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09-30
楊珧很是辛苦,籌措軍糧是件很繁瑣的事兒,不僅事事親力親為,更要勞心勞力,還得磨破嘴皮子。
各州各郡對百姓平日的剝削已經到了極限,這個時候想從百姓身上榨出油水那是相當的困難。
就算有,也不多,而且還參雜大量的血水。
淮上大軍有一半往日里是民,是屯兵,只是在得到蜀軍北伐消息後,才號召起來集中訓練的一支隊伍。
連年的戰事,就算耕地的百姓也有一定的戰斗技巧,只是時間讓這些技巧變得生疏而已。有一定時間恢復和集訓,便是一支強悍的作戰力量。
百姓討厭戰事,戰火摧毀的不僅僅是家園,和家庭,更帶走了無數鮮活的生命,生存者則要負擔更重的徭役和賦稅。
可也有人喜歡打仗,自己這身武藝無法留在軍中,可殺人慣了,軍中的生活慣了,耕地實在是難以甘心。
而且耕地實在是辛苦,掙得也少。
對于刀口上舌忝生活的家伙來說,耕地,那是埋沒自己的才能。
楊珧覺得自己往日里是算無遺策的,誰肚子里憋著什麼主意,誰肚子里有彎彎腸子,自己看好一眼,就知道的一清二楚!
以兄長楊駿的那副德行,若不是有潘岳這個靠山,加上是司馬氏的親戚,早就被人干掉了。就算楊駿什麼都不做,也夠討厭的,有些時候過于自大的楊駿使得自己的弟弟,譬如楊珧都是看不上眼。
可是沒辦法,這是自己的兄長,大家血脈相同,息息相關,就是看不慣,難道任憑兄長和家族被人干掉?
許多大臣私下里都夸楊珧,楊氏三人,論智計非楊珧楊文琚還有何人?
楊珧無疑比兄弟楊駿和楊濟要聰明,但只是小聰明。人貴有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不能稱之為聰明。就算你了解別人,卻是不了解自己,又有何用?
籌劃軍糧本來就是一件繁重的人物,楊珧認為自己的才華足以堪當此任。可真的接了任,實打實的動手,楊珧發現一切都變了。
丫的這和老子想的根本就不同!!
國庫之中,能拿出的錢糧還不及所需總數的十分之一,因為實在沒有那麼多。國庫不行,只能從各個州郡抽調。糧食來自于百姓耕種,來自于賦稅,國內的賦稅高,收繳上來的自然就多。依照這麼個道理,國庫實在沒有空虛的理由。
賦稅高到了百姓不堪忍受紛紛做流民,寧可貧窮度日也不種地的地步,國庫不空虛才是沒有道理。
各級官吏都要撈一筆,賦稅自然高,國庫焉能不空?
國庫空虛,各州郡的呃糧倉也不富余。往日里的例行檢查,這州郡糧倉都是慢慢,可等楊珧去調集的時候,看著不以為意的各地官員,那真叫一個有力無處使。大家都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你楊家也是富可敵國,裝什麼清高?
楊珧可不管那麼多,國庫自己是沒辦法,各個州郡卻是自己管轄範圍之內。命令發了下去,限時限量,各地必須要完成任務。至于如何完成任務,楊珧可顧不上那麼多,管你是扒皮抽筋還是自家填補,總之到時候完不成的州郡,那就等著好果子吃吧。
國庫和各地的糧倉依然難以補充龐大的缺口,以往在朝堂上爭論的那些數字,現在看來竟是如同一座座大山,壓的楊珧喘不過氣來。
這個時候楊珧才有所感慨,為什麼阮籍寧可喝的酩酊大醉也不願意接手這後勤的重任。
想到這里,楊珧開始有點同情阮籍了。阮籍坐官幾十年,不過是個窮官,若是給自己阮籍一樣的資歷,現在大可與王愷,石崇斗富了。
整個河北的農業生產不過是剛剛恢復,卻還沒到以往的水準,畢竟人口流失和土地的流失都是與日俱增的,想恢復往日的強盛不過是夢中話。但是河北的駐軍卻要多于往年,那異族被擊退之後仍然是躍躍欲試,魏國邊境之上不敢有絲毫的松懈。
生產不見起色,軍隊反而越來越多,河北之地需要中原的錢糧救濟,這是一定的。
問題是中原方面壓力也是蠻重,那宛城經過幾次易手,甚至比河北還要殘破。杜預經年發展農業才有了些許起色,不過想以此來維持宛城一代鎮守的十幾萬魏軍開銷,仍是困難。這三年中蜀軍不是悄然無息,時不時的大張旗鼓是常有的事兒。
那些處在有可能交戰區域的土地,是魏軍不敢屯糧的。
虎牢關那邊更是風聲鶴唳,在鄧艾和鐘會死後,姜維對于魏國來說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虎牢關駐守的魏軍有五萬人,河內有相同數量的魏軍屯駐,怕的就是蜀軍隨時爆發。姜維更試圖在洛陽舊址恢復洛陽的城邑,這是魏軍絕不允許的。
沒有洛陽,蜀軍在虎牢與河內的夾擊之下無屏無障,有了洛陽城,蜀軍那便是固若金湯了。那個時候就在魏軍眼前,進可攻,退可守的蜀軍將是心月復之患——現在同樣如此。
面對姜維魏軍不敢掉以輕心,每一次蜀軍督促軍民修築城牆之時,魏軍皆是大發兵力前來驅趕。蜀軍誠然不欲和魏軍硬拼,又要護著百姓,魏軍何嘗不是忌憚姜維神機妙算?三年的拉鋸讓魏軍不得安生,中原的魏軍不得安生卻是牽制了中原地區的穩定和發展。
楊珧不知道有多少郡縣能夠完成自己下達的任務,收拾這些人並非易事,因為此事結了仇也沒有好處。畢竟潘岳在朝中也不是根深蒂固,和一些老資歷的權臣更是無法對抗的。
兄弟三人在晉公面前是主動討得重任,這下可是苦了楊珧。苦思冥想之下,楊珧拉下臉皮準備去各個大臣家「借糧」。
有錢的人家多不勝數,些許錢糧不過是九牛一毛,楊珧拉下面子挨家挨戶的去「求」已經夠掉份兒了。沒想到的是當頭棒喝——竟是沒有一家願意出糧。
不僅如此,楊珧還被冠冕堂皇,義正詞嚴的拒絕和指責,甚至與一些大臣發生了爭執。在他人看來,籌集軍糧是國家的事兒,有國家的機構負責,和私人有何關系?楊珧卻是覺得,大家平日里都拿了國家那麼多,現在各自那一點點也不損失什麼,自己倒可以解了燃眉之急。
兩下皆是不肯相讓,說到底為了都是自己的利益,不過拒絕一方佔據了「大道理」罷了。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楊珧越來越是慌張,各地呈上來的文書都是哭窮,更有人說楊駿大軍所過之時,就把城里的余糧都「帶」走了,這個時候說死也是拿不出什麼的。對于這些人楊珧倒是不好相逼,誰哭窮,誰真窮,楊珧心里清楚得很。
同朝為官,大家彼此彼此,手段相同,有什麼遮遮掩掩的?
知道歸知道,卻是不能明說,官場有官場的避諱和規則,楊珧畢竟還有著幾分小聰明。
數十萬軍隊的錢糧不能沒有著落,楊珧是負責籌劃軍糧的,不是負責征集軍糧的,這個時候能做什麼?
告狀!
也就是打小報告!
找皇帝是沒有用的,找晉公才是正理!
找晉公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這倒是信手拈來的——各地州郡糧倉實際的情況與往年所報出入甚大,這不是最佳的理由?
事到如今,不想波及太廣的楊珧也是無可奈何,完不成任務這罪責是要自己擔的。隨之牽連的自然是家族中的兩位兄弟,也是此番重任的擔保人,楊駿,楊濟兄弟二人。
這代表楊氏家族,這個時候,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不僅要站直腰板揭發這些貪官污吏,更要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