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09-14
戰火起,兵鋒出,沉寂許久的蜀漢各路人馬幾乎同時發動,展開了爭奪中原之戰!
魏國方面早已從蜀漢的頻繁動作中察覺到了蛛絲馬跡,許昌城中司馬炎聚集群臣在晉公府內商議拒敵之策!這三年來司馬炎不斷增加自己的權力,架空曹氏,甚至僅有的早朝和祭祀等職責也開始受到了司馬炎的挑戰。
眼下蜀漢大舉興兵,魏國皇帝曹奐召喚群臣無果,群臣卻是聚集在司馬炎府中議事,消息傳到皇宮之內,曹奐氣的渾身顫栗,面色鐵青,卻是不敢口吐一言,不敢輕舉妄動……當年的曹髦還算是「自取其辱」,可眼下的司馬炎就是一只等待時機的惡狼,時時刻刻等著曹奐做一些「破格」的事情,好取而代之!
曹奐不傻,知道除了忍耐自己什麼也做不了。這樣的皇帝比窮苦百姓都不如,可曹奐還是要忍,忍常人所不能忍,這是自己身為魏國皇帝唯一能做的事情,也是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只有忍得住才能讓這萬里江山姓曹——哪怕這除了虛名和世人嘲諷之外毫無意義——可這是曹奐,有可能是曹氏最後一個帝王唯一能做的事情。
「蜀漢興兵來犯,其勢甚猛,各位愛卿有何破敵之策?」司馬炎看著在場的滿朝文武,帶有君王風範的道。
「啟稟晉公,三年休養生息,國力已然恢復舊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何懼之有!」潘岳近年來作為司馬炎的咽喉,因其文采斐然,詩詞艷麗而得到重視,官位扶搖直上,如今道貌岸然的幾句話說來,好似放屁一般,卻也有捧臭腳的跟著附和。
只見潘岳的死黨孫楚孫子荊接著道︰「潘大人言之有理,晉公神武聖明,我大魏蒸蒸日上,小小蜀漢竟敢來犯,實乃不自量力也!」
司馬炎當然知道潘岳和孫楚所講的不過是奉承話罷了,可偏偏這話說的讓人舒心,哪怕是對于時局毫無益處,也要鼓勵兩句。于是司馬炎很是受用的道︰「二位愛卿所言不差,只是蜀漢兵力甚重,數路齊發,不可小覷也。」
見司馬炎如此說,眾人心中厭惡潘岳和孫楚廢話不斷,可也只能放在心里。楊駿挺身而出道︰「蜀漢姜維,柳隱引兵七萬叩擊虎牢,虎視河內;羅憲發魏興之兵兩萬五千人出宛城,趙統發武關蜀軍一萬人斷宛城與許昌之聯系,羊祜舉兵八萬進兵新野;孫引兵三萬直撲江夏;脩則,諸葛瞻領兵八萬攻打淮上,加上各方水軍近十萬余人,共計四十萬之眾,聲勢浩大,還需精兵強將抵御才是!」
這楊駿也是個不知兵的,見到潘岳和孫楚都露了臉,自己近來不斷增加武職總要說幾句才是。御敵韜略自己是不知道,可這般大戰派什麼人前去楊駿心中還是有數的。所謂「需精兵強將抵御」,指的自然那些能征慣戰的將領,楊駿先把話點到這里,免得一會兒有對頭把這掉腦袋的差事推給自己。
「恩,確實如此。」司馬炎沒有听出楊駿的弦外之音,只是覺得楊駿這廢話說的比潘岳和孫楚有些「水平」,管他如何總是知道蜀漢發兵情況的。
這潘岳,孫楚,楊駿和王敦,王愷都是結成黨羽抱成一團的,你一言我一語說的好不熱鬧,听了半晌卻是沒有半點御敵之策。其實王敦和王愷也算是知兵的將領,只是抗擊蜀漢責任重大,口中說的魏國如何強悍,實際上雙方交鋒結果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沒有底的——這個時候說的天花亂墜,總比胡亂獻策導致兵敗,被追究責任好的多。
听了半晌,司馬炎的眉頭越來越是緊湊起來,蜀漢犯境不是兒戲,這麼耗下去豈非要誤事?便在司馬炎正欲發作之時,一把尖銳聲酸不溜丟的說道︰「楊駿大人數次平亂有功,楊珧大人足智多謀,楊濟將軍勇猛無比,若以三楊領兵,定然可以抵御蜀漢,大獲全勝的!」
楊駿等一干人正自吹噓,乍聞此言頓時額頭冷汗直流,後心濕透,顧盼望去只見說話的乃是步兵校尉阮籍!這阮籍屬于朝中老派臣子,當年的老派臣子在司馬炎即為成為晉公之時因為失了先手,又見潘岳等人活躍朝堂之上,于是紛紛請辭告老還鄉,這阮籍的年齡比誰都大,可偏偏卻是留在了朝堂之中。
潘岳和楊駿等人當初還合計怎麼打擊這個「朝中遺老」,不想阮籍听說步兵校尉府中藏有好酒,竟然上書自貶為步兵校尉,整日迷醉,不理世事。大家本事把這個老家伙忘掉的,哪知道這抽冷子的一句話嚇得眾人幾乎膽裂!
「阮步兵何出此言?」楊駿臉有怒色道。
「咦?楊大人最近幾年屢屢建功立業,可願為國家分擔一二?」司馬炎想起楊駿等兄弟三人最近幾年屢屢因為功勞升遷,想來也不是沒有才華之人,如今正是國家用人之時,若非阮籍語出驚人,自己還在困惑之中。
「啊……這……」楊駿見司馬炎的意思如此,當下沒了說辭。
潘岳見狀眼珠滴溜溜亂轉道︰「淮上既有蜀軍來犯,可使楊駿等人督淮上人馬前往抵御,阮步兵乃是大才之人,可使其督辦軍糧為三軍後繼,如此淮上蜀軍不足為懼矣!」
楊駿和潘岳蛇鼠一窩,見狀也知道司馬炎既然開口,此事定然不得推月兌,想那淮上猛將無數,自己就算去了,也不過似前次一般遠遠躲在後方,戰敗了有他人承擔責任,戰勝了卻是自己的功勞。而這阮籍用來督辦軍糧是再好不過,尋個過錯,編個借口,便可讓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打這里楊駿好似擔下天大責任般,甚是嚴肅的道︰「微臣兄弟為晉公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司馬炎見狀大喜道,如此甚好,河北之事自有司馬叔父督戰,虎牢有司馬干叔父堅守,南方之事交由杜元凱,淮上之事交給楊文長兄弟,孤可以高枕無憂了!」
計議即成,司馬炎自去休息,潘岳召集楊駿,楊珧,楊濟三人自然密謀如何對付阮籍。阮籍手中一壺酒,晃晃悠悠出了晉公府邸,看著街上車水馬龍,城中繁花似錦,心中唯有嘆息。邊疆誠然還有智勇雙全之士鎮守,可朝中早無良將謀臣議事,蜀漢興兵如此重要的事情,竟然這般草率的處置完畢,這一仗恐怕並不樂觀啊……
只要想想在場群臣不發一言,任憑潘岳等跳梁小丑大言不慚,就知道如今中原世家對于司馬氏,對于曹魏政權的不滿和態度。這個時候挺身而出的不是什麼正直之士,反而是避世許久的酒鬼,如何不讓人唏噓感慨?
許昌門外,一名中年文士仰首望著城牆上筆鋒蒼勁的「許昌」二字,同樣在感慨不斷。若有熟悉的必然識得此乃當年被流放貶職的張華,自從被貶之後,張華潛心修書,足跡遍布中原各處,乃著《博物志》一書,所傳甚廣,名望頗著。然張華乃是被貶之臣,沒有朝中傳召,為何要回到許昌?
舉步而入許昌城仍然是哪個記憶中的許昌城,只是城中的**之風已然達到了極點!朝中沒有了棟梁之材,蜀漢偃旗息鼓,三年的時間讓曹魏有所喘息,可朝中的貪官污吏,大員世家們在這「太平」時期早伸手在給地撈取錢財,積累奴僕,土地。
攀富之風盛行一時,說是恢復國力,倒不如說是給這些權勢之家增加財富。張華足跡遍及中原,所到之處民生凋敝,田產荒廢,比起戰亂還有不如,看的張華是痛心疾首!
裴秀等舊友都曾勸諫張華姑且認之,朝中朋黨已成,人力無法挽回,此時唯有修身避世方是正途。可張華深感當年自己當年錯听裴秀之言,沒能在司馬昭病榻之前揭穿潘岳等人,導致眼下國家大亂,民不聊生,因此決意入京死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