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問道 第一大BOSS張三豐

作者 ︰ 依是故人
.

張三豐絕對是本書的第一**oss,其人其事在明史上亦有記載。個人認為張三豐強悍之處絕對在金庸小說中排名第一,這不僅僅是對其武學的推崇,而是對其學究天人、開啟武當一派功夫新武學的贊賞,現將其強悍之處列舉供各位大蝦們指點一二︰

張三豐原名張君寶,這點在神雕俠侶上略有描述,然以區區十來歲的年紀和當時五絕在氣勢上分庭抗禮,絲毫不露下風,當然這並不是說在功夫上就可以和他們打過。個人認為功夫的強弱可以在後天學習,使自己變得很厲害,但氣勢就不一樣,那是從先天帶來的氣質,不是簡單學習就可以獲得的。記得原書記載‘只見他形貌甚奇,額尖頸細、胸闊腿長,環眼大耳,雖只十二三歲年紀,但凝氣卓立,甚有威嚴。’連楊過看了也暗暗稱奇。當時楊過已然是名譽天下之人,所見高士定然不少,但能讓其稱奇只怕不多,張三豐以區區十二三歲的年紀能讓楊過側目也算是了不起了。

其二︰少年之時的張三豐于武學一道可以說絲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也只是打小跟隨覺遠學習十之一二的《九陽真經》,其中不解之處只怕是死記硬背,但在受到了楊過四招指點之後竟可以和尹克西打過,以及覺遠在中間的隨意評述。雖然金庸先生著墨不多,已然可以從中窺見張三豐于武學的資質,至少在已經在當時五絕之上,很多東西連眾人沒有領悟到的張三豐都可以化作使用的手段,尤其是其對大自然法則的領悟更是當時眾人所不能。要知道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萬千,能將其勢、法、物融入自身的修為,只怕是其他人都不能,更不用說攜天地之勢為我所用了。

青年時的張三豐以其十之一二的《九陽真經》為根基,加上一套少林長拳,在沒有名師指點的情況下獨自悟道,後面尚有少林視其為叛徒,即使沒有派人追逐于武林之中,日子艱難可見一 。張三豐卻以一柄真武劍游轉于江湖之間,其經歷勢必極精彩又危險。如果張三豐的悟性不夠又或是心志不堅,肯定不會熬過那艱難的數年。直到二十七八歲的時候無師自通領悟道家養生之法,將其融入自身的武學修為之中,此時武當一派的武學可見雛形。

四十歲以後張三豐已然不滯于物,正真達到了萬物皆為我所用,于他眼中天地萬物無一不成為利器。這也是他為什麼四十歲後棄真武劍不用,幾乎從那以後他便再沒用過兵器。想到金庸小說中的另外兩位強人——獨孤求敗吹上天也是四十歲以後才有此境界,而從他埋劍之所可以看出他是從小練劍,于劍道方面必定有過人的天賦,其他方面則未顯有什麼特別的。掃地僧則是不得而知,但至少也得道四十歲以後。少林寺的武學典籍不可謂不豐厚,其中有多少前人的智慧、精華在其中,我們也不去考究,但至兩人的習武的環境比之張三豐好上數十倍是毋庸置疑的。

張三豐在他們最強的武功方面並不輸于二者,獨孤傳下的兩套劍法——楊過得到的重劍法和令狐沖的九劍,就以劍意來說根本和太極劍不在一個檔次上。且不說九劍太假,其劍意是有進無退。大家都知道剛則易折,攻不可久,中國人講究沖虛中庸之道,絕對不會有此霸道之法,當然這也不能否定九劍的威力。個人認為沖虛的太極劍之所以輸給令狐沖的九劍,完全是因為令狐沖是男豬腳,而沖虛不是,沒必要顯得太拉風,搶男豬腳的風頭。

至于掃地僧的金剛不壞,張三豐已然達到天人合一之境,想來就是喬峰親臨也傷不了他。他之所以能被剛相所傷,恰好說明了張三豐作為一個人,他有人的情感,他為為少林寺的毀滅而痛心。有了這種悲天憫人之心,人數仁者無敵,所以他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

四十歲以後張三豐就很少動刀劍,更少和人出手,因為能讓他出手的人幾乎放眼江湖都找不到。至此張三豐站到了中華武學的最高峰,有了之前的機遇和經歷之後,張三豐嘗試為武當一派的武學做一個總結︰個人認為其成就不在《九陰真經》之下,正因為如此武當一派的武學才成了系統性的,有根基,有主干,有蔓枝,最後終于開出了太極這朵武學奇葩,武當一派真正具有了和少林分庭抗禮的實力。而張三豐也完成了對天人合一的理解,想必後來即使有新的武學出世也非世人所能理解。

其三︰張三豐學究天人,提倡三教合一,對于道家練氣養生的功夫理解很深,因此史書記載他活了一百四十三歲也非無稽之談。這和他樂觀的性格也很有關系,在倚天中這位九十高齡的老人在壽宴之時得知第三弟子俞岱岩身受不治重傷,盡管和弟子親如父子,但張三豐仍能克制自己,而不是發飆將少林滅了。其後更能為武林著想,靜心為弟子療傷,從頭至尾也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遷怒到他人,要知道以此時張三豐的威望和武當的實力,即使滅不了少林也必能使其元氣大傷。

一百歲壽宴的時候,最喜愛的第五弟子張翠山自刎身死,張三豐忍讓了,沒有將傷痛遷怒到來武當鬧事的眾人,更是細心治療張翠山之子。在無法治愈之後不顧個人的名望自降身份于少林,在今天看來都很難做到的事情,張三豐卻看做很平常,因為名聲救不了人,身份救不了人。在被少林拒絕之後仍沒有喪失希望,安慰無忌。

一百一十歲左右的時候最小弟子莫聲谷喪命于青書之手,張三豐心中之痛可想而知,中國人最悲痛的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對于一般人而言可能早就垮了。但張三豐這位老人硬是挺過來了,其平和的心態、濃郁的親情是支撐他的信念。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對人生的參悟已經到了何等的境界,這也是他能創造出一套又一套精彩武學的根基,只有將武學立足于對生命的理解之中這樣的武學才有存在的價值,才有流傳下來的必要。而這兩點正是獨孤等人所缺的。這類高人只知道和人印證武學,卻忽略了自身的修為,因此在沒有對手之後意志便消沉下去,再沒有更高深的武學出世,一般來說連性命也不長久。張三豐卻不然,他可以沉澱,像陳年的老酒一樣越釀越香,越沉越精彩。

其四︰張三豐的成功之處將武學和人體的功能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從而使武學不僅具有了攻擊性,同時還具有了強身健體的作用,這是他人所不能的。民國時期的霍元甲就是因為練武導致內傷,最後喪命。但武當一派的武學卻不然,修煉到最深處雖然不能長命百歲,也能延年益壽。太極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其五︰武學不是張三豐的全部,他通讀道藏,對其他教義也略有涉及,這使得他不偏激,不自大,能站到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高度上,這樣創造出來的東西必定他人所不能達到的,也使得武當一派的武學另闢溪路,不同以前的武學套路,真正做到了由理解到創造的過程。

其六︰張三豐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武林盟主,也不是傳說中神一般的存在,他給人的感覺是實實在在的。小說中高人的脾氣一般都很怪,似乎處處高人一等,時刻保持著和他人的距離,這樣的結果要麼遠離社會,要麼被人遺棄,更不用說用什麼有價值的創造了,因為月兌離現實的東西就無法存在的。但張三豐沒有,他開朗、和藹、沒有目空一切,甚至還有些詼諧,這些都為他能成為真正的武學宗師創造了基礎。

大抵看過武俠小說的讀者都知道高深的武學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學的,對其智慧、悟性、根骨的要求都很高。但張三豐創造出的太極既包含了無限的宇宙哲學,又不隱晦難懂,任何人都可以學,對人的智力也沒有什麼要求。用張三豐的話說便是︰太極練到深處風起雲生,既包羅萬象,卻又簡單明了。因此太極必然易學難精。

老子著三千言道德經,伏羲制六百爻八卦圖。都是從最簡單的生活中取精華,提煉之後大智若愚、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能做到上善若水,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張三豐安然,恬靜,豁達,通透,能享受生活的人都不簡單。

所以我頂張三豐。

當然以上理解都是以金庸先生的小說為根基,只是對武俠小說中人物理解的一番胡言亂語。如果根基不成立,理論自然也就成了無稽之談了,望各位大蝦指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武當問道最新章節 | 武當問道全文閱讀 | 武當問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