民無不敬畏,短短數日,已然收編兩淮,揚州大部分軍卒。不少諸葛誕舊部都來主動投靠。
除了守軍之外,淮南淮北兩地尚有屯田軍也是諸葛誕要拉攏收編的對象。當年朝廷準備大肆屯田,鄧艾經過考察後認為兩淮之地「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于是著《濟河論》深得司馬懿贊同。從此以後,兩淮之地大興水利,廣屯軍田,一片繁榮景象。兩淮軍糧充足,又無水害,連年豐收,也正因如此,給了歷任守將叛亂的資本。要糧有糧,要人有人,邊陲重地,手握軍權任誰都會有所遐想。
所謂屯田,是指每隔五里設置一營,名為軍屯營,六十名軍士為一營,一邊屯田,一邊負責守衛地方。比起普通的守軍,屯田軍還須負責耕種,又不能隨意離開屯田,其辛苦可想而知。諸葛誕振臂一呼,屯田軍自然願意響應。
張朔帶領二千步卒趕赴下蔡,收編下蔡守軍。等到了下蔡已是傍晚,見城門緊閉,便使軍卒叫門。軍卒扯著嗓子叫了半天,城頭上才有人現身。
「來者何人?」
「征東大將軍帳下偏將軍張朔,奉命進駐下蔡,快開城門!」
「不知將軍可有文書?」
「諸葛公口諭,速速開門,讓我等進去,膽敢違抗軍令,休怪我家將軍無情!」
「休要瞞我,張將軍我自識之。」
張朔帶軍一路收編,未曾遇到如此情形,不禁大怒。老子跑了一整天,飯都沒吃舒坦,連我都不認識,竟敢刁難老子,待老子進城打折你的狗腿。當下縱馬來到城前,從部卒手中接過火把,照亮自己道︰「叫下蔡令前來答話,吾乃張朔,汝可識之?」
城上人見張朔離得近了,又舉著火把,看得真切,抬手揚弓就是一箭。張朔哪想到自家地盤上會有這種事兒,急忙避時已來不及,一箭正中肩膀,翻身落馬。身後士卒見狀急忙上前,七手八腳把張朔拖了回來。
本非戰時,沿途收編郡縣又都是令到即降。張朔一身便服,加上這箭勢大力沉,傷得不輕。眾軍慌亂時,射箭之人早已下了城樓,翻身上馬。城門一開,手持大砍刀,當先殺出,直撞張朔大旗而來。喝道︰「大膽反賊,認得龐會麼!」張朔听是龐會,暗叫不好,急使眾軍向前抵擋龐會,親兵帶著自己退入軍陣之中。
這龐會乃是立義將軍龐德的愛子,龐德忠勇寧死不降關羽,終為所殺。于禁反而臨陣變節,苟全性命。曹操曾感嘆「于禁跟從我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于是厚待龐會兄弟。等到曹丕登基,更是追謚龐德為壯侯,以彰其威。龐會長大後頗有乃父之風,勇猛剛烈,身先士卒,勇冠三軍。數次征伐皆立大功,官拜平寇將軍,臨渭亭侯,本來駐守新城,不知為何竟在下蔡現身。
龐會一騎當先,大刀起處血肉翻飛,殺得眾軍心驚膽寒。身後不過三十余騎,在張朔軍中輪番沖突,如入無人之境。張朔帶傷不敢應戰,只顧使親信帶自己後退。其余將官听是龐會,知其悍勇難當,唯恐走避不及,更是無心指揮。龐會見敵軍散亂,長嘯一聲,翻身回轉。身後的魏軍見狀不敢阻攔,龐會自帶三十余騎毫不費力破圍北去。
可憐張朔帶領兩千步卒沒攔住龐會幾十人,自己也身帶重傷,傳揚出去必為人所笑。張朔怒火中燒,不顧傷勢,傳令眾軍立即搶城。又使人飛報諸葛誕及沿途各個郡縣,緝拿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