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為戰神 第九十八章余波中的對等報復

作者 ︰ 風雪雲中路

蘇聯人切斷美國人援助路線,楊震也干脆的一不做二不休,來了一個對等的報復,立即宣布同樣無限期終止原來的出口糧食和煤炭,以充抵原來東北軍區和東北局欠蘇聯人債務的合同,停止向蘇聯人提供糧食和煤炭.

並扣押了按照之前的合同,原本已經開始向蘇聯人提供的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和防空武器,以及大批電台等無線電通訊設備,當然還有蘇聯方面委托抗聯生產的波波沙沖鋒槍,也全部停止交貨。

在手中的報復能力和手段都很有限的情況之下,楊震只能選擇一切手段來報復蘇聯人,即便暫時撕下臉皮也在所不惜,吃虧的不能總是中國人,不剎住蘇聯人的這股風氣,今後還不知道抗聯要吃多少虧,有多少急需的物資會被蘇聯人霸佔。

這些物資一旦被蘇聯人挪用,影響的不單單是部隊今後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會嚴重的影響到根據地工業化的進程,這才是對于今後發展最致命的,時不我待,過了這個村可就真的沒有這個店了。

這才是楊震強硬的頂著黨內、軍內,甚至中央某些高層,同樣某些不理解的人給予的壓力,對蘇聯人采取了反報復措施,這不是爭不爭某些人口中一口氣的問題,是關系到今後中國發展的大事,不采取強硬的手段,只能讓蘇聯人更加的得寸進尺,好在雖說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但是主席和老總卻是給予楊震堅定的支持。

而原本以為在自己高壓之下,楊震會被迫默認的蘇聯人被楊震的這一手弄的目瞪口呆,他們沒有想到楊震會這麼的硬氣,在高壓之下,非但沒有低頭,反倒是給自己來了一個對等的報復,惱羞成怒的蘇聯人,在持續施加壓力的同時,直接向延安提出抗議,試圖利用中央的權威壓制楊震,逼迫楊震低頭。

只是中央雖說不希望與蘇聯人徹底的翻臉,但在將東北打造成自己工業基地的這一理念上,非但與楊震並無分歧,而且還在一直盡一切可能為抗聯提供幫助,蘇聯人試圖利用中央壓制抗聯低頭的想法,卻是打錯了算盤。

當然從楊震的匯報之中,已經了解他此舉真實的想法和意圖的中央,是不會和蘇聯人硬頂的,而且也會勸說楊震從中調解,不要和蘇聯人鬧得太僵的,只是這種勸說,也是從東北發展的大局出發。

對于蘇聯人,中央尤其是主席的防備心,並不比楊震差到哪兒去,甚至因為不想中國黨成為蘇聯人提線木偶的主席,對蘇聯人的防備還遠在楊震之上,中央是不會損害中國人的根本利益,以及影響與楊震共同制定的將東北,打造成為全軍的後勤軍工基地和全國重工業基地這個既定的目標實現,去維護蘇聯人面子的。

現在的中央,早就已經不是那些從蘇聯返回留學生可以說了算的了,所以中央的調解,自然是和稀泥以及和楊震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而已,表面上按照蘇聯的要求對抗聯施加壓力,實際上卻是給楊震不斷的打氣,同時緊急調派副主席,趕赴蘇聯協調抗聯對蘇斗爭。

實際上蘇聯切斷抗聯的國際運輸線,短時間之內對楊震的影響遠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大,經過四一年一年的全力,甚至可以說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的發展之下,到四二年初抗聯的軍工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在抗聯采取了集中大量工人,實施二十四小時歇人不歇工的輪番施工作業的辦法之下,以及采取了先建設簡易廠房,邊安裝設備,邊建設等多種手段齊下的努力之下,四零年從蘇聯、美國引進的幾個大型工廠已經初步完工。

汽車廠、坦克、飛機廠在四一年底便已經投入生產,雖說產量因為剛剛投產,以及工人的技術能力,生產能力顯得有些不足,但畢竟已經擺月兌了完全重裝備,只能完全依靠外援的窘迫境地,還通過零部件的生產,保證了原有裝備的作戰能力。

而且不僅初步形成了對蘇式飛機的生產能力,對抗聯擁有的美制飛機,也有了零部件生產能力以及大修的能力,尤其是通過引進P三九和米格三兩種戰斗機,T三四和T二六兩種坦克的生產技術,初步形成航空發動機以及大功率柴油機發動機的生產能力。

再有小半年的時間,其余的在四一年年初開始建設的鋼鐵、冶金、石油煉化等基礎產業也即將投產,依靠民間資金加上美國引進的設備,紡織、建材、造紙等輕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利用美國援助的先進生產設備,使自己的軍工生產能力也有了極大的進步。

輕武器、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大口徑高射機槍、高射炮等抗聯自行開發的武器,只要原料充足,其產量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抗聯自身的需求,甚至有一定的出口能力,而各種彈藥的生產,不僅完全滿足自身的需要,還能形成相對充足的儲備。

到四二年年中大慶油田,已經進入實際開采的第一階段為標志,預示著抗聯已經在東北抗曰根據地,建立了最基本的冶金、鋼鐵、化工、汽車制造、飛機生產等一系列工業體系,雖然很多工廠只是完成了設備的安裝,很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完工,但比畢竟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這種不惜一切代價,保證工程進度和速度,使得原本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建設的大型工廠,在東北這種每年施工期只有大半年時間的情況之下,短短一年時間便完成了基本建設的超常規的速度,後來被到根據地的美國專家稱之為中國奇跡。

盡管這些大部分只完成了最基本簡易廠房建設以及設備安裝,大部分的基礎設施還沒有來得及建設,只能保證先簡單投產的工廠,在他們眼中還只是一個毛坯,但在他們的眼中,這已經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了。

而經過四一年抗聯不惜代價進口、囤積原料,即便蘇聯人切斷抗聯的國際通道,至少在大半年之內,楊震至少也不用太為軍工原料發愁,而在半年之後,自己的有色金屬冶煉、鋼鐵等軍工上游產業也將徹底的完成建設,原料對進口的依賴姓,也將大大的降低。

其實楊震爭取美國援助,相對于各種武器裝備來說,他的目標更多的是鎖定在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械設備上,對于作戰裝備的需求,除了美制汽車和作戰飛機之外,其余的因為對手的不同反倒,以及自身軍工發展情況差了很多。

至少他對坦克的需求,遠沒有蘇聯人那麼強烈,更沒有國民政斧那樣美元也要,裝備更要,大炮我要,飛機我要,坦克我要,汽車我要,甚至就連步槍、機槍、鋼盔、水壺等一支軍隊最基本的裝備,也一樣照要不誤。

國民政斧的需求,是在國內軍工能力相差太多的情況之下,維持部隊的作戰能力並盡可能的提高部隊的裝備水平,所以連最基本的步槍都照要不誤,而楊震的眼光,則要高的多,他引進裝備的重點,還是放在了航空技術和裝備上。

而當前對抗聯最重要的是,抓緊時間在四二年底之前,完成對現有工程的後續建設以及對現有技術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對部隊真正發起大規模進攻所需的T三四坦克、伊爾二強擊機等武器生產技術的吸收。

而且在將手中的原材料,要投入到部隊急需的zls三七十六毫米加農炮,以及M三零一二二榴彈炮的生產之中的情況下,暫時不生產坦克、飛機,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對技術的消化和吸收上,對自己軍工的發展還是有好處的。

所以即便是坦克、汽車、飛機已經投入試生產,但楊震給工廠的指示居然是並不要急于生產出產品來,他給幾個已經投入生產的工廠下達的命令很簡單,一通過對現有裝備的維修,真正掌握對坦克的生產能力,二,完成對蘇聯人轉讓的各種技術,尤其是各種發動機技術的徹底吸收,三抓緊時間,進行技術工人的培養,形成自己的技術骨干。

楊震給坦克工廠定下來的真正生產T三四坦克的時間是四三年下半年,而不是工廠建設完畢就立即投產,當前坦克工廠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T二六坦克的小批量生產和改裝,讓工人得到該有的鍛煉。

在楊震開來,沒有將技術完全吸收,而急于生產有些過于草率了,這樣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質量很難得到保證,他要的是實實在在生產出來的質量合格的飛機、坦克,而不是質量低劣的山寨貨。

在楊震看來,與其匆忙的投入生產制造出不合格的產品,還不如穩一穩將這些裝備的技術真正、徹底的吸收之後,再進行大規模的生產,雖然心情急迫,但欲速則不達和揠苗助長的道理,他楊震還是清楚的。

蘇制武器雖說一直以結構簡單、便于生產而著稱,但是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生產出來的,沒有真正的掌握技術,想要生產出來合格的產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相對精細的發動機,更需要耐心和細致。

技術沒有真正的掌握到手中,急急忙忙生產出不合格的產品,只能白白的浪費手中有限的資源和原料,與其這樣,還不如沉住氣,穩一穩將所有的生產技術真正的掌握在手中,楊震認為手中擁有的裝備在加上今後美國人提供的裝備,已經足以應付四四年之前的戰局。

所以,對解除蘇聯人的封鎖,楊震到是不太著急,而且他知道,相對于自己,蘇聯人恐怕就不可能那麼穩坐釣魚台了,因為他給蘇聯人設計的坑,可不僅僅是一個,現在的蘇聯人對自己的依賴姓,可遠比自己對他們依賴要大的多。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抗日之我為戰神最新章節 | 抗日之我為戰神全文閱讀 | 抗日之我為戰神全集閱讀