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梟臣 第三十六章 調虎離山

作者 ︰ 金剛葫蘆第八娃

更新時間︰2012-06-03

清朝的幕府制度起源于曾國藩,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當太平天國宛如洪水猛獸肆虐在大清國土上時,早已失去了戰斗力的綠營和八旗基本不堪一擊,眼見著江山就要不保,驚惶失措的咸豐皇帝這時候已經顧不得什麼滿漢大防,也記不得先帝嘉慶「鄉勇易聚難散,終非善策」的遺訓,欲以團練壓制太平軍。曾國藩用這一機會建立了一支對他絕對忠誠的曾家軍,從而有了獨立建軍權、人事權和財政權,甚至後來還擁有了保薦文武官員的權力。

為了激勵士氣,拉攏人才,曾國藩利用這種權力大量保舉了大量追隨自己的幕僚,大量原本只是布衣之身的幕僚跨過科舉戴上了烏紗帽,升遷之快,超乎想象,如李鴻章和沈葆楨從四品道員一躍成為二品巡撫,郭嵩燾和李瀚章兩年內連升三級位至巡撫。在曾國藩去世時,從他的幕府里走出了22位三品以上官員,其中14人官至督、撫,而他死後,他的幕府中47人官至三品以上,其中督、撫33人,其他道、府、州、縣者更是不勝枚舉。當時有人評說︰「名臣能吏,半出其門」。幕府人物出任官吏之快、多,使得幕府成為官吏升遷之終南捷徑。

出自曾國藩幕府的李鴻章自然清楚幕府的好處,靠建立淮軍起家後,他的幕府基本參照曾國藩的幕府模式依法炮制,不過因為李鴻章對洋務的熱衷與推崇,使得這個幕府相對于曾國藩的幕府更加開放,規模也更加龐大,幕府中不僅人才濟濟,而且分工明確。按照李鴻章的工作內容,其幕府大概分為四個系統︰軍事、外交、洋務、內務。

以李鴻章今時今日的地位,哪路人才不想削尖了腦袋往他的幕府里鑽,借他的平台行平步青雲之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句話誠然不假。

自古以來,政治就是一幫有共同利益的人,以不流血或者流血的方式與另一幫有共同利益的人進行權力爭奪,其目的就是以爭奪來的權力實現團體和個人的利益。因此官場與政界中的派系、政黨永遠存在,在皇權至上的清朝,這種共同利益的人群,最集中的地方莫過于李鴻章的幕府。

一個小縣城其中可能就有許多個派系,更何況規模已經足可以比擬一個政府的北洋與淮系了。

李鴻章的幕府就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其中有洋員德璀琳,有第一個畢業于耶路大學的中國人容閎。還有身為輪船招商局總辦的唐延樞等人。

如同一個政府般的龐大幕府機構,加之里面能人無數、機會無窮,怎可能沒有派系之爭?

李鴻章幕府中最先出現的矛盾就是洋幕僚與中國幕僚之爭,這種洋、中爭執還好解決,畢竟洋幕僚服務于李鴻章主要還是為了錢財,只要有此類紛爭李鴻章必定站在中國幕僚一邊,然後對辭職或者降級的洋幕僚以金錢補償,甚至安排他職。

但隨著幕府的擴大,這種紛爭已經從單純的洋、中沖突類型擴展為洋中、洋洋、中中幕友的沖突類型,甚至有時這種紛爭演變成中國幕僚與洋人幕僚的混戰!

對于幕府之中的各種爭執李鴻章也心知肚明,一開始的時候他還管治一番,但隨著幕府人員規模的擴大,紛爭規模的擴大,李鴻章已經漸漸的有了力不從心的感覺,只要下面的人不鬧的太厲害,李鴻章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保持整體不出亂子就行了。

李鴻章除了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以外,他手里還掌握著現在充當國防軍的淮軍系統以及充當國家海軍角色的北洋。

淮軍已經成軍幾十年了,其中關系盤根糾結,錯綜復雜,連李鴻章這個創始人都感到頭疼,做為重點培養的對象,李鴻章自然不會將何念祖放到淮系這個大染缸里,那剩下的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北洋體系了。

北洋不同于淮系,他是一個新的系統。從建設伊始到現在只有十幾年的時間而已,可以說不像淮系那樣根子都有些爛掉了。

把何念祖安排到北洋之中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北洋成軍晚,內部排資論輩的風氣還不嚴重,再加上何念祖資助李鴻章的銀子很大一部分都是指名資助北洋海軍的,海軍現在的兵餉發放,訓練用的彈藥,兵艦、武器維修都是靠何念祖的資助才能維持,這種情況就等于北洋全體都欠著何念祖的情分。雖然沒有正式加入北洋,但何念祖已經間接的成為北洋海軍的「後勤部長」了。

大家都在用何念祖的銀子,想必有這層關系在,何念祖進入北洋,必定能得到北洋上下全體的認同,而不會像淮系那樣排斥,防備他。

幕府選幕僚,李鴻章必定不會親自對每個人選進行考核,在近十年中,能讓李鴻章親自任命的幕僚可謂少之又少,一般情況下人才的挑選和考核工作自然就是由他的助手來完成,但是現在,為了何念祖,李鴻章破例了。

李鴻章親自安排張佩綸為何念祖安排了入幕事宜,一般來說,李鴻章的幕僚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官職,但由于何念祖現在被慈禧記恨著,而且載振也陰魂不散的守在膠澳,李鴻章不想過分的刺激慈禧,再加上何念祖的歲數實在太小,如果冒然安排官職給他,恐怕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出于保護何念祖的目的,李鴻章並沒有向他的幕僚團隊公開何念祖的身份,而是秘密的把何念祖安排到了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手下。

當然,之所以把何念祖安排在北洋海軍,其中與何念祖的主動要求也是分不開的。

對于何念祖的要求,李鴻章哪里會反對?事實上他對于何念祖的要求正求之不得呢。

本來海軍就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憑李鴻章的財力都捉襟見肘,自海軍成軍之後便無錢添置一艦,甚至有的時候連兵艦維修,海軍演習的費用都拿不出來,現在有何念祖去海軍那里,正好借他的財力發展壯大北洋海軍,實在是一舉兩得的好主意。

李鴻章這邊剛把何念祖安排下來沒多久,朝廷里的電文就傳到了李鴻章手上。太後懿旨,召直隸總督李鴻章進京。

看著這道電文,李鴻章不用猜就能想得到,這件事十有**是載振搞出來的,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對付何念祖本人。當然,除了何念祖外自己也是朝廷要敲打的對象。

去北京有沒有危險?這一點李鴻章是不擔心的。只要慈禧沒有到喪心病狂的地步是不敢動他的。畢竟整個淮系集團,北洋集團都在這看著呢。借給慈禧一個膽子她也不敢直接殺了李鴻章,那樣只會給李鴻章的手下一個造反的借口。所以猶豫再三之後,李鴻章決定進京一趟,去北京模模底,看看西太後究竟要用什麼手段來對付他。

李鴻章猜的沒錯。慈禧召他進京正是出自載振的手筆。

當日載振在李鴻章這里吃了一個大虧,回去後立刻命人快馬跑到濟南府給北京去了一封電報,添油加醋的把自己如何受到李鴻章的刁難,甚至差點沒命的事情向慈禧告了一狀。除了沒把李鴻章直接說成造反,其他的諸如對太後不敬,侮辱欽差等等都無限夸大。

要說這載振真本事沒有,但肚子里卻是一肚子壞水,隨便擠一擠就是一大堆的壞主意。

他此次來山東是封了慈禧之命捉拿何念祖的,沒有完成任務當然不敢回京,可有李鴻章這尊大神坐鎮,就算他欽差的身份也沒用。

想捉拿何念祖,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李鴻章調走,來個調虎離山。沒了李鴻章坐鎮,他欽差的身份自然可以作威作福,捉拿何念祖也不在話下。

載振在給慈禧的電報中懇請太後能把李鴻章調離山東,方便他行事。而慈禧太後對于載振的要求也準了。

在慈禧看來,載振是奉她的旨意去捉拿何念祖,順便敲打一番李鴻章,也讓李鴻章安分一點。

但慈禧沒想到的是,她的臉被狠狠的扇了一巴掌!

代表她意志的載振非但沒有讓李鴻章交出何念祖,反而被李鴻章給打了!

毆打欽差,這樣的事無論在哪朝哪代都是不折不扣的謀逆大罪,是要誅九族的。因為欽差的身份極其特殊,他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權。一旦有人褻瀆皇權,那等待那個人的將是強有力的打擊。

不過,慈禧雖然恨得牙癢癢,但她卻並不敢動李鴻章。一開始慈禧听到欽差被李鴻章毆打時還嚇得大驚失色,以為李鴻章準備謀反了。但隔了兩天後,慈禧發現李鴻章的部隊並沒有什麼異動,這與謀反的跡象不合。

這時,慈禧明白了,李鴻章並沒有謀反的意思,而是他在反抗,用他自己的方法來對自己表達反抗的意思。不同于武斗,這屬于文斗,暗斗!

慈禧心中暗自竊喜,只要李鴻章不動用他龐大的嚇人的軍隊,論文斗,這滿大清國除了已經下台了的鬼子六,還有誰是她慈禧老佛爺的對手?

只要你李鴻章心中還存著忠君的思想,那她老佛爺就佔了大義,先天上立于不敗之地,怎麼斗李鴻章也不可能斗得過她。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清梟臣最新章節 | 大清梟臣全文閱讀 | 大清梟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